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研究一下唐诗的背景,你会发现有不少作品的诞生,都是跟诗人不寻常的经历有关——经历越坎坷,作品越出彩。比如杜甫、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孟郊等等,即使没心没肺的李白,在他最坎坷的时候,作品也最为激情。
这一次,我们聊一下宋之问,一个在唐诗舞台上顶多处于三线的诗人。他也是那样的一个人:做官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写的东西没多少文学价值,倒是灾难来临,传世的精品便出来了。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这也证明,“无病呻吟”不可能写出好东西,“有感而发”才是精品的生命线。
A.被贬泷州,“不敢恨长沙”
705年,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昔日受宠的宋之问被贬泷州,即今天的广东罗定。
长途跋涉,显赫一时的宋之问深一脚浅一脚,终于到达了大庾岭。这座覆盖着茂密丛林的山,对长期生活在宫里的宋之问来说,何止是苦不堪言!
眼前闪过一幕幕皇宫生活的画面——武后执政的岁月,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啊!那一次陪着武后龙门踏春,几个文人助兴赋诗,那个诗文家东方虬自以为多么的了不起,最后还不是凭靠我的一首《龙门应制》,硬生生把皇帝奖赏给他的锦袍夺了过来,霸气!那一次“彩楼之战”,才女上官婉儿做评委,我的对手沈佺期名气够大了吧?最后还不是靠我的那一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让老沈气歪了嘴?多少次陪着武后出游赏景,多少次信手拈来的诗歌让她笑得花枝乱颤……
可是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武后下台,可以依附的人没了,转眼到处都是针对他的人。世态炎凉啊!
脚下的大庾岭,无数次在噩梦中遇到的地方就在眼前。这茫茫的山岭望不到头,这是中原和岭南交界的地方,走过大庾岭,便是“蛮夷之地”。
伫立在一处垭口,温热的风吹散已显稀疏的头发。五十岁,不再年轻了。
悲从心来,宋之问双眼潮湿。那一瞬间,他深感自由是多么可贵。啊,如果……如果有朝一日皇上大赦,让我回归朝廷的话,我一定会以更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像贾谊那样去到长沙,却挑三拣四充满嫌弃,我才不会那么傻。
触景生情,一首让世人称道的《度大庾岭》出来了: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一个“魂”,一个“泪”,将诗人远贬时失魂落魄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结尾两句“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点题可谓半两拨千斤,瞬间就升华了主题。而从宋之问自身的内心来说,他当然不敢恨,他凭什么恨?戴罪贬谪,他一点也不冤枉,在朝廷都做了什么,他自己最清楚。
一边哭丧着脸,一边寻找机会,逃离贬谪之地,是宋之问真实的内心。
B.一路逃亡,“不敢问来人”
来到罗定,你以为宋之问就会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吗?才不!第二年,这货终于瞄准一个机会,偷偷逃离贬地,潜回洛阳,躲在朋友张仲之家里。宋之问和张仲之关系不错,关键是张也挺大胆,敢收留一名逃犯。可见啊,宋之问即使人品很差,但是生死关头,人家老张还是愿意冒险相救。
毕竟是逃犯,宋之问只能天天缩在家里,实在憋不住了,也是盖着遮着出去附近溜达一会,唯恐让人认出来。
有一天,实在是太难受了,宋之问咬咬牙,搭一块大毛巾就出门去。要是遇到认识的人,大毛巾随时可以遮挡一下。
正走着,突然迎面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老邻居张老汉。幸而宋之问有防备,一个转身闪进一条小巷,远远看着张老汉走远才敢出来。
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却不能回家,还整天躲躲闪闪,过的都是些什么日子呀!
再也没有心思逛街,宋之问返回张仲之家里,一时悲从心起。在罗定受贬确实难过,但是在洛阳还是受罪啊。
诗人的灵感涌起,唰唰唰写下一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最后两句太出名了,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拿来表现自己回到故乡的微妙心情。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想到,那是宋之问害怕事情败露的生动内心。
寄居在朋友家里,宋之问确实很幸运,危难见真情啊。可是张仲之万万没有想到,收留宋之问等于引狼入室,直接把自己给害了。
一个晚上,宋之问在半睡半醒中,听到张仲之在会客厅跟一个人低声聊着什么,生性多疑的他竖起耳朵一听,瞬间全身细胞都活跃起来,鸡皮疙瘩蜂拥而起。他听到了什么——张居然在跟来人密谋杀掉宰相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
不得了!这可是我老宋扭转乾坤的大好时机!宋之问悄悄地、不动声色地联系上侄子,通过他来把张仲之的谋杀计划上报朝廷。
结果如宋之问所料,张仲之被处刑,他自己举报有功,不仅被皇帝赦免,还重新回归了朝廷。
卖友求荣,宋之问把这个成语解释得精准到位。
C.再次被贬,经过梧州,死在桂林
救了武三思,宋之问自然就抱上了武的大腿。然而好日子不长,武最终还是让太子李重俊派人杀掉了。
政治风云突变,“大树”倒了,宋之问迅速转变,又抱上了皇帝李显的妹妹太平公主。从武则天开始,大唐朝廷就不断出现厉害角色的女人,如韦后、安乐公主等。跟了太平公主一段时间,宋之问考虑再三,决定再投到皇帝的女儿——安乐公主阵营,毕竟皇帝的女儿总是比皇帝的妹妹吃香吧。
如此朝三暮四的政治立场让太平公主非常气愤,一怒之下,将宋之问之前的种种劣迹向皇帝和盘托出,包括为了争一首诗,把外甥刘希夷害死的事。
皇帝震怒,把宋之问发配到越州。没过多久,再贬到广西钦州,之后移到桂林。
重新踏上漫漫贬谪路,宋之问预感到了此去凶多吉少。事实上也是如此,他再也没有回来——唐玄宗上台后直接把他赐死在贬地。
宋之问经桂林,到达梧州,再经过浔江前往钦州,再次来到岭南“故地”,伤感的同时,竟然有一种亲切感。以前在罗定的生活,让他对这边的风土人情多少有点印象。
于是便有了《经梧州》: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从第一次被贬的“不敢恨长沙”到现在的“会自泣长沙”,我们能看到,他的心态已经不是从前,他预感到了自己的前路不会乐观。在今天的藤县歇息一下、重新上船出发的时候,又写了《发滕州》。
赐死的诏书送到,大限已至,57岁的宋之问泪流满面。这个被公认的“渣男”诗人,留下一地鸡毛不堪往事的同时,也留下了文学价值很高的诗歌作品。
悲乎?喜乎?怒乎?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