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商朝及重要事件和历代帝王贡献与过失

文化 2024-01-13 20:07:01 知道百科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個文明王朝,经历了约1600年的历史,为我国古代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王朝的崛起离不开商汤的贡献,他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然而,在商朝的历史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的事件和过失,如残忍的祭祀活动和农民与贵族的剥削,这一切都对商朝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朝历史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世袭制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共历500余年,传17世31王。商朝建立后,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非常残暴,百姓不堪忍受。“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为改变日益衰败的局面,桀对内加强统治,对外以武力镇压异己,斩杀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但采取高压手段不仅不能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反而加剧了人民对他的痛恨和反抗。为了转移人们的不满,也为了掠夺财富、奴隶与美女,他还不断地对其他部落进行征伐。这引起了各部落的不满和反抗,夏王朝的统治便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

商灭夏之前是商朝东边的一个方国,夏朝衰微之际,它日渐强盛。商族首领成汤勤政薄敛、体恤民情,不仅得到族内的拥护和支持,也使得周边的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的向往,形成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经过11次战争,成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夏王朝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中。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今山西夏县之西)一战,打败夏朝军队,至此,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商朝建立以后,为抵御黄河下游严重的水患,同时也因统治阶层内部的频繁斗争而屡次迁都。到第二十位君主盘庚时,商王朝迁都于殷,都城稳定下来,王室内部的矛盾也得到了缓解,从此,商朝逐渐强盛起来。之后,商王朝又迎来武丁盛世的到来。武丁即位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处征伐,对周围的鬼方、土方、羌方等方国进行征讨,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也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迹都有发现,出现了司母戊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这说明,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已有了突破性进展,铜、铅、锡合金技术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特别是帝乙帝辛(商朝第三十、三十一任君主)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诸侯愤而反叛。帝辛(商纣王)时期,商王向东征讨莱夷,向南攻打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连年的征战,也极大地消耗了商朝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在牧野(今河南新乡))与商激战,仓促间,商纣王以奴隶抵御强敌,自然毫无战斗力,牧野一战,商军大败,帝辛逃到鹿台(商纣王所建之宫苑建筑),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代之而起。

图:殷商世系

商朝是否存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夏商两朝的存在只被国内史学家所承认,国际上始终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对中国到底有没有夏商时代持怀疑态度,这种分歧一直持续到建国后。随着殷商考古的不断进展,中国古代存在商王朝最终为国际社会所承认。

为什么之前说夏商两朝不存在呢?主要在于考古资料的缺失。西方人在研究他们的早期历史时,主要基于考古资料,他们“宁可信其无”也不愿在没有充分资料的实证下轻易得出任何结论。而中国人的史学观念则正好相反,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关于夏商两朝的历史记载皆源于《史记》等史学著作,但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离夏、商两代千年有余,缺乏第一手的文字记载,也没有考古资料作为原始证据,因此,西方人对夏商两朝的存在一直持质疑态度。

20世纪初,殷墟遗址被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都城建筑遗迹,出土了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从而确定了殷商时代作为信史的事实。甲骨文中提及的商代先王的世系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基本一致,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现在已经没有学者再对商王朝的存在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了。

图:殷墟出土甲骨

商朝灭亡的原因

大多数人对商朝灭亡的认识来自于《封神榜》这部著作和相关影视剧,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古代史上其他朝代一样,为末代帝王的暴政和昏庸。商纣王最主要的罪过就是宠妲己,杀忠臣,好杀戮,果真如此吗?

1.是否真有妲己其人?

关于妲己其人,大都来源于《竹书纪年》、《尚书》、《国语》、《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且不论史书记载是否属实,即使按史书的记载,帝辛在位的第40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因为有苏部落叛变,帝辛派大军讨伐,有苏部落抵挡不住,酋长只好把女儿——苏妲己献出来乞和。而商亡于公元前1046年,这样推断,妲己只能算是商纣王晚年生活的伴侣,且只和帝辛在一起生活了一年,绝不可能对商朝的命运有如此大的影响。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妲己的族人,为何始终没有能够得势呢?而妲己之所以会被塑造成狐狸精,是因为有苏部落的图腾是一只狐狸。

如果说苏妲己有罪,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嫔妃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一定要说苏妲已是亡国的祸水,也未免太高抬她了。

此外,纣王对妲己言听计从之说,也不切合实际。因为商代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征外族、狩猎、祭祀等活动前,都要由官员卜卦,这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影响政治决策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2.商纣王是明君还是暴君?

