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什么能够造反?他犯了什么错误呢?

文化 2023-05-19 15:00:04 知道百科

  提起安史之乱,很多人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安禄山实在是太保守,否则大唐早就被他灭掉了。再加上安禄山家门不幸,被亲儿子害死,也是憾事一件。

  类似的假设永远都受到欢迎,比如说“如果某人不死”和“如果某人受重用”等等,仿佛这些人天生不凡,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注定能改天换地一样。

  事实上,唯物史观从来都不用这样的方式分析问题。

  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多大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讲,安禄山并不具备造反作乱的能力。

  当时的大唐帝国共有十大军区,总兵力50多万。而安禄山管理的三大军区,总兵力只有18万,所占兵力大约只有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河東節度……治太原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度……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唐玄宗大肆提拔、重用安禄山的原因,就在于需要他来制衡西北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而西北三个军区总兵力达到了21万人。

  河西節度……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隴又節度……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

  换言之,如果安禄山敢造反,仅西北三大军区的力量就足以制衡安禄山,如果再加上禁军,西北地区的兵力优势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不会超过四个省。(为方便理解,我用现在的行政单位阐述)。

  一旦战争开始,双方的战争潜力不可以同日而语。

  更何况,安禄山对三大军区的控制是建立在皇帝授权的基础上,如果皇帝突然宣布他为叛逆,真正死心塌地站在安禄山身后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许多人眼中,安禄山就是唐玄宗的头号鹰犬,他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玄宗。如果安禄山突然和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反目,别人是否会认可安禄山本人的实力呢?难说。

  从这个角度看,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一点问题也没有。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安禄山并没有造反能力的主要原因。

  从理性角度来思考,这个结论的争议不会太大,但大多数当局者对于造反这种事,通常都会“迷”入其中。

  西北地区的军方大佬周智光非常狂妄,由于他的防区靠近长安,所以他曾大放厥词:我晚上睡觉都不敢随便伸腿,害怕一不小心把长安城踢倒了。

  因历数大臣过失,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令诸侯,惟周智光能之。”元仙股栗。

  除了口出狂言之外,周智光还公然抵制大唐中央政府的命令,始终强调“我的地盘我作主”。

  智光与杜冕不协,遂杀鄜州刺史张麟,坑杜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惧罪,召不赴命……永泰二年十二月,智光专杀前虢州刺史、兼御史中孙庞充。充方居缞绖,潜行,智光追而斩之。又劫诸节度使进奉货物及转运米二万石,据州反。

  大唐中央政府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派出一位中央大员,希望能约束一下周智光,结果呢?周智光认为皇帝被奸臣蒙蔽,才会总想着找军人的麻烦。

  借用这种理由,周智光直接把中央大员砍翻在地:“让你当奸臣!”

  监军张志斌自陕入奏,智光馆给礼慢,志斌责其不肃。智光大怒曰:“仆固怀恩岂有反状!皆由尔鼠辈作福作威,惧死不敢入朝。我本不反,今为尔作之。”因叱下斩之,脔其肉以饲从者。

  这下可把皇帝惹怒了,他密令郭子仪讨伐周智光。可郭子仪还没动手,周智光的手下就动摇了,他们杀死周智光向朝廷邀功,周智光的两个儿子后被押送至朝廷腰斩。

  子仪奉诏将出师,华州将士相顾携贰。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以其所管降子仪。....是日,智光为帐下将斩首,并子元耀、元干等二人来献。丁卯,枭智光首于皇城之南街,二子腰斩以示众。

  要知道,周智光被杀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败得这么惨、这么彻底,都没能令周智光保持冷静。

  可想而知,造反的诱惑力有多大。

  什么是皇帝?皇帝可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但是他必须代表一种利益分配格局,而且是一个几百万平方公里地区和几千万人口的利益分配格局。

  反贼选择造皇帝的反,就意味着要改变甚至打破这样庞大的一个利益格局,其难度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如果说,全天下都希望改变甚至打破这样庞大的一个利益格局,那么你振臂一呼自然可以万众响应,但这样做真的会有好下场吗?

