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8年春,担任右补阙的岑参对工作十分不满,给杜甫写了一首吐槽诗,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这首诗的详细解读见上一篇文章。)
岑参在诗中表达了两个意思:
(1)工作没意义,感伤年老而碌碌无为;
(2)皇帝不肯纳谏,是他碌碌无为的主要原因。
但问题是,岑参的这个职位,是杜甫帮他介绍的,那么杜甫该如何劝慰朋友呢?
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答复岑参的这首诗。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
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
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1、故意撇清岑参和自己的关系。
首联,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窈窕,指幽深的;禁闼,宫廷门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宫门幽深,退朝后,我们从不同的门归去。
只读这两句,大家可能有点懵:怎么一开头就写从宫门退朝归去?
其实杜甫是在反驳岑参。
岑参说,我和你一同进入宫殿参加早朝,退朝后,两人的办公场所只隔了宣政殿。通过“联步”和“分曹”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到岑参在竭力寻找两人的相同点,这是有意要拉近与杜甫的距离。
可是杜甫偏偏要强调两人的不同:虽然我们同时上朝,但是宫门幽深,退朝后,我们是从不同的门出去的。
您看,这很有意思吧,岑参想拉近两人的距离,可是杜甫好像故意在撇清两人的关系。
杜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继续读颔联。
2、故意拉近岑参和丞相的距离。
颔联,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日华东,指宣政殿东侧的日华门,杜甫隶属门下省,在宣政殿东侧,岑参隶属中书省,在宣政殿西侧,退朝后从西侧的月华门而出。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承接首联“罢朝归不同”:退朝后,你跟随丞相而出;而我却要从东侧的日华门而出。
乍一看,好像有点莫名其妙:退朝走哪个门,这很重要吗?
答案就在“丞相”两个字。
岑参明明走的是“月华门”,可杜甫偏不直接写,而是写他跟随丞相而出,这是一语双关,表面写岑参与丞相同出月华门,其实是在故意拉近岑参和丞相的距离。
您看,杜甫先故意撇清岑参和自己的关系,又故意拉近岑参和丞相的距离。
他为何要这样做?
理由很简单,因为岑参与杜甫的官位不同。
虽然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工作内容也相似,但是补阙是七品,拾遗是八品;更重要的是,补阙隶属中书省,是中枢部门;而拾遗隶属门下省,虽然也能参政议政,但只是侍从机构,说话的份量自然更轻一些。
由此可见,杜甫是在委婉地提醒岑参:虽然你我同为谏官,但是你的官职比我更重要,你应该要施展出更大的才能。
这同时是在勉励岑参,不用“青云羡鸟飞”,在补阙这个职位上,同样可以实现理想。
可是岑参还为两件事而苦恼,一是自己已经年老,二是皇帝不肯纳谏,这如何才能施展才能呢?
杜甫又进行了一次反驳。
3、岑参正当壮年。
颈联,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冉冉,枝条柔软下垂的样子;娟娟,明媚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碧绿的柳枝柔软下垂,红色的花蕊明媚娇艳。
这两句话表面是写景,其实也是在反驳岑参。
岑参说“白发悲花落”,自己已经年老,因此会为花落而悲伤。
可现在是柳绿花红的季节,并不是花落时节。
这两句运用了借喻的手法,用柳绿花红的季节比喻岑参正当壮年(此时岑参39岁,杜甫46岁),并没有到“白发悲花落”的年龄。
这两句是在反驳岑参的“年老论”,同时也是在勉励岑参:你正当壮年,正是为国出力的年纪。
您看,杜甫认为,岑参目前的职位可以实现理想,而且他正当壮年,也正是为国出力的年纪,可问题是皇帝不肯纳谏啊,这个问题不解决,你杜甫即使劝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而这一点,杜甫无论如何也反驳不了。
杜甫曾经因疏救房琯得罪过唐肃宗,他当然深深地知道,唐肃宗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你执意劝谏,很可能会触怒皇帝。
杜甫该如何劝慰岑参呢?
这才有了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
4、催泪的肺腑之言。
尾联,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故人,指岑参;白头翁,指杜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好的诗句,希望能独自赠与给我。
这句话也很莫名其妙,如果只是认为“两人希望以后能多写唱和诗”,这很难说得通。
因为整首诗明明在谈仕途,为何尾联却谈到写诗呢?
谈到写诗也就罢了,杜甫为何还让岑参把好的诗句单独赠给他?
由此可见,尾联并不是在谈写诗。
根据岑参对皇帝不肯纳谏的讽刺,我们可以确定,诗人运用了借喻的手法,“佳句”比喻“好的谏言”。
因此,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好的谏言,请单独告诉我。
杜甫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皇帝不肯纳谏,如果你执意劝谏,很可能会触怒皇帝,而我已经是个白发老人,得罪皇帝的事就让我来做吧,你岑参不要去触这个霉头。
这里的“白头翁”,进一步反衬岑参的年轻,虽然岑参可能也有一些白发,但是和杜甫比起来,毕竟年龄还不算大,以后还大有作为。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诗人通过退朝后出门不同,一语双关,反驳两人工作的相似性,并拉近岑参与丞相的距离,以此来突显岑参官职的重要性,勉励岑参可以实现理想;
其次,诗人通过借喻手法,再次反驳岑参的“年老论”,勉励岑参正当壮年,正是为国出力的年纪;
结尾,因“皇帝不肯纳谏”这一事实无法反驳,于是诗人说出了肺腑之言,愿意帮岑参向皇帝提出谏言。
您看这首诗,杜甫先反驳岑参的两种观点,这是以理服人;再谈肺腑之言,这是以情感人。先讲道理,再谈感情,情理结合,自然更容易说服人。
但这首诗更妙的地方在于:从“讲道理”向“谈感情”的过渡,其中隐含了诗人对“皇帝不肯纳谏”所产生的无奈之情。
但凡能通过讲道理说服岑参,诗人都不会轻易谈感情,但正是因为这一事实无法反驳,诗人才不得不提出“舍己为友”的方案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舍己为友”,不仅包含了对岑参的真挚友情,还隐含了他对“皇帝不肯纳谏”的无奈之情。
这两种感情的交织,才是尾联催人泪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