就商纣王本人而言,他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的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可见,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

关于商纣王滥杀忠臣这一罪名,最为人所知的当是挖比干心脏一事。由于妲己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比干挖心事件的真实性自然不高,基本上可以说是虚构事件。商纣王曾囚禁周文王姬昌于羑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费仲曾劝告纣王杀西伯昌(即周文王),可是帝辛拒绝了他的请求,认为西伯昌是贤良之人,不能杀。由此可知,帝辛并不是一个滥杀之人。

面对一拥而上抹黑帝辛的现象,子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商纣王的不善,不如传说的那样严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恶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一切恶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来。

图:商纣王

那么,纣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人设呢?也许是因为前朝历史都是后朝所写,为了统治需要,多少都有杜撰甚至污蔑的成分在其中。关于商代历史,后世史家大多根据周朝记载所写。《尚书·周书·牧誓》记载的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前的誓师词开列了纣王的六条罪状: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可以看出,其中没有涉及焚炙忠良、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的指责,可见周人并没有把纣王与“暴虐荒淫”四字挂上钩。真正把纣王脸涂黑的,是五百年后春秋战国时代那些根据传说补记历史的人。如果说周幽王和褒姒有同期文字可考,那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就是夏桀和妺喜的翻版。商代虽然产生了文字,但毕竟记载很少,现在,对商代历史的绝大部分记载都来自于河南殷墟(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出土的甲骨文,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实际上,记载非常有限。没有确凿的记载常常会导致以讹传讹,商纣王和妲己就变成今天人们熟知的形象了。

3.商灭亡的正真原因

千百年来,蒙冤的后宫嫔妃并非妲己一人,在她之前,还有一个妹喜。妹喜是夏桀的妃子,后人也把夏亡国的原因强加在妹喜的头上。夏、商和西周的灭亡,由三个女人——妹喜、妲已和褒姒——来承担责任,当了“替罪羊”。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朝代的更替是经济实力和人心向背的较量,这才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综合来看,牧野之战只是导致商朝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其背后是多种因素聚集爆发的结果。

(1)阶级矛盾的深化

商朝建立了相当残酷的刑罚制度,而在这样残酷的刑罚之下的民众必然会反叛和抗击。在考古发现的商代墓葬中几乎都存在人殉的现象,少则一、二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如,殷墟侯家庄大墓中,殉葬人就达到一百余人。从殷墟甲骨文的记载中,我们也能发现,武丁之后,商王祭祀时使用的奴隶数多的能达到一万三千余人,仅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中,关于使用奴隶祭祀的卜辞就有1006条,其中,最多的一次人殉就达到五百三十人,最少的也有21人,这些足可以证明,商代人殉的数量是多么庞大。周朝也有人殉,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其数量已远远少于商代。这些数据证明,商代还处在社会制度不发达的阶段,还无法把大量的奴隶由供奉祖先、圣灵的祭品转化为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力。这也是加深商代末期社会阶级矛盾的主要原因。

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周朝后由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因此造成了商代早期五代九王的混乱局面,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不止,致使外患不断。商朝五六百年间曾多次迁都,除躲避自然灾害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也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王室内部的争斗。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必然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此时,这个王国灭亡往往只是需要一个诱导因素而已。商纣王时期,王室内部的争斗越加激烈,成为导致商朝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连年对外征战

征伐过度,穷兵黩武是商代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纣王尚武,对周边部落开展频繁的征伐,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多次出现“击羌”、“伐羌”、“击”等字眼。再从古本史书的记载来看,商王武丁在位的59年中就常常发动战争,根据记载,每次征战多则五千人、少则三千余人,而甲骨文的记载还显示,商王武丁曾出动上万人前去征伐少数民族。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商王武丁妻妇好墓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兵器,妇好作为武丁的妻子,常年在外为商王朝征伐藩国、夷族,这些都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商王朝对夷族的征伐不断,到商纣王时期都没有停止,连年的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周武王伐纣时,商朝正在起兵讨伐东南部,国内兵力空虚,只能以俘虏的大量东夷族奴隶来抵御周武王的进攻,这些奴隶组成的军队一上战场便发生叛乱,致使牧野一战,商朝军队大败。

