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巨匠,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角,创作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界的传奇人物。在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他留下的伟大传世,更要将他视为敬仰的对象,继承他的创新精神与艺术理念,传承中华文化的千古传统。在凤鸣九天外,江山传胜迹之时,让我们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感受他留给我们的无尽艺术之美。
编者按:22日,梅州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共同追忆林风眠先生传奇的一生。在纪念活动到来之际,梅州文友纷纷执笔,写下纪念林风眠先生的诗文,《梅州日报》特辟专版推出。
散文
有风未眠,有画如诗
读大学时某一天在图书馆,闲翻报纸,记不清是《羊城晚报》还是《南方日报》,副刊版看到一幅画,画的上端彤云密布,云雾飞动,山石奔腾;下端深褐色的土地旁的有一条溪流,水从山中流出,潺然有声。又有一片笔直向上、披着灿烂晚照的树林,锵然夺目,金黄色的树叶,在凝重的山影中显得欢悦喜人;树林中的几间房子,似在安静地等着归人……远山近坡,群峰云霞,林间小屋,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幅画,仔细看画的下面,写着一个名字:林风眠。
我不知道林风眠来自何方,是男是女,而从此每每在报刊看到署名“林风眠”的画,都要屏气几秒,让眼睛与画凝眸片刻,让心灵自由自在地愉悦一番。
常常在新桐初见山头的时候,我会想起林风眠的《江南水乡》图。两棵或三棵垂柳站成一排,鹅黄浅绿的柳枝将春风一缕一缕地荡向远处,清晰而遒劲的树干,朦胧而模糊的叶子,别有一番的情致。树下的芊芊小草,水中的莲叶,岸边的屋子和木栅栏,是清新的、明净的、即将百花蓬勃的春天。这是林风眠眼里内涵醇厚、诗情飘漾的春天,是易安居士的“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或者说是我心里渴望的春天样子。
看过林风眠的几幅“仕女图”,拈花仕女、吹箫仕女、五美图等,我喜仕女们没有旧时代月份牌女郎的媚俗,也没有文人士大夫式的附庸风雅;不高贵矜持,不装腔作势,却都是那么单纯、恬静和优雅。瓜子脸上隐约着淡淡的忧伤,那是自然真实的生命律动;眯着的眼睛,犹如竹林掩映的一泓山泉,未现真容而又清澈,可以照见汉时的明月、唐宋的杨柳,蕴藏的丰富情思,让人再也坐不住,恨不得有一把神力,推自己飞进画中去……
林风眠禽鸟题材的作品中,我特喜欢那幅《双鹭》,素雅的设色,就只画了寥寥几秆芦苇,以及喁喁私语的两只鹭,却足以让你惊叹——好一个没有冲突倾轧、没有丑恶是非的唯美世界!这是很纯粹的艺术,不为了寄托什么或指向什么,画者只是用画笔描摹了鸟们在自然界的真实存在,或觅食或起舞,均神态自若,既不孤傲冷涩,也不孤影自怜,它们因平和而美丽,因恬淡而动人。有人说,林风眠的花卉禽鸟并不像某些古典花鸟画那样,去表现抽象的人格伦理,也不是市井坊间炫目妩媚、装点高雅的摆设,所以,静观林风眠的花卉禽鸟,“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这里歇息,情感的倾斜能够借此得以平衡”。
《荷塘过雁图》也是喜欢的,过目难忘。远山云影的诗情妙境就不必说了,单单看那五只怡然飞过荷塘的雁你都会乐。在中国传统的诗词意象中,雁就像孤独的羁客浪人,充满苍凉壮阔的刚性美,“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等等,往往一见到雁,心里就不由自主地要悲壮一会儿。可是林风眠没有让雁高高地飞过长空,没有赋予雁苍凉的色彩,而是让它们低低地逆着微风飞过芦苇丛,有些闲适顽皮,有雁归沼泽地的喜悦,与荷塘中朵朵洁白清丽的莲花相映成趣,整幅画“涌动着大自然的生命,编织着美和善的梦境”。第一次感觉,原来雁是可以这样温婉深情的,不由得就乐了。台湾画家兼诗人蒋勋说“美是心灵的愉悦”,还说“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里的某种感叹”。艺术家们是善于抒发这种愉悦之情的能人,他们用音符、用颜色、用文字去描摹美,向世人传达美给予自己的快乐之情,于是尘寰里就有了音乐家、画家和文学家,于是苦海无涯的人间就有了可以治愈各种伤的音乐、画作和文学。林风眠也曾深为感慨地表白:“美像人间的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
有人撰文评论林风眠的作品风格是沉郁浪漫的,有人道的呼唤,有孤寂的诗意,我却是喜欢他画作里凝重底色中明朗的各种暖色美,喜欢他的无论是风景、仕女、禽鸟,还是花卉、静物和舞台人物,色彩线条里的宁静遐思和丰厚的抒情。
