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家长应当引起重视,关注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给予关怀和支持,共同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只有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病痛难关,迎接更加充实和健康的未来。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经常关注新闻或者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人可能都能感觉到,现在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经常会有一些未成年人自杀的新闻被报道出来,在我的日常咨询当中,大量的来访者都是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很多孩子主动找到我咨询,多数都是抑郁症了,已经出现严重的自残行为,甚至有过自杀行为。
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主流专家表示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十分清楚,只能笼统的说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结论等于没说,因此家长们也不知该怎么办。
“抑郁症”这个病名是根据症状起的名称,是描述的一种症状状态:压抑的,郁郁寡欢的,我们可以来具体看看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我们从这些临床症状从可以看出,抑郁症是人的整个身心状态都是低落的,没有能量了,就如同一台机器没电了,一辆汽车没油了,丧失了动力没有了活力。
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人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产物,即人是由各种因素的聚合而形成的,人首先包括身体和心理两部分,人的身体是父精母血形成的胚胎,然后在母亲子宫里依靠吸收母体的营养发育,出生后不断摄取外界食物,使自己身体不断成长。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多是水分,剩下的就是一些化学元素,例如铁、钠、钙等。
因此,人要想生存、成长就需要不断的满足人体之所需,要不停地吃喝拉撒睡,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物质需要或者生理需要,只有满足了我们的身体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如果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人就没法成长,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同样道理,人的心理也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刚出生的婴儿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呢?是很简单的本能心理,是基因里面自带的,就如同刚出厂的手机电脑,只有预装了操作系统,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心理会越来越复杂和成熟、强大,那么心理的成长发展,同样需要满足心理需要,心理营养,如果不能满足,那么人的心理就没办法成长,心理健康就会出问题,生病,严重者心也会死掉,重度抑郁症的人就是心死了,所以就寻求结束自己生命。
我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感、接纳和认可、爱的需要等。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物质需要是都可以得到满足的,基本上没有孩子会饿肚子,相反很多孩子的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但是心理需要的满足却很成问题很多孩子的安全感、接纳认可和爱的需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比如说安全感需要,安全感字面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人的安全感来源于从小成长环境的安全,人在成长过程中把环境内化为内心的体验感受,如果成长环境是不安全的,总是让人感觉大恐惧、担心害怕,那么安全感就差,如果成长环境是安全的,人就会建立起安全感。导致环境不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像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打架、冷战、闹离婚,现代社会的离婚率非常高,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她们的安全感是没有形成的。
还有比较常见的,父母本身脾气不好,经常朝孩子发脾气,打骂、惩罚孩子,都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差,形成胆小怕事,软弱的性格,在外面受了欺负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父母老师,只会委屈压抑,逆来顺受,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很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还有留守儿童,父母早早都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老人,都会导致孩子安全感无法建立,事实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还有接纳认可的需要,因为人属于群体动物,所以人与生俱来的就追求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当然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但是很多父母不会接纳认可孩子,反而经常无意识地否定、贬低孩子,拿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导致孩子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在学习上面,因为成绩的问题,对孩子各种指责否定,或者给孩子制造内疚感,施加压力,经常跟孩子说:父母多么不容易,都是为了你,你这成绩怎么能对得起父母……,或者对孩子很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很大的压力,成绩稍有下降就很内疚,觉得对不起父母,这些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014年2月20日,贵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渊在家中自杀。2月28日《贵阳都市报》刊登了这个14岁孩子的遗书,遗书中说:
我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
再有就是爱的需要,可能很多家长觉得我们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孩子吗?怎么会不爱他呢?
很多家长不明白的是,他们给到的是物质层面的爱,如果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你给孩子好吃的和新衣服,孩子会觉得你很爱他,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孩子的物质需要根本就不缺乏,他们要的是心理层面的爱:他们需要被看见、同理内心的需要和感受,被在意和重视,被回应和陪伴,理解和包容,这些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都是很难,因为他们自己过去都是被很粗放的养育的,甚至在打骂中长大,所以对于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心理显得束手无策,平时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不然就是说教讲大道理,所以很多孩子越大越不跟父母交流,导致很多孩子已经抑郁了,父母都还不知情或者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前一段时间成都某中学跳楼的男生,其实已经抑郁很长时间了,家长都不知情或者没重视,导致悲剧的发生。
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警醒了,不是单纯上几次心理健康课就管用的,一则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引起成年人的重视;二是家长老师必须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容易情绪化,因为再好的方法,一旦情绪上来,根本就没用,实际上很多成年人自身就存在心理问题,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遇事不理性,或者情感麻木,根本感受不到孩子的内心,这也是我为何提倡成年人要自我心理成长;三是教育方式必须改变,简单粗暴的打骂,批评否定、指责比较,甚至挖苦羞辱都是严重伤害孩子,导致孩子抑郁的元凶。
任何疾病都是预防甚于治疗,只有从源头上重视孩子成长的心理营养,才能让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疾病。
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以上就是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加,家长应引起重视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加,家长应引起重视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