图:妇好鸮尊

(3)气候环境的恶化

历史上,黄河流经安阳对盘庚建都于此有着重要影响。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黄河下游河道一直自南向北流,途经商朝都城安阳,但《汉书叙传》记载: “惟河为艰, 灾及后代, 商竭周移, 秦决南涯。”商朝末年,黄河原河道出现枯竭,周朝,黄河又改道远离了安阳,致使安阳的水源出现问题。1997 年3 月至6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阳殷墟白家坟东地的黑水河西岸黑河路一带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发掘中, 发现了三眼殷代水井。有学者综合近年来殷墟一带考古发掘的水井、窖穴和墓葬材料, 得出结论,殷商时代地下水位总趋势是下降的,且地下水位的下降是气候本身干旱、降水量减少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与黄河改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地下水位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给当时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商末周初正处于温暖期与寒冷期的交汇中,干冷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影响,间接导致了商朝后期的衰落。同时,自然灾害的增多致使本来就不发达的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在食不果腹情况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们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把矛盾转移到统治阶级上,推翻当时的统治者成为人们的要求。因此,对于商朝的灭亡,气候变冷变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社会的人力与资源被大大耗费,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离心离德,这些最终导致了商王朝的潜在矛盾爆发,在崛起的周国的讨伐下,建立五百余年的商王朝迅速灭亡。

商人后裔

首先,殷商灭亡后,其王族不愿臣服于周,于是,商王后裔便率领部分殷民北迁,建立朝鲜国,史称“箕氏朝鲜”。可以说,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史记·宋微子世家》与《尚书大传》记载,周武王向箕子请教定国安民的道理,箕子告以《洪范》,武王就以朝鲜封之。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界上是一致认可的。

其次,商朝灭亡后,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 的原则,为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分封诸侯时,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杀死。另封未卷入叛乱的、曾降周的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在周朝,宋国也常常自称“商”。战国时期(公元前286年),宋被齐所灭。

周武王在分封武庚时,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的卫、鄘、邶三地,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史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因此先由周公代行王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当时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因此武王的遗命被他认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了诸侯势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于是他们联合武庚造反,周公率军东征,武庚兵败被诛,此外,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谪。平三监之乱后,周武王姬发封同母弟康叔封于商旧地沫邑,建立卫国,管理部分商朝遗民。

先商时期

中国学术界关于商部族发祥于何处主要有五种观点:陕西说、山西说、东方说、幽燕说、东北说等。

商人原出于东夷, 是东方夷人的一支。在商族神话中,其始祖神帝喾化身为玄鸟,帝喾次妃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商族诞生神话反映了帝祖合一的观念,其始祖神就是上帝。《史记·殷本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尧称帝时,封帝喾之子契为司徒,后被封为玄王。

商的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帝舜时期,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国。这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反映出商也和世界上其他氏族一样,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大概传到契,商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因为契以下的世系就是按父系排列的。 契的儿子昭明由商邑迁居至砥石。 帝相十五年,契的孙子相土在趁姒相由商丘迁都于斟灌(帝丘)之际,遂迁回商丘。此后,相土驯服了马,发明了马车,开始向东方泰山附近发展。

夏朝中期,契的五世孙冥因治水而死于水中 [28] ,商人“郊”祀之。契的六世孙王亥驯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还发明了牛车,用牛拉货物,开始发展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使商国逐步强盛起来。

夏朝末年,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势力崛起

孔甲下传四世,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履癸(桀)继位。相传,夏桀非常残暴,百姓已不堪忍受。“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为摆脱孔甲以来的日益衰败的局面,桀加强了对内的统治,坚决镇压异己力量,据说他斩杀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但高压手段并未达到其目的,而是加剧了人民对他的痛恨,人民甚至发誓要与之同归于尽。到夏桀之时,夏王朝的统治已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

商汤

与此同时,兴起于东方的商族则有较大发展,并逐渐强盛起来。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 ,建立商朝。在商汤的领导下已积蓄了灭夏的实力。汤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他在成商部族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古城附近)迁至亳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偃师,尸乡,殷汤所都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 史记正义按: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尚书·书序》中注曰:“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

