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拆与不拆的争议

文化 2024-03-26 21:59:01 知道百科

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存在已久,却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廉价的住房选择,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城中村占用了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环境卫生状况堪忧,治安隐患也时有发生。在拆与不拆的争议下,人们议论纷纷,探讨城中村的未来发展之路。

夜晚11点30分,拖着被连续透支了一周的躯体回家,正想躺下睡觉,但隔壁的麻将声又来了,似乎刚刚开台,看来又是打算延续到下半夜了。

周末早上,好不容易熬来的双休,补个懒觉,外面的挖掘机又开始动工了,1个月挖挖补补3次了,除了挖掘机,还有小孩的哭闹声和小年轻的动感迪斯科,太阳穴又开始隐隐作痛。

被迫早起,去刷个牙,刚打开窗想透透气,对面一个赤膊大汉正在收衣服,默默地,又关上了窗户。

按了下手机,发现已经9点了,可房间还是那么昏暗,还以为是凌晨5点,叹口气,把灯打开了。

这是大华来到深圳的第三年,搬了3次家,从这个城中村,搬到了另一个城中村。

城中村,指的是城市里的农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特有的现象。

这种特有现象一般出现在发达城市,比如北上广深、重庆、天津等等,而深圳是其中城中村最为密集的一座城市。

1996.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中村用地总规模约320平方公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华都穿着白衬衫,喷个喷雾,抓个发型,像以前香港TVB剧里面演的,总会拾掇一番,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穿梭在高端写字楼里,等到深夜又回到那个昏暗的握手楼,回到自己10平米的小单间里。

一边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摩天写字楼,一边是盘桓在各区里错综复杂的城中村,现代与逼仄,是深圳同时存在的两面。

一个城市,两个深圳,在深圳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去的深圳”是由一个个城中村,也是一个个矛盾体组成的,虽然这些房子质量低下,户型极不合理、采光通风差、布局杂乱无章、毫无社区可言,但却以一个极其包容的姿态,迎接那一个个独自来深圳打拼的人,是刚踏足社会的毕业生和低收入人群的栖息地。

过去40年的深圳,无数年轻人都从一个个的城中村里开启了他们的奋斗史,每一个阴暗逼仄的房间里,都安放着一个个青春躁动的梦想,至此,深圳也衍生出独特的“城中村文化”。

“现在的深圳”,在高速发展的40年,建起了一座座摩天高楼,建起了一条条地铁线,规划了一个个产业园区,这里成为现代化的标杆城市之一。

是保留过去,还是发展未来,在两者长时间的博弈中,“解决城中村”成为这几年的热议话题,而其中就涉及到了复杂的城中村拆迁。

解决城中村不能单纯从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市容市貌来看,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占据着城市中心区域的城中村,显然算不上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说白了,ZF在城中村周边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却无法获取被土地价值高地包围的城中村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

深圳本来就人多地少,这么点土地,城中村还占了那么大面积,有种“站着茅坑不粑粑”的意思,若是进行再开发利用,产生的价值远远会比现在多得多。


对于城市营运者来说,寻求城中村土地价值最大化,让城市价值更高,没有错,所以这几年深圳正在以城市更新的方式大规模、快节奏地拆除城中村。

经过这几年真金白银的尝试,城市管理者、开发商、村民都已经陷入了胶着状态,拆不动、耗时长、投入大成为了城市更新最大的阻碍。

(深圳北站钉子户)

这几年的拆迁,导致一栋栋农民房倒下去,千万个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站起来,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钉子户,人性和利益的博弈永远存在。

此外,还诞生了其它“正义”的立场:低收入人群该何去何从,低居住成本和高房价的反差等等,从而衍生出这样的话题:城中村,到底该不该拆?

10个初来深圳的年轻人,起码有8个曾经住在城中村里。

城中村里低廉的居住成本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实现梦想的跳板,如果没有城中村,将会使得一些有志创业的青年熄灭了希望,于城市而言,几乎是阻碍了城市创新和活力。

其次,毕业生起薪5000元,城中村单间1500元,而小区单间可能要3000元,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城中村,全部人只能住在商品房小区,这城市的租金和房价又得去到多可怕的高度。

所以保留一部分城中村,除了是保留低成本住地之外,也是平衡城市房价的一种方式。

再者,还有重要的一点,城中村的拆迁,在催生一批批的千万亿万富豪,在巨大利益面前,抢建、违建层出不穷,博拆迁、博赔偿这样的词汇已经成为一线城市的“特产”,由此还引发了一系列调侃用词,嫁人要嫁“拆二代”、“城中村大妈十几套房”、“深二代每月躺赚收租”等等。

这些除了放大社会焦虑,引发对大部分人对贫富差距的不忿外,也没其他益处,而且现在村民要价更高,拆迁成本更高,大范围拆除城中村助长了高房价的滋生,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制造更多社会矛盾。

所以,解决城中村问题,当下不是拆不拆,而更应该是考虑,除了拆掉,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城中村和城市如何和谐共处?这才是当下应解决的议题。

不过,在这点,深圳也许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去年,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意见稿)。规划意见稿强调,为了保留城市发展弹性,将在特定时间内保留一定比例的城中村,合理有序开展深圳城中村更新工作。


除了保留一定比例的城中村,根据规划,还将福田、南山、罗湖75%的城中村纳入综合整治,用整治代替拆迁,同时,重点发展和整改长住公寓。

用整治代替拆迁,由政府为主导,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整改市容市貌,更重要的是,能维持较为低廉的租金,一举多得,

对于城中村的去留,深圳统一的态度都是,被“更好的空间”替代。

城市发展需要高效利用土地,但城市发展也需要创新、需要人才,城市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尽可能让低收入群体体面的留下,所以城中村,不应该大批拆掉。

最后,我想为城中村说句话。

城中村逼仄、采光通风不好、昏暗、脏、乱、差,这些形容词不假。

但城中村其实也还有另一面,会有开到凌晨的大排档,抚慰了一批又一批深夜加班人的胃,还有街边用炭火烤得焦香的烤串,楼下有一些看起来不太高端,但也算齐全的便利店,日常需求也能解决,还有十分接地气的沙县小吃和木桶饭,想省钱的时候,也能填饱肚子。


大华在深圳3年,工资其实翻了很多倍,也有能力租得起小区的房子了,但大华依旧住在城中村,他说习惯了竟也没觉得这里有太多不好,虽然市井但也有生活气和烟火气,楼下便利店的老板会帮忙收快递,下班时还会问候一句:哎,下班啦。

偶尔楼下的阿姨还会脱口而出的关心,总是这么晚下班呀,要多注意休息啊。这些不经意的话,竟也让他感受到一丝异乡的温暖。

还有一点最重要,他笑了笑,这个理由最俗但最真实,还是为了省钱,搬过3个城中村,也想在这个城市安个家,看到这个城市万家灯火,也总想有一盏是属于自己的,城中村低廉的居住成本,让买房梦可以更近一些,商品房小区环境再好,终究还是房东的。

朋友A曾在城中村住了6年,最后终于成功上车深圳,最近,他听说他曾住的城中村要拆了,他说,当时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想起那6年的岁月,隔着时空又嗅到了那股阴暗潮湿的气味,映起了小小的餐桌上那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好像又觉得,那时候那个地方其实没有那么糟糕,它承载了我的青春,也见证了我积极向上生活的每一步。

你呢?你住过城中村吗?你又是否也曾站在城中村的楼顶,远眺万家灯火?

以上就是城中村:拆与不拆的争议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城中村:拆与不拆的争议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