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谎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

育儿 2024-03-20 15:22:01 知道百科

当孩子说谎,总是让家长感到困惑和失望。父母们常常在处理孩子撒谎的问题上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来处理孩子说谎的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孩子说谎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谎言,除了拆穿,你还会怎么做?

其实只有帮助孩子享受诚实的愉悦,孩子才会更倾向于诚实。

——虎妈

作者 | 妈小咪

来源 | @男孩派 (洞见旗下账号)

最近,在亲子节目《一起出发吧》中,陈小春对儿子Jasper大发脾气。

当天一早,Jasper被安排到村长那里去拿早餐,但需要完成一个任务:将箩筐当中的花生米全部放到旁边的缸里,但缸是破的。

在发现缸破了之后,和Jasper一队的小朋友轩轩,一直用碎石堵破洞;而Jasper只会走到门口大喊“村长”求助。

整个过程,坐在观察室的陈小春看得很失望,气到转身离开。

当Jasper拿到早餐回来后,陈小春表情严肃的问他干什么去了。

Jasper只说去“拿早饭”,陈小春连续问了好几次,他都绝口不提任务的事。

终于,陈小春爆发了,一脚踢翻了Jasper的早餐,把孩子吓哭了。

那个情形,哪怕是成年人在场,恐怕也会被吓到后退好几步。

随后,陈小春的表情更加冷,一再要求“不许哭”,并教育儿子“小孩子不能撒谎,这么小就撒谎,长大后怎么办。”

后来,在发完脾气后,陈小春才将儿子揽入怀中,柔情说理,转雨为晴。

后台也经常有宝妈和我聊起宝宝撒谎的问题,怕孩子小时候爱撒些小谎,长大以后撒谎成性。

其实说谎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有的时候大人也会撒谎。

虎妈在教育我家小虎的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所以面对孩子的谎言,请不要如临大敌,给孩子贴上“撒谎精”、“不老实”等标签,而是要弄清楚孩子的“谎言”从何而来。

说谎的孩子,总有一颗小心翼翼的心

“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还得了。”

和陈小春一样,大多数父母看到孩子说谎后,通常是三步走:把孩子训一顿、逼孩子承认错误、要求孩子承诺再也不说谎。

有位同事,家里两个儿子,相差两岁半,淘气得恨不能拆房子。

上周未,几个要好的同事去他们家聚餐,为了让大人们好好聊天,同事把两个儿子放在一个房间里,给了他们一些平常喜欢吃的零食,还有约定好的玩电脑时间。

当大家聊得起劲时,听到房间里传来砰的一声响,推开门看去,一盏台灯支离破碎的躺在地上。

没等同事开口,哥哥就伸手指向弟弟:“他干的!”

弟弟一听,嚎啕大哭,不停挥舞小手:“不是我,是哥哥。”

同事拉过弟弟,质问哥哥:“让你带弟弟玩,你就搞破坏,把台灯打翻了,还说谎怪弟弟......”。

哥哥没等同事“教训”完,就气呼呼地甩门出了房间。

另一个平常喜欢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同事拉过他,并没有问他真假对错,而是询问有没有被伤到。

接着给他讲了列宁小时候摔花瓶的故事。并刻意强调了,列宁是担心姑妈责备才说谎的。

后来,哥哥没有承认是他打碎的,但主动清理了“事故”现场。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儿童之所以撒谎,主要来自于儿童对于成人的恐惧心理。”

孩子说谎后,父母的第一反应,就像是一扇门。

当我们先去关心孩子的心灵和身体状况,再去观察和倾听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最后,再决定如何处理,孩子才会放下心中的防备,坦诚的与我们交流。

反之,如果我们一张嘴就是“说谎就是坏孩子”之类的话语,相当于关闭了与孩子交流的大门。

看到父母的态度,孩子会出于害怕,而放弃了“坦白从宽”。

比起孩子是否能意识到“说谎”的危害、是否口头承认错误,父母更应该关注是,孩子为什么说谎,以及行动上是否有调整。

孩子说谎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为人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品质出现问题。

喜欢说谎,就是一个有损品质的关键因素。

因此,许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说谎时,一时心急,想纠正孩子的问题。

其实,心理学家早有研究,说谎是人类的天性的、之一。

并有数据说明:4岁的孩子中有90%学会了说谎,而且年纪越大,说谎比例越高,到了12岁,几乎每个儿童都会说谎。

而孩子说谎,原因无外乎三种:

1. 孩子还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3岁左右的孩子,是想象力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他们的脑海里,鱼儿会跑步、蝴蝶会游泳、老虎有翅膀,只有他们做不到的,没有他们想不到的。

在育儿论坛,一位妈妈说自己刚上幼儿园三岁半的女儿,有段时间在幼儿园,经常跟老师和小朋友说:“我爸爸妈妈每天打架,爸爸把妈妈打倒了,警察把爸爸抓走了,妈妈住进医院。”

