1.名正言顺是指事情合乎正道,合乎道理,不容折磨。这个成语出自《魏书·文帝纪》:“当时群臣说长不长,言短不短。夫人之言,委谁名义。作色非是事,名正言顺,除义无会。”
2.在这个典故中,“名正言顺”一词由当时的文帝拓跋焘亲自提出,用于讽刺群臣为了争权夺利而控诉对方的言辞过于模糊和无理。文帝的意思是,只有言辞合理且符合道理的诉求才能被接纳和准备,才能起到让人信服的效果。
3.这个典故传承至今,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成语,常常用来指责那些理由牵强附会、无法说服人的人或事。不仅可以用于个人争论的场合,也可以用于指控违法行为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名正言顺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法律和司法系统,成为了正义判决的标准。
4.名正言顺的典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借鉴,即只有坚持道德、合乎逻辑和符合事实的言辞才能取得他人承认和理解。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充分思考和准备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不能简单地以情绪为导向,更不能以歪曲事实和伪造理由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5.总之,名正言顺是一个重要的典故,它教会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要坚守道德和合理的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说服力和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规范,做一个真正合乎道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