  陈胜吴广出身寒微,他们振臂一呼万众响应,强大的秦帝国在转瞬间土崩瓦解。

  可问题是:陈胜吴广有什么好下场呢?死于非命。

  董卓把大汉帝国折腾得土崩瓦解,但董卓得到了什么?死于非命。

  尔朱荣把北魏帝国折腾得土崩瓦解,但尔朱荣得到了什么?死于非命。

  杨玄感和李密等人前仆后继,终于把大隋帝国折腾得土崩瓦解,但这两个人后来得到了什么?死于非命。

  前浪可以占尽先机不假,可前浪通常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有人认为:安禄山已经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因为唐玄宗年纪大了,不定哪天就被李世民召唤走了。而太子和安禄山向来不睦,到那时安禄山肯定没有好下场。

  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安禄山一直站在唐玄宗身后,和太子对着干,这肯定是看不到出路的。

  但问题是,以安禄山当时的权势,等太子上位后,真敢试图清洗安禄山吗?估计是不敢的。

  如果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通过各种方式与小皇帝试着和解,小皇帝一定会拒绝吗?估计是不会的。

  不要说安禄山那种掌握关东三大军区的军方大佬了,就是后来田承嗣那种军方大佬,试图与小皇帝和解时,小皇帝也不敢随便拒绝。

  因为翻脸的后果有多严重,想一想就知道了。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如果只是想着平稳着陆,谁敢说他一定做不到呢?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安禄山这样选择,万一被皇帝杀了呢?

  必须承认,这样做的确有风险。可问题是,难道造反就没有风险吗?

  一个人如果只想着啥风险也没有,却又啥好处都想要,那他只适合做一个庸人,干什么事没有风险呢?

  安禄山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

  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唐肃宗,他们希望安禄山到长安,安禄山乖乖听话前往就好了。皇帝敢杀他吗?实在未必!

  如果皇帝把安禄山叫到长安之后,二话不说就下杀手,那么史思明等人选择造反时自然有话可说:“安大帅忠心可表天地,昏君却听信谗言滥杀忠良!”

  事实上,后来的军方大佬来瑱就是这么玩的:皇帝命他进京,他毫不反抗。

  等皇帝杀了来瑱之后,他的亲信手下就以此为借口反叛,皇帝只得妥协。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出了昏招。

  初,长安人梁崇义以羽林射生从来瑱镇襄阳,累迁右兵马使。……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上不能讨。三月甲三,以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崇义奏改葬瑱,为之立祠,不居瑱听事及正堂。

  对于安禄山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乖乖听命,这样做的上限是安然无恙,下限是被杀后保留一个较好的名声,而造反则很容易万劫不复。

  安禄山有小智慧,所以他用认杨贵妃当干娘的方式,让唐玄宗误以为安禄山有理性;

  安禄山有小勇气,所以当有人怀疑他要造反的时候,他敢直接进京向唐玄宗哭诉。

  只可惜,安禄山没有把这种良好习惯保持下去。

  大家看看郭子仪,在他位高权重时,说他想造反的人非常多。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一直都像防贼似的防着郭子仪。

  面对皇帝的猜忌,郭子仪从来都是坦然地把头伸到皇帝的刀锋范围之内。换而言之,皇帝让他到长安城,他就到长安城;从来都不犹豫。

  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这才是大智慧和大勇气。

  尽管安禄山没有大智慧和大勇气,但他起兵造反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唐玄宗的布局就会发现,这个局虽然看起来毫无破绽,但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第一、西北三大军区的整体实力的确不输于关东三大军区,但西北军区还要兼顾回纥和土蕃的威胁,未必能全身心投入平乱当中;

  第二、西北三大军区分属三位节度使,就算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平乱当中,这个居中协调的工作也不好做。人心不齐,泰山难移;

  第三、如果关东军区起兵,江南军区和西南军区一同起兵相应,大唐帝国当场被打崩溃也不是不可能。

  根据我的分析,安禄山之所以敢起兵,除了对唐玄宗年迈和太子李亨的恐惧之外,这三个原因也很重要。

  但最后的事实,显然令安禄山失望了。

以上就是安禄山为什么能够造反?他犯了什么错误呢?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安禄山为什么能够造反?他犯了什么错误呢?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