妈妈去接孩子时,老师好心提醒她,要注意家庭环境,以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了解之后才知道,那段时间妈妈正在追一部家庭剧,里面有家暴的情节,而她和孩子的爸爸并没有什么矛盾,更别说打架了。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谎话”满天飞的情况并不是少见,他们并不能准确的分清想像和事实。

但又渴望表达所思所想,便模模糊糊的将脑海中想的与现实混合在一起,这和孩子的品行毫无关系。

2. 孩子想躲避惩罚或得到想要的东西。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景:

孩子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祸首”明明是他,偏偏“嘴硬”不承认。

因为那是妈妈心爱的水杯,承认自己打碎了,少不了劈头盖脸的一顿骂。

说谎,就是孩子幼小心灵中,躲避惩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孩子想吃巧克力,可她当天的份额已经用完。于是,她便说:“妈妈,姐姐说想吃巧克力。”

在父母坚定的家庭规矩和内心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产生矛盾时,孩子只能选择撒谎去实现目的。

但是父母也不必太焦虑,心理学家克尔伯格认为,7岁以前的孩子,其实不存在一个明显的道德区分的问题。

实际上,有些道德界定是父母站在成年人角度的理解,去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其实,孩子只想得到一颗糖果,或免去一场责备。

而父母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是否对孩子的态度有偏差,在制定家庭规矩时,是否征求过孩子的同意,亦或在发现孩子“说谎”时,反应过于夸大。

3. 孩子在模仿大人。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说:“如果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你再不听话,警察就把你抓去”;

明明在玩手机的你,却说“爸爸在忙,以后再说”;

为了达到某些育儿目的,这样的谎话在父母嘴里,随处可见。

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

想要杜绝孩子“说谎”,父母首先要是个诚实的人。

无论孩子出于什么原因“说谎”,当他们开始第一句“谎言”时,是他在尝试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在研习一种全新的方式保护自己,在探讨一些方法来与人相处。

说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耐心

这世上,有不“说谎”的人吗?

没有。

“说谎”是好事吗?

不是。

那么,在看到孩子说谎后,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责备打骂,父母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 跳出“撒谎就是品质问题”的圈子。

撒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ang Lee通过实验发现:

孩子撒谎是需要掌握两种技能的:一是心智理论,也就是读心能力;另一个是控制能力。

简单来说,孩子在撒谎时,要观察大人的反应,还要控制好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这两种能力,是孩子迟早要学、一生需要的。

撒谎,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与其大惊小怪、焦虑不安,影响亲子关系,不如静观其变,以观后效。

其实,孩子决定撒谎后,势必要去分析自己的谎言可信度、父母会不会发现、发现了之后再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个过程,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逻辑能力。

所以说,父母在看到孩子撒谎后,不妨先冷静一下,撕掉普遍观念中“撒谎就是品质问题”的标签,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认识说谎的意义。

2. 反省自己是不是在逼孩子说谎。

在看到孩子“说谎”后,很多父母的内心始终渴望孩子能知错就改、为时不晚。

于是,开始各种引导。

有强压着怒气的质问,有带着“下套”的引导性提问,诸如:“再好好想想,你今天有没有偷喝可乐?”

类似的问题,答案只有两个:“有”或“没有”。

如果答“有”,孩子就不会有起初的“谎言”。

而回答“没有”孩子,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花心思用更多的谎话,来圆这个谎;要么不敢说出真话,坚持原来的谎言。

实际上,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物种,能够敏锐的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是开心、沮丧或愤怒。

正因为此,他们才选择了第一次“谎言”,当再次被父母质问或“下套”时,破釜沉舟的孩子也更多。

谎言的叠加,家长生气,孩子害怕,真相越来越远。

与其这样,不如“将错就错”。

电影《误杀》中,李维杰明知小女儿篡改了得分,但他依然信守承诺,做到了先前答应孩子的事。

事实上,父母想将孩子引向正直、诚信的路上,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做个诚实有信的人。

3. 给孩子说真话的机会。

绝大多数孩子说谎,都是害怕责骂和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无论哪一种,在孩子心里都坚信,说实话的后果并不理想。

“与其这样,不如冒险一试”,这应该是许多谎言背后的“潜台词”。

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告诉他,诚实换来的依然是斥责、打骂,而不是理解和嘉奖。

父母在发现孩子做错事时,不是一言不合就指责、吼骂,而是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去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诚实”是最安全的。

对于能够满足孩子的事,满足就好;不能满足的,告诉孩子你的担忧和感受,争取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事实上,在面对孩子的谎言时,我们能做的有很多,而是否揭穿真相,是最无关紧要的事。

让孩子相信,“诚实”是可贵的,这才是每个父母最值得学习的教育艺术。

以上就是孩子说谎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孩子说谎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