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追溯至上古历史,三星堆文明在4000多年前繁盛兴起,成为了古代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三星堆是历史上最重要、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美的艺术品而闻名于世。在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智慧,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神秘的上古历史,一起解密三星堆文明。《上古纪》河出昆仑
中华号称5000年文明,但国际社会只认可有甲骨文以来约3600年的历史。因为之前的缺少证据(文字或文物),所以中华文明在夏朝以前多是传说,更别说三皇五帝尧舜禹。后来又发现了三星堆,让上古文明变得更加模糊,甚至有人说它是外星文明。
在中华的一些古书中,常有一句"中华文明,河出昆仑"之说。意思是中华文明是沿着一条河,从昆仑山走出来的,最后到了黄河中下游开始夏商周。这大约是距今4100年的事,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之前在昆仑山脚下,后来转移到了黄河。那么只要找出昆仑山也就可以追溯历史,于是,还真有人做了这件事。
大约215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皇帝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去找出昆仑山。张骞九死—生回来向汉武帝禀报,说他到了黄河的源头,发现一座很高的山峰,十分荒凉寒冷,没有人烟。汉武帝说,都到了黄河尽头了,祖先都说了"河出昆仑",于是便把那座山命名成昆仑山。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一句话"历史的东西太深奥,我不敢妄加评论"。他实际上是不认可皇帝的说法,但又不敢反对。于是昆仑山就这样诞生了。
可是,今天的昆仑山,怎么都不像《山海经》里描述的一片繁荣。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是哪里出了错。终于有一天,人们明白了,中华文明河出昆仑,不是指黄河从昆仑山流出来,而是指长江从昆仑山流出来。
而在1949年以前,长江的正源是岷江,也就是说文明是从岷江的都江堰走出来的,上古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成都平原。
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那么很多古书的内容都就可以解释得通了,特别是三星堆的发现,让《山海经》里面很多记载都得到证实。于是,学术界把成都平原西面的山脉叫做海内昆仑,而汉武帝命名的山叫海外昆仑。
昆仑山在中国的位置↓
在约4100年前左右,地球进入小高温期,出现持续大洪水,先是女娲补天,后是大禹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他出生在岷江边,汶川绵虎镇,他如果治理黄河,怎么可能三过家门不入呢,所以,他首先治理的是成都平原。而且蜀国正史中有明确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至今在都江堰宝瓶口的山上,还为他专门修了大禹庙,地点实物一应俱全。
后来,大禹又北上治理黄河,因威望极高被推为盟主,于是,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华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文明随大禹转移到了黄河,而成都平原,却被历史遗忘了。
由于三星堆没有进入正史,文物流失很多,民间的精品不亚于官方的展馆。在成都,有很多收藏者在自发研究、收集保护三星堆文物,我便是受这些文物的启发而开始研究《上古纪》的。
{ 半山起源}
以前,全世界平坦的地方都生活着各种部落,人们通过结冰的白令海峡进入到美洲。但随着第四纪冰l大约在1.2万年以前的结束,全球出现了一个高温期(可能是太阳核子大爆发),使得南北极的冰山融化。
据考证,当时海平面比现在高50米,中国东部地区又重新成为大海,剩下的人被迫退到半山上生活,而西部的人却未受海浸影响。温度一升高,厄尔尼诺极端气候就会肆虐全球,这使得中国几大平原都淹没在沼泽湖泊之中。后来洪水逐渐退去,人类才开始下山再次走进平原,因此,人类文明应该是从半山开始的。
V四川盆地的位置,具备孕育文明的条件,没有受海浸(竖线以东)影响,也躲过了北方冷气流(横线之上)。
就算极端寒潮,四川盆地也能躲过0度结冰线,开出一个"高温天窗"。
研究上古历史不能靠正史的人来做,接触了正史的人思维是跳不出来的。这得像破案一样,首先得靠猜想推理,然后找证据。成都平原以前是沼泽和湖泊,不适合居住,人类最开始是生活在平原后面的山上。所以要研究上古,得从川西高原开始探索。
笔者随《国家地理》、《上海卫视》在川西高原原始古村寨探秘。
{昆仑山的位置}
那么,真正的昆仑山究竟在哪呢?山海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白话翻译∶西海(青海湖)的南面,流沙河(汉源大渡河九襄段支流,古名汉水)的旁边,赤水(今陇南,渭水上游的称谓)的后面,黑水(今岷江)的跟前,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山。
V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位置图(蓝色)
通过地图不难看出,昆仑山即今天的邛崃山和龙门山脉(龙门山的北端即岷山,发育了岷江)。其主峰高达6250米,即今天的四姑娘山。而在山的周围,正好是嘉绒藏族和羌族核心生活区。
