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是一个人理解他人感受并与其产生共鸣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是每位家长都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让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到积极的情感教育。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感受。最后,鼓励孩子参与志愿活动或参与公益事业,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共情意识和行动力。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引导,但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前天,我陪十岁的大外甥在小区楼下儿童游乐场玩耍,大外甥想玩秋千,可是秋千已经有别的小朋友在玩了,他就不依不饶,哭着喊着非要人家下来,最后还是我领着他去别的地方,才玩到了秋千。
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我的大外甥是缺乏共情力的,因为在和别人处在一个环境中时,他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一点不懂得理解他人。
说到共情力,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共情"。"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指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
简而言之,"共情"其实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再通俗一点讲,"共情"就是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地位,去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为。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共情"指的就是孩子会不会关心人、理解人,"共情力"指的就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举个例子说,当朋友的小宠物死了,孩子能够识别到朋友处在悲伤的状态,然后会给予朋友安慰;他会轮换着和同伴一起玩玩具,因为他知道霸占着东西自己玩,会让别人不舒服。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就是有共情力的。
假如你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自私、爱发脾气、冷漠、不会接大人的话、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去,那么就说明他缺乏共情力。
共情力是情商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也是展现孩子未来社交能力的重要方面。拥有共情力,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时,就能感受到别人的开心或者不开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从而避免说话中的"雷区"。和别人沟通时,运用自己的共情力,让身边的人觉得和他相处特别舒服,孩子就会在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孩子感受到周围人的肯定,这对于他以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共情力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所以,孩子缺乏共情力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从孩子自身来说1、年龄、经历的限制。孩子年龄比较小,没有大人的阅历丰富,接触的人和事都较少,智力和情感体验还在慢慢发展阶段,就没有那么高的认知力和自控力。
2、各个都是"小霸王"。现在每个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2+1"的家庭组成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加一个孩子,如果家长不注意,可想而知孩子的被溺爱程度,一口一个心肝,一句一个宝贝,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的。孩子被惯成了小霸王,觉得家里人就应该围着自己转,长此以往,他也会觉得外面的陌生人也应该听他的,养成了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会有共情力呢?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的影响又分为父母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
(1)父母本身缺乏共情力。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都缺乏共情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教孩子学会共情呢?
曾经有人做了个共情测试:设想你自己是一位小男孩的家长。小男孩特别贪玩,喜欢到处乱跑。星期天,你带他到公园玩耍。可是刚刚到达,他一转身就不见了。你从上午一直找到黄昏。正在最着急的时候,看见有人牵着你的孩子走过来了,请问,此时你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
"你跑哪里去了?"
"不是告诉你不要到处乱跑吗?"
"啪啪两耳光打了再说。"
受测试的大部分家长第一时间不是安慰孩子,而是指责、教育、打骂孩子。家长本身就缺少共情力,孩子在他们身上自然也学不到了。
(2)家长和孩子沟通太少
现在大多数家长工作十分繁忙,孩子不是交给爷爷奶奶带,就是交给姥姥姥爷带,还有交给保姆带的,然后自己一撒手,什么也不管了。在缺乏时间陪伴的下,你们就没有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而了解孩子的想法。
连基本的沟通都没有,他们又怎么能够进一步的去达到共识呢?
(3)社会风气的影响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个案例。甘肃庆阳一十九岁的女生,因想不开想要跳楼,跳楼之前,她在百货大楼8楼外的阳台上坐了很久,楼下不少围观的观众,他们没有劝说小姑娘,而是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发到网上以博取关注。甚至有的人还说:"怎么还不跳啊"、"都等半天了,你到底跳不跳"......现场只有消防员在一旁劝着,消防员的努力与旁观者们的起哄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性丑陋的一面在此刻展露无遗。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们。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就会爱,只要我们用爱去培养他们的共情力,世上就会有越来越多温暖、可爱、懂事的孩子。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呢?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学习,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共情力
美国布鲁斯·佩里和马娅·萨拉维兹共同写过一本书,叫做《爱的教养:培养孩子的共情力》,书中就用11个孩子真实而又令人心疼的故事,揭示世上最好的教养结果,不是成绩有多好、不是运动有多棒,而是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这就是爱的教养,这种能力就是共情力。
比如说每次孩子回家都是喊爷爷开门,但是有一天对门邻居小朋友的爷爷去世了,作为父母,你就要嘱咐孩子,以后出门要带钥匙,不要再喊爷爷开门了。告诉孩子,因为你一喊,对门小朋友会难受的。
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在别人面前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说错话时候,知道和别人道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父母做好了,孩子潜移默化地也会受到影响。
二、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父母一定要努力地走进孩子内心和孩子去交流、去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是怎么想的,他平时都经历了哪些。了解了孩子的心结和想法,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利用共情力去教孩子。
比如,孩子在家里白墙上画了一幅画,你不要张口就是骂孩子捣蛋精,训斥孩子,你可以先夸孩子:"你画的真棒,可是画在墙上,一蹭就没有了,我们为什么不把画画在画本上呢,那样,以后你就可以随时看你的画了"。相信这样,孩子会更愿意和你说他的心里话,也更有利于听从你的教育了。
三、带孩子多出门交朋,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
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宽容陌生人是最难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陌生人的情绪状态,所以多带领孩子出去转转,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朋友,会让他们对其他的人有更好的了解和接受。
父母可以在休息日带领孩子去游乐场、公园等地方,一边放松心情,增加亲子时光,一边教孩子和别人沟通,倾听别人的心声;还可以让孩子多参加夏令营之类的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不陷于自己的小世界中,让孩子感受到外界更多的善意和美好,他才会打开心扉,与父母沟通,与外在交流,学到善意和包容,更好地理解他人。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这就是共情力的体现。当孩子有了共情力之后,他才会想着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人,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惑,可以关注我或者@木子魏魏,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你。
以上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