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国家的荣耀与个人的选择之间,常常存在着微妙的平衡。一个国家的荣耀是由无数个个人的选择所构成的,而个人的选择也是在国家背景的熏陶下形成的。一个国家的荣耀往往体现在国家的成就、文化、历史和声望等方面,而个人的选择则包括了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理想做出各种选择,而这些个体的选择也将使国家的荣耀展现得更为灿烂辉煌。然而,国家的荣耀和个人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统一,而是通过互动与交融,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丰满的生命色彩。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著名的诗人,坚定的民主战士。青年时期,他就写下著名的《七子之歌》,呼唤民众振兴中华,收复失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他不畏个人安危,拍案而起,奔走疾呼。在他47年人生历程中,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成为他始终秉承的人生态度,这也激励着他的后人在多个领域无悔奉献,接续奋斗。今天的《无悔的选择》,一起重温闻一多的家国故事。
读赠言“抗战以还,居恒相约: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顷者强虏屈膝,胜利来临也。而毓棠亦适以牛津之邀,而果得挟胜利以远游异域。信乎!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
这是抗战胜利不久后,闻一多写给好友孙毓棠的临别赠言。当时,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的孙毓棠在闻一多的推荐下,准备前往英国担任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客座研究员,“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这枚小小的印章,既是闻一多对好友深切寄语,也透露出他一生的人生选择和家国情怀。
闻一多先生儿子闻立鹏:心里想的东西,不是想着个人的安危,个人的这种安逸的生活,他想的是中国好。
闻一多出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清华就读的闻一多手书岳飞的《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他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图,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
在写给父亲的这封家书中,围绕回乡还是留校、尽孝还是尽忠等选择,闻一多向父亲袒露心声,展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抗战爆发后,闻一多随所任教的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一路上,国民党贪污腐化的见闻深深刺痛了他,也使他逐渐坚定了自己的道路选择。
闻立鹏:我们住在农村的时候,农村就驻扎着国民党的军队,他就听到营长说了很多情况,怎么克扣军饷,怎么虚报名额,他发现这里面的问题了,所以他特别反感。后来他看了很多书,我记得有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整风文献》,当时从《新华日报》给他寄来了,这些在当时都是禁书了,他到晚上把电灯拉到床头,他到晚上看书,有时候国民党查户口了,他就让我把它藏起来,跳到窗户外,藏到后头一个走廊里。
在昆明从教的八年,闻一多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化堕落和对革命者的屠杀。他搞演讲,写杂文,批判反动派的罪行,影响很大。1946年,在李公朴遭到暗杀后,昆明城陷入一片白色恐怖,闻一多就是黑名单上第二号。
闻立鹏:当时已经有些传闻,40万块买闻一多的头这些话都有了,最紧张那几天时候,我母亲原来就有心脏病,从她的角度来说更不希望我父亲出去演讲了,结果她跟我母亲说,他说现在好像是大风浪里一只船,我们这些掌舵的人,划船的人,如果这时候跑了,这时候不出来参加工作,不出来主持民主事业的话,怎么能对得起死者。
在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说:“我们前脚迈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迈进大门。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回家途中,埋伏已久的特务从背后朝他开了枪,闻一多头部和身上十多处中弹,当场身亡。据闻立鹏回忆,父亲原本可以出国任教以躲避灾难,但是他却选择和祖国的人民站在一起,不畏为国捐躯。
闻立鹏:当时冯友兰先生明确约定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系去教书,条件是不但有工资薪金,能够带家属,我们几个孩子都能到美国去。但是我父亲他最后考虑说我还是不能去,他决定还是留下来,因为他知道我们很快要复员,到北京来了,他说北方的青年需要我,他说希望建设一个新中国。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这是朱自清为闻一多写下的诗篇,牺牲自己,照亮前路的红烛精神,也正是闻一多一生的风骨与选择。在他身后,这份牺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也注入到家族的血脉中,一直影响着几代人,无论是选择文以载道,还是立志治病救人,他的后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传承着这份情怀。儿子闻立鹏用一生的奋斗,用画作让后人记住革命先烈的斗志,1979年他创作了,大型油画《红烛颂》,向更多的人讲述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精神;闻一多的侄女——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为研发乙肝病毒疫苗,毅然选择在自己身上进行第一次人体安全性实验,在她看来这天经地义,医生的职责大于个人安危。
闻一多侄女闻玉梅:这是人民需要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做成,哪怕它也许只能治三分之一也许四分之一的病人,假如我能为他们服务一点,那也好嘛。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在第一部诗集《红烛》中写下的诗句,也成为孙女闻丹忆的座右铭。1991年她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后,主攻肿瘤疾病的精准治疗。2007年,闻丹忆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厚职,全心回国创业。眼下,闻丹忆带领的一支90后科研团队,刚刚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领域取得进入国家阶段专利。为了加紧研发攻坚,年近六旬的闻丹忆还在和时间赛跑。为了出差方便,在她的办公桌旁常年摆放着几个行李箱,沙发旁边放的就是被褥。她研发的这项技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精准分析,将把药效检测周期由四个月缩短到七天,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闻一多先生孙女闻丹忆:国家也是希望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因为这么多的人口,我们也很幸运赶上这样一个时代,能拿我们所学的东西,然后真正对社会有所影响,有所贡献,那这种的选择也是我们当时十几年前决定回国和做到现在,我们也觉得是一个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无悔的选择。
以上就是国家的荣耀,个人的选择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国家的荣耀,个人的选择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