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尽管我们努力想要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发现他们似乎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这种情况可能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助,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促进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信任。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在表达共情的过程中,未能同时保持足够的边界和纪律,导致孩子误会了我们的关系和责任。在与孩子建立共情关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还需要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引导能力,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亲子关系。
教育专家总是强调跟孩子共情,可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怎么越共情,孩子哭闹越厉害?
共情,其实就是同理心。为什么父母会觉得共情不好用呢?因为他们只是把共情当成了一个工具,只想把孩子当成问题解决掉,而没有真正地与孩子共情。
父母如果因为害怕孩子的情绪而逃避,就没有机会和他们一起面对负面情绪,也就没有机会去帮助他们。父母不帮助孩子,孩子怎么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呢?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但是我们有时候确实没有办法满足孩子,那怎么办?比方说,孩子的玩具坏了,再也买不到一模一样的了;或者孩子的好朋友搬家了,我们也不可能不让人搬家啊!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种抚慰孩子情绪,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抚慰孩子情绪的有效方法
第一种办法:尝试理解孩子的心情,想办法和孩子展开对话,因为一旦能开始对话,孩子就能渐渐缓解情绪。
有个爸爸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带着自己6岁的孩子去听音乐会。孩子非要自己拿着票,爸爸就允许了。结果听到一半,孩子找不到票了,急得哇哇哭。当时音乐会正在进行,根本就不能在音乐厅找票,爸爸只好尴尬地带着孩子走了,孩子也很不高兴。
其实像这种情况,如果爸爸对孩子足够了解,能够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顿哭闹是可以避免的。
这么小的孩子喜欢自己做事,愿意承担责任,这是好事。爸爸可以事先告诉孩子:“那爸爸就把这张票交给你,你可要保管好哟!”同时,爸爸最好帮孩子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比如一个有拉链的口袋,让孩子把票放进口袋,并拉好拉链,告诉孩子这样就不容易丢了。
那万一票真的丢了,孩子还在哭,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爸爸不耐烦地说:“票丢了就是丢了,我能怎么办?”孩子说不定会被爸爸的态度激出更生气的情绪。
这时,爸爸可以尝试理解孩子的心情。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知道怎么做,育儿书里都有教,父母需要说出孩子的心情。”好,我们假设爸爸说:“宝贝,票丢了,爸爸知道你很伤心!”那么会怎样呢?孩子可能会平静下来,但也可能会哭得更厉害。
关键是接下来的步骤,爸爸要想办法抚慰孩子。比如,爸爸可以接着说:“真希望我能有魔法,一打响指,这张票就能自己找到我们。”然后,爸爸可以真的打个响指,等一下说:“唉,我没有魔法啊!”这时说不定孩子就笑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或者预防问题。比如,爸爸可以给孩子提建议,或者跟孩子一起讨论。“以后咱们可以把票放在这个兜里,这样不容易丢。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比较安全?”这时爸爸可以用一些比较幽默、搞笑的方式和孩子展开对话。比如,爸爸说:“我把票放到头发里面,行吗?”孩子可能被逗乐了:“这不行。”爸爸就可以接话了:“啊,不行啊,那你觉得哪里可以呀?”一旦开始这样的对话,孩子自然就冷静下来了。而且,这样还可以帮助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没有办法顺着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安慰孩子,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理解他的心情,这就是共情。然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票有弄丢的风险,他有保管好这张票的责任。那我们怎样做才可以保证不丢呢?让孩子自己也想一些办法,相信他下次肯定会特别小心。
第二种方法:展开想象。
很多孩子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玩具,如果有一天,这个玩具突然丢了,到处找都找不到了,孩子肯定会特别难过。
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可能会想着:只要买个一模一样的玩具,孩子就没事了。而这种否定孩子情感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可能在大人眼里,这只是一个玩具,然而在孩子眼里,这是一个伙伴。
这时,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情,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展开想象。比如,我们和孩子说:“再也看不到小熊了(或者直接说出小熊的名字),我也很难过。真希望它能够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你说它会去哪儿了呢?”然后,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展开想象,小熊可能会去哪里,有什么经历,交到什么朋友……这样的想象常常可以安慰孩子。
刚才说的孩子丢了票的事情,其实也可以展开想象。比如,爸爸可以用幽默的语气描述这张票怎么在人群脚下逃生,然后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等等。
所以,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童心,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抚慰孩子。
上面说的这两种方法,是我针对一些特定的情景想出来的。这样的方法既能够真正安慰孩子,又能够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多数时候还是挺有效的。如果父母觉得对自己的孩子不起作用,就需要多观察和了解孩子,关键是理解他的心情。有时候,孩子的心情可能会反复。比如,孩子心爱的玩具丢了,可能当时情绪好一点了,过几天又会很难过。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也要包容孩子,允许孩子慢慢来。
与孩子共情的关键点:真实的情感
当我们在与孩子共情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关键点:父母必须要有真实的情感。
有些父母觉得,只要学会几个句式就行了:“我知道你是什么心情”,或者“我理解你”,他们认为这就是共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里最关键的不在于父母说了什么话,而在于父母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孩子。父母在这时流露出的情感是否真实,做得是否到位,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大宝小时候有一个心爱的小熊玩偶,他整天都带在身边,就连出去玩也不例外。在他6岁那年,我们一起出去玩,因为他已经会收拾自己的小书包了,离开酒店之前我就没有检查他的小书包。结果等到车开出去1个多小时了,大宝突然问:“妈妈,我的小熊在哪里?”当时我一下子蒙了,如果小熊丢了,大宝肯定会特别难过。爸爸赶紧开车下了高速,找到地方停了车,并给酒店打电话,看是不是落在那里了。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大宝就默默流泪。我一边抱着他,一边摸着他的背,还时不时地给他擦一把眼泪。这个时候,其实我都不用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因为爸爸妈妈已经用行动表明了,我们不但理解他,而且在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他只是默默流泪,并没有失控地大哭大闹。很幸运,因为电话打得及时,收拾房间的人在床单里找到了小熊,后来帮我们用快递寄回了家。大宝收到小熊那一刻特别激动,后来还在作文里专门写了这件事。他说:“收到小熊的时候,是我的魔法时刻。”当然从那以后,我们也吸取了教训,出去旅行就不带着小熊了。
当父母真正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心出发理解孩子,再通过共情跟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很多事情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越是试图与孩子共情,他们反而会变得更难驾驭?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什么有时候我越是试图与孩子共情,他们反而会变得更难驾驭?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