嘉绒就是藏语"女王"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女王藏族,嘉绒就是历史书中的东女国,即女儿国。她们是在此生活数万年的土著民族,其只是在宋朝藏族格萨尔王东侵后才被藏化。所以四姑娘山就应该是昆仑山的主峰,山上住着西王母。而"四姑娘"这个命名,也正好是一个女性的名字,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
站在成都平原看四姑娘山,,古人看到如此高的"天地中柱",把它奉为神明,是必然之必然。
在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看海拔6250的四姑娘山,相对高度5750米。
{何为昆仑}
约5500年前, 传说中的三皇三大集团建立了灿烂的上古联盟,这个联盟持续了约1000年,就是那段发生在昆仑山脚下的故事。
三皇时期,是指发生在5000-7000年之间的故事。上古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三皇五帝,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个大的集团中三个最杰出的领袖,伏羲住在高山上被称为天皇,神农会种地被称为地皇,女娲会生育被称为人皇。
这三个集团最终不再采用战争的方式相处,而是联盟。通过民主选举威望最高的人作轮值盟主,类似于今天美国两党选举总统。
这三个人也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传为二世,三世,直至很多世,他们是人的名称,也是族群的名称,所以他们三个人往往能活几百上干岁就不足为奇了。是他们的子孙沿用了他们的名字,就如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几世一样。
为了维护联盟的统一,们不仅坐了三把"交椅" ,在很多地方还搭建了三层的祭祀台,经常作法祭祖巩固联盟,把很多不能决断的纠纷交给"天意"来决定。祭祀台三层平台,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皇的利益。这种祭祀台后来传到很远的地方,今天玛雅人的金字塔也是分三层,今天三星堆东面的县还称为三台县。
他们还制作了代表"天地人"三皇的图腾器物,放置于台面中央祭祝 ,海经中将这个神器称为"昆仑之丘"。所以,这个联盟的图腾崇拜就是昆仑,祭祀台西面的群山因此被称为昆仑山,就是由此而来。
V2021年9月9日,三星堆公布的"哮天犬"新出土文物(右图),其就是《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之丘的底座。巧合的是,笔者在8年前,就在蜀玉会馆收藏品中见过另一个用蜀山玉制成的昆仑(左图),与其异曲同工。看来古人做了两套,一套玉的,一套青铜的。
昆仑之丘共分为三层,分别代表天地人中的三皇。最下一层叫樊桐,也叫板松,中间一层叫玄圃,也叫阆风,最上一层叫层城,也叫天庭。在其顶部,即天庭部分,是一个站立的人,将一个昆仑举过头顶,其顶天立地的动作,代表的庄严与神圣。
所谓昆仑,实际是一个由五角星构成的圆形轮子,五个角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它是可以预见明天的一个占卜法器。昆.,即明天,三星堆的文物眼睛多突出,即是古人希望看得更远,他们崇拜眼睛,希望能读懂自然的奥秘,能看到明天发生的事(占卜)。昆仑原来是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是对明天的探索崇拜(即算命),因此,后来的道教发源于青城山,大邑鹤鸣山一带,就顺理成章了。
今天的官方把昆仑法器称为太阳轮,它也是十月太阳历的一个图形,中国最早的日历是太阳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后来,在炎黄合并以后,人们发现炎帝一族的12月日历,更适用于农业生产,于是才统一使用12月日历,就是我们今天的农历。
直至今天,直接继承了上古文化的彝族人仍然在使用十月太阳历,地球上还有伊拉克的苏美尔人和美洲的玛雅人在使用十月太阳历,但后者已经消失了。
V三星堆文化中大量出现下图,就是昆仑,也称为太阳轮。
V三星堆中的神树、三青鸟,以及古今盘头习俗对比。
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此草也,冬夏不死"。白话解释∶在西南岷江流域,有一个广阔的平原,后稷就葬在这里,这里百谷生长,鸟儿欢歌,这里的草冬天都不会变黄死掉(其实就是描写的成都平原)。
山海经记载∶"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白话解释∶西方有王母山,在一片肥沃土地上有一个国家,这里的人用鸡蛋做食物,用甘露当饮水(这也是描写的成都平原)。
除了昆仑,成都金沙遗址还出土了一个神器,它的年代要晚一干多年,人们把它命名为太阳神鸟,现在是成都市的市徽。它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年仑",对应昆仑而生。太阳神鸟图案,中间四只鸟代表四季,12个旋转的风叶代表12个月,12个风叶又分阴角和阳角,共24 个,代表一年24个节气。
↓上古三大LOGO。从昆仑太阳轮到太阳神鸟图形的演变,实际是十月太阳历到十二月农历的演变。
昆仑山下的上古文明,还有自己的文字,它就是今天的巴蜀图语,在许多文物中以印章方式出现,三星堆器物上也出现了很多,它属象形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且与彝族文字相近。
↓部分破解了的巴蜀图语
昆仑是眼睛崇拜,在中国的几大上古文明(仰部文化)遗址中都贯穿了昆仑纹图形,这种由眼睛和太极对称演变出来的旋转图案,被称为昆仑纹。它在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甚至到了墨西哥的玛雅文化,都能找到影子。
↓上古陶器的昆仑纹图案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章将继续带大家了解《上古纪》之女娲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