灭夏建国

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商族在灭夏前尚处于氏族社会末期。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亦早已产生,但相对于夏王朝的统治来说要宽松、缓和得多。汤亦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成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商汤的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时商的力量虽已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夏。夏桀出于猜忌将商汤召来并囚之于夏台。

鸣条之战形势

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

在与夏桀决战之前,先灭掉了此时仍然听从夏王指挥的个别方国部落。《诗·商颂·长发》:“韦、顾即伐,昆吾夏桀”郑玄如是注释:“韦,彭姓也。顾、昆吾皆己姓也。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说明汤之所以伐韦、顾、昆吾三国,是因为它们仍在助桀与商为敌,即“三国党于桀恶”。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是昆吾,“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代昆吾,遂伐桀”。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时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防备,“桀亡待汤之备”。因此,当商汤的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

夏军逃至鸣条(山西夏县之西),一战被商军击溃,夏桀逃奔南巢而死。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10-11] 。“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汤完成灭夏重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商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作“商汤革命”时期。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建都。

天下咸朝

伊尹

商汤建立商朝后,在位十三年便去世,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继承王位。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 ,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太戊继位后,启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太戊后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绩,于是写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总结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是记述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现今均已失传。太戊曾在祖庙称赞伊陟,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伊赞谦让,于是写作《原命》,希望太戊能发扬夏禹、商汤的王道。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尊称太戊为中宗。

内乱不止

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国势逐渐衰落。当时废弃嫡长子继位制度,常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儿子继位,他们常争夺继承权,造成商朝九代混乱,诸侯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

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 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内黄)遭洪水,祖乙把国都迁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因其为都仅一年,近代史学界就把祖乙迁耿略去不谈。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一致。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商王祖丁死后,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继承王位。南庚死后,祖丁之子、盘庚的哥哥阳甲继承王位。阳甲统治期间,商朝国势继续衰落。阳甲死后,盘庚继承王位。

盘庚迁殷

安阳殷墟

盘庚即位之初,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决定渡河南下,迁到商汤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当时商朝已经五次迁都,朝廷居无定所。因此民众相互慨叹,都发怨言,不想搬迁。盘庚于是晓谕诸侯和大臣。于是渡黄河南下,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来盘庚又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由于盘庚遵循商汤的德政,所以诸侯都来朝见盘庚。盘庚死后,葬于殷(今河南安阳),由其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败。百姓思念盘庚德行,于是写作《盘庚》三篇。

武丁中兴

武丁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死后谥为高宗,所以他又被称为殷高宗。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利用傅说进行强化王权的同时,也在理论和制度上对采取了集中权力的措施。

武丁鉴于朔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朝西北边安全,于是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朔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朝灭亡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

夏人原属于西羌集团;商人源于东夷集团,起初臣属于夏;周人兴起于西北,属于戎狄集团,先后为夏商西部的方国;这三者之间曾经存在长期独立并存关系。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商人后裔

鹦鹉形玉佩·商代晚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庚是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周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鄘、蔡等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卫,朝歌西与南为,使蔡叔由蔡徙封;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驾崩,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71国,其中有53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另封未卷入叛乱的、曾降周的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在周朝,宋国也常常自称“商”。战国时(公元前286年),宋亡于齐。

平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封同母弟康叔封于商朝殷墟之地沫邑,建立卫国,管理部分商朝遗民。在秦二世时被秦朝吞并。

另外,商朝灭亡后,殷商的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部分殷民北迁,建立朝鲜国,史称箕氏朝鲜。西汉初期,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灭掉箕氏朝鲜。另外,朝鲜半岛的辰国就是商族国家。

商朝历代帝王及过功过

1、商汤

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前1600年—前1588年在位13年,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

他本居于亳,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

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

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

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

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死后被谥为成汤。

2、太丁

太丁(生卒年不详)亦称大丁,姓子,名丁,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太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子,商朝太子,但其原名已佚,《史记》称他尚未成为王就已去世,承袭其父武乙,他杀掉了周朝领袖季历,使商朝和周族反目成仇,由于太丁的去世,后来太丁之弟外丙被立为王。

3、商哀王(外丙)子胜

外丙,姓子,名胜,一作卜丙,生卒年不详,汤第二子,汤病死后继位,是为外丙元年,前1587年—前1586年在位2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传位其弟仲壬,一说外丙是商汤的弟弟,汤子太丁叔,商汤卒,太子太丁已先商汤而亡,遂继为王,在位3年。外丙本无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汤长子太丁病殁,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商王之位,在位仅3年便得病而亡,葬处不明。

