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字之龙,康熙朝一位备受赞誉的耿直名臣。他出生于一个貧寒的家庭,靠着勤奋刻苦的努力以及出众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于成龙在朝廷任职期间,一直秉持着严谨公正的原则,从不曲意迎合权贵,以言行得体而闻名。不仅如此,他还极力主张廉政,以身作则,并坚决抵制任何贪污腐败的行为。作为一位耿直名臣,于成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大清康熙三十九年,二月份的江南,因为未到春天,所以一切还是阴冷的。在安徽淮安河道衙门里。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坐在桌边看书。身上披着一件厚衣服。此时他身上已然有病在身了。但还是不肯休息。这个老人一直想不通一件事。这个老人就是我。我姓于,名成龙。字振甲。好如山。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治河主张为何不能和那个一同治河的靳辅靳总河的意见达成一致。以至于我们二人因为这件事闹得很不愉快。还需要皇上给我们调停。其实私下里我们关系还是可以的。但就因为治河造成了我们这么大的嫌隙。听说他已经去世了。他最后呆的地方还是他那河道总督府。现在我身体也越发不好了,看来是大限不久远了。还是想想着我这一生的经历吧。
说来有趣,朝廷里有一个大臣和我同名同姓。也叫于成龙。但他比我年长。皇上和大臣们都管我们叫大小于。我是小于。我出生于大清崇德三年的辽东盖州城。我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家是汉军镶红旗人。母亲姓康。我出生后不久,就随家人从盖州迁移到了广宁北镇。因为阿玛是旗人,所以我们在旗的要随军走。正好换防到那里。
在我由幼稚孩童成长到可以入私塾读书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大明朝已然土崩瓦解。大清也由关外顺利入关定鼎中原。我问阿玛,我们什么时候进中原去看看。阿玛和我说;“孩子,你阿玛我的差事目前还在这。过几年等国家稳定了。我们就进中原。”
在我9岁的时候,正式入私塾读书。我学得很认真。到我11岁的时候阿玛接到了入关的差事。于是我们正式迁居入关。来到离京师不远的通州居住。在这里我见到了来往南北方运粮的粮船和其他船只。见到了从隋朝开挖的大运河历经千年依然还在使用。也见到了运河上的人们繁忙的样子。我对运河很有感情。每次下学后,都要来运河边看船上的人来回运送粮食药品,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在这里没住几年,我们又迁居到了延庆。在这里我又看到了秦朝到大清的万里长城。但是很有趣的是,历朝历代都在修长城。唯独到了我们大清。长城残破不堪。但是圣上却没有修长城的打算。我小的时候不理解。到了我当了官,有一次一个大臣上奏给皇上提出修筑长城的打算。皇上告诉我们:“历朝修长城是为了防护外来民族的入侵。是为了防人心。可是真的防住了吗?不管是以前的匈奴,鲜卑还是后来的元朝乃至我们大清。”哪次都顺利地进来了。本朝以蒙古人以少数民族的心为长城。满蒙回藏汉都是我大清的子民。所以我们无需修筑长城。以后不许再上这样的奏章。”我深受感动。自古从秦始皇到本朝。头一次有为君者提出不修筑长城。而是人心为长城。
我是八旗子弟,所以无需考科举。但是圣人之书还是读的,读来是为了明理,为了治国。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那些私利。阿玛就让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也去学习一下英文国语。我也努力地读了。国语是满洲圣人达海等人按太祖爷的旨意去创立的,太宗爷在的时候又叫噶盖等人修改了一下。变为新满文。新满文带圈点更好地把本朝国语和蒙古语分开。
到我弱冠之年,我第一次进入了京师。在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我得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差事。吏部笔贴士。阿玛叫我读的清文有了用武之地。这份差事虽然不大,但才是六品官。而且所作的工作也是将文书奏章翻译成清文或汉文。但是我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看到朝廷需要的官员的能力和考核等等事宜。在这期间,我伯父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按照习惯,我阿玛把我过继给伯父为子。
到了康熙七年,朝廷见我做事认真勤勉,又是旗下子弟。应该给予照顾,给我拨到了直隶府的乐亭县做知县。头一次被外放。走前我还特意去问阿玛,阿玛告诉要我像在京里上差一样谨慎。不要当自己是土皇上。我当然会谨记在心。不敢忘掉。
我到了任上,当年六月,全县水灾,百姓田庐损毁严重。我向上级申请免除赋税放赈救民,可是从直隶总督到永平府的知府却不同意我这样做。我很难过。回县城后,我对周围的人慷慨流泪地说:做为地方官,有如此奇涝却不让皇帝知道,这做的什么父母官?倘若因为请示得罪,做不了这个官又有何妨?当即我写了奏疏将灾情遍告省中大吏。直隶属巡抚甘文琨甘大人勘察后认为属实,奏报朝廷,于是皇上命户部主事带银八千余两赈灾,当年田赋免除十分之三,灾情严重的百姓应缴钱粮全部免除。我和百姓都很开心。就在我打算继续在此地任职的时候。
我接到了一纸调令。。。
(未完待续)
以上就是康熙朝廉臣——耿直名臣于成龙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康熙朝廉臣——耿直名臣于成龙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