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宰相、隐忍七年,诛杀三万多人,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心机之深。在这七年中,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严厉手段,通过残酷的清洗行动,不仅消除了政敌,更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铁腕政治的手段和隐忍的耐心,让人不禁思考,一个号称明太祖的皇帝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思和野心。
“伴君如伴虎”经常用来形容与皇帝相处的过程。这是因为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掌权人,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在历史上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急流勇退”,就比方说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张良。
不过像张良这样的人毕竟比较少,大部分人为了事业为了名利都会选择留在皇帝的身边,当然这些人的结局一般都不会太好就是了。
今天就来讲一讲朱元璋和宰相胡惟庸之间的故事,当年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选择隐忍七年,后来更是诛杀了三万余人,也正是因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才有人说朱元璋的帝王心机实在是太深了。
朱元璋洪武元年,朱元璋终于顺利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这一年的朱元璋则正好40岁。
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整饬吏治,可以说后来明朝能够兴盛起来,完全得益于朱元璋当时奠定的坚实基础。相比于他的子孙后代来说,朱元璋真的可以说是“劳模典范”。
胡惟庸胡惟庸生年不详,但从他的人生际遇来看,此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明王朝开国元勋。
他在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仅仅占据了非常小的一片地方,且那时候的朱元璋手下也没有那么多可用之人,因此胡惟庸的到来令朱元璋非常感动。
感念于胡惟庸的从龙之功,朱元璋称帝之后便让胡惟庸数次领重要职务,君臣之间的相处非常和谐。
胡惟庸之死后来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很快就坐上了宰相之位。据说在成为宰相的七年时间中,胡惟庸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利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数次越过朱元璋直接批阅奏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忠良”的提醒下认清了胡惟庸的“真面目”,下令将胡惟庸处死,与此同时还杀了很多胡惟庸的亲人以及朋友,足足三万余人的鲜血染红了行刑台。
朱元璋废宰相正是因为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当时可以说是“朝野上下无不震惊,勾栏瓦肆尽皆哗然”。
自此之后,朱元璋颁布了“废除宰相制度”的政令。事实上在胡惟庸案之前,朱元璋就已经有了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因为这样才能够将权力尽可能集中在自己手上。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立即废除宰相制度,主要也是因为在明朝之前各个朝代几乎都存在宰相官职,也就是说“宰相”的存在已成为了一种传统,如果直接废除势必会引起一众读书人的不满,毕竟“官拜宰相位极人臣”是很多人的追求。
在看到胡惟庸大肆揽权的行为之后,朱元璋便想到了废除宰相制度的好办法。就这样朱元璋隐忍七年,以三万余人的死亡为代价,终于如愿废掉了胡惟庸这一任宰相以及后来的宰相制度。
帝王权术如今我们再看古代那所谓的帝王权术,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将合适的官员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让几个政见不相合的党派相互辖制,以确保社会能够正常有序地发展下去。
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朝堂之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风”,端看是哪一方能够最先猜到皇帝的意图。
当然,圣意也不是那么好揣测的,历史上因为擅自揣测圣意而被处死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所以才会传出“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
以上就是朱元璋废宰相隐忍七年,诛杀三万多人,帝王心机有多深?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朱元璋废宰相隐忍七年,诛杀三万多人,帝王心机有多深?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