4、商懿王(中壬)子庸

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姓子名庸,是商汤之子,外丙之弟,中国商朝的第三代君王,前1585年—前1582年在位4年,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相对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仲壬《史记》称他在位四年后去世,死后由之子太甲继位,伊尹辅政。

5、商太宗(太甲)子至

商太宗太甲(生年不详,一说前1557年去世),为商汤嫡长孙,外丙、中壬之侄。太丁子,姓子,名曰至,是商朝第四位国王(公元前1582-公元前1570),叔懿王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12年,一说23年,病死,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庙号太宗,谥号文王,死后传位与沃丁。

太甲即位后,不遵汤法,暴虐乱德,伊尹将他放之于桐宫,自己摄政当国,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6、商昭王(沃丁)子绚

沃丁,亦称羌丁,姓子,名绚,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他是太甲之子,太丁之孙,沃丁继父太甲即位,传说在位29年(公元前1570-公元前1541)。

沃丁即位时,仍以伊尹为相,伊尹之后,沃丁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也作了《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死后,由弟太庚即位,谥号昭王。

7、商宣王(太庚)子辩

太庚,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公元前1541—公元前1516年),他死后由子小甲(一说为太庚之弟)继位,谥号宣王。

8、商敬王(小甲)子高

小甲,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君王,《史记·殷本纪》说他是太庚之子,也说他是太庚之弟,在位36年(一说17年),今认为17年(公元前1516-公元前1499),小甲在位时,商代以毫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谥号敬王。

9、商元王(雍己)子密

雍己,姓子名伷,中国商朝的国王,前任国王小甲之弟,定都于亳,商王小甲死后即位,《太平御览》引《史记》说雍己在位12年(公元前1487年—公元前1476年),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荒废政事,诸侯不来朝,商朝开始衰落,雍己死后,弟太戊继任。

《史记》云:“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商朝从汤至雍己即位前一百多年,由于坚持节用宽民、以德治商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但是,长期的和平安稳,也助长了商王室的不思进取。

10、商中宗太戊

太戊,姓子名密,汤五世孙,太甲孙,死后追谥为中宗,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

《史记》:云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商朝复兴,与祖乙、太甲并称为三示(三个有贡献的国君)。

据古书上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史记》故称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诸侯归附,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

太戊即位后,起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太戊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继承王位时还是一个楞小伙子,所以整天只图安逸享受,不勤政事。

太戊七年,亳都出现“桑谷共生于朝”的现象,就是桑树下长出了谷树,也就是构树,七天的时间里就疯长了,长得很大,其实两者同属桑科乔木,这本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换现在也不作为怪,人类生的怪物都多更何况植物,可是在商代的时候人还没有植物学知识,就把它看作是妖魔鬼怪,这个少年国王很怕,他的大臣伊陟(伊尹的儿子)回答说:“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阕与?帝其修德。”意思是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伊陟看到商王朝开始衰落,就利用此事劝诫太戊,希望他发愤图强,成为有德之君,商王朝本来就很迷信鬼神,经伊陟这么一说,太戊信之无疑,此后开始勤政厚德,治国抚民,而这种不是正常生长的共生树木,长到一定时候会自然枯死,太戊以为是自己修德治国以德压妖的结果,就更相信了。在太戊的励精图治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王朝又得以复兴。

11、商孝成王仲丁

仲丁,姓子名庄,商朝国王,生卒年不详,一作仲丁,太戊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谥号孝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在位时迁都于敖(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荣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其中的蓝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蓝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仲丁死后,其弟外壬即位。

12、商思王外壬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姓子名发,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一说在位10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乃诸侯不朝,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史记·殷本纪》云:“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外壬死后,由其弟河亶甲继位。

13、商前平王河亶甲

河亶甲,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无奈之下,他北上200公里迁都河南内黄,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河亶甲还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在一些方国的帮助下,使叛乱的诸侯重新安定下来,河亶甲在位9年,最后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14、商穆王祖乙

祖乙,生卒年不详,河亶甲子,又称且乙,姓子名滕(一作胜),中国商朝第十四任国王,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狄泉。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又称耿,今河南省温县东),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他为河亶甲之子,河亶甲弥留之际令他即位,他在位时商朝再度兴盛。

15、商桓王祖辛

祖辛,姓子名旦,别名:祖辛、且辛,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谥号“商桓王”,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

16、商僖王沃甲

沃甲,姓子名逾,《世本》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商王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0年(一说25年),病死,葬于狄泉,谥号“商僖王”。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

17、商庄王祖丁

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新,中国商朝的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谥号“商庄王”。《竹书纪年》称祖丁定都于庇,《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9年,死后由侄子(一说堂弟,即商王沃甲之子)南庚即位,在位时期正在发生九世乱,诸侯不朝,商朝国力衰微。

18、商顷王南庚

南庚,姓子名更,商王沃甲子,商王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狄泉。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将国都由庇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谥号“商顷王”。

19、商悼王阳甲

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祖丁子,是中国商朝第十九位国王,前任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在位7年(一说4年),病死,葬于狄泉,谥号“商悼王”。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混乱,引致诸侯不来朝。

20、商世祖盘庚

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于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迁都于殷(今安阳),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病死,葬于殷(今安阳小屯村)。

21、商章王小辛

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定都于殷,病死,葬于殷,《今本竹书纪年》称小辛在位3年,死后由其弟小乙继位。

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小辛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人民开始怀念盘庚时代。

22、商惠王小乙

小乙,姓子名敛,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祖丁之子,是中国商朝第22任国王,前任国王小辛之弟,首都设在殷。

《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10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也是古代对年轻男性排行第一者的俗称。

在位时让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为以后武丁中兴打好了关键的基础。

23、商高宗武丁

商高宗(武丁)(?-约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他是小乙之子,盘庚之侄,商朝著名军事统帅,(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在位时期定为前1250年—前1192年),庙号为高宗。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后世称作高宗。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后人又称之为武丁大帝,武丁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24、商后平王祖庚

祖庚,商朝第24位国王,生卒年不详,祖庚又称且庚,姓子名跃,公元前1191年即位,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的次子,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病死,葬于殷(据《竹书纪年》载,他在位共11年,死后由弟祖甲即位)。

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

祖庚继承了“武丁中兴”的事业,积极开拓,遵行礼制,是一个积极、孝悌的君主,在他统治的数年间,商代的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

25、商世宗祖甲

商世宗(祖甲),又称作且甲或帝甲,姓子名载,商朝第25位国王,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后即位,祖甲死后由其子廪辛即位。

《史记》称他在位时荒淫无度,商朝再度衰落。

《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一般民众,但晚期加重繁苛的刑法,造成商朝衰弱。

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这使祖庚非常感动,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承王位。

在武丁、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统治的100余年间,是商代中兴的极盛之期,这一时期,商朝的统治力和国威远播四方,而且以青铜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辉煌,祖庚在这期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祖甲之后的商代,国力逐步衰微,并最后走向了灭亡。

26、商甲宗廪辛

商甲宗廪辛,姓子名先,生卒年不详,商朝国王,商王祖甲的儿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

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廪辛死后,由其弟康丁继位。

《史记·殷本纪》:“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古本竹书纪年》有“冯辛先居殷”的记载,《汉书·古今人表》也有“冯辛”之载。

27、商康祖康丁

康丁,姓子名康丁,一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是中国商朝第27位国王,祖甲之子,前任国王廪辛之弟,廪辛死后,于前1155年继位,8年后死亡,葬于殷,他死后,由其子武乙继位。

28、商武祖武乙

武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瞿,商王康丁之子,康丁死后于前1147年继位,在位35年,卒于公元前1113年,死后由其子太丁(也作文丁)继位。

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个重要君王,从个人出发,努力地进行了挽救其王国统治的举措,但是成效不大,他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为昏庸的一代君王,传说被雷击而死于渭水流域,一说死于战事,葬于殷。

29、商匡王太丁

商匡王太丁,商王武乙之子,太丁,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记》里称太丁,姓子名托,中国商朝第29任国王,前任国王武乙之子。

根据《竹书纪年》,他在位13年,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

30、商德王帝乙

帝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即公元前1101年继位,在位26年,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

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又被后人称为帝乙大帝。

31、商纣王商纣

帝辛,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后世称商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部份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以上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商朝及重要事件和历代帝王贡献与过失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历史上真实的商朝及重要事件和历代帝王贡献与过失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