对林风眠的画作,我一直都是带着闲闲的心情看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探究他的家乡或者他的故事,曾在《梅州日报》发过一篇短文《我看画》,文中就说到:“我完全是带着童真的心去看画的,就像一个孩子去看一朵花的开放,去注视一只蜻蜓在小荷上静立;像夏日的顽童,仰头寻找蝉鸣……我看画仅仅是因为我喜欢。”我觉得,“喜欢”就是对创作者的最高敬仰。后来才仔细阅读了林风眠的简历、故事和作品评论等文字资料。
“林风眠(1900—1991),原名绍琼、绍群,学名凤鸣,后改风眠,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人。”
“1928年,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负责筹建国立艺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并聘任为学院的首任院长,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林风眠喜读书。据林文铮回忆,他在中学时除了对绘画的爱好,尤嗜诗词,受古典文化情感上的陶冶较深,这一点在他后来的绘画创作中也能够看出。留学法国和德国的五年里,他熟读了圣经、希腊神话和歌德、雨果、托尔斯泰、拜伦的作品,还接受了在当时欧洲及至‘五四’前后的中国十分流行的康德、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熏染。”
“林风眠先生曾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赴港前将其在上海时创作的一百零五幅作品存放于上海中国画院,不久又将这批存画全部捐献国家。”
这些句段跳进我眼里的时候,心里唯有敬仰。大师风范,高山仰止;清风不思眠,丹青传世远。
散文
山川毓秀俯江流
屈指算来,西阳镇是所有乡镇当中我行走最多的地方之一,这里不单有绵延的绿色屏障明山嶂,这里还是世界级大师林风眠的故乡。明山嶂是一座比较原始的大山,周边有9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14座800米以上的其他山峰,群峰嵯峨,地形陡峻,脉连一体,当地人一概以“明山”称之。
林风眠(1900—1991)出生于明山山麓西阳镇阁公岭,汩汩流淌的白宫河,挽水向西流。白宫河是客家千流万壑中汇入梅江水系的一条支流。阁公岭原名郭公岭,因历史上郭姓族人筚路蓝缕、移居此地。据资料载,林家的先祖从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祖地——石壁村入粤迁梅,繁衍生息。他们晴耕雨读,入仕从商,他们卖屋卖田也要供子女读书,这是客家人一直遵循的古训。
林风眠,学名凤鸣,自幼喜爱绘画,8岁入读立本学堂。他的祖父林维仁是雕刻墓碑的石匠,父亲林伯恩(字雨农),是一名画师,母亲阙亚带,白宫坪上李溪村人。1915年9月到1919年7月,就读省立梅州中学,得到美术老师梁伯聪的赏识与悉心辅导。他课余习古籍诗文,组织“探骊诗社”并任副社长。
1919年,中学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与林文铮、向警予、蔡和森和蔡畅等数百人准备赴法。他们从上海乘法国邮轮,艰难航行月余抵马赛港,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那一年,林风眠19岁,带着背包,带着对故乡的眷恋,离开。
此去经年,林风眠一行人先在枫丹白露中学和布鲁耶尔市立中学补习法语及西洋素描,后在毛里求斯林氏集义会和华法教育会的补助下,半工半读做过油漆招牌等工作。谋生的同时,他刻苦创作,年底考入国立第戎美术学院,被推荐去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柯罗蒙(Cormon)工作室学习。
林风眠好读书,尤其喜读文学名著和哲学著作。1923年,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和黄士奇四人同赴德国游学,在德国一年多的时间,林风眠以激情创作了《柏林之醉》《摸索》等巨幅油画作品。这些是他早年成名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天才画家的不凡。
1924年5月,林风眠以42幅作品参加在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正好蔡元培先生主持这次展览开幕,对大幅油画《摸索》非常欣赏。蔡元培赞叹作者是艺术天才,几次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当时的《东方杂志》报道说“林君盖中国留学美术者之第一人也”。
正所谓“机遇只留给勤奋的有心人”,1926年1月,林风眠与妻子回国,27岁的他被选为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他主持校务后,聘请法国油画家克罗多、日本图案家鹿岛以及民间艺术家齐白石等任教,一时东西方艺术家,荟萃于该校,艺术团体空前活跃。
1927年,林风眠仿照国外经验组织“北京艺术大会”,每日参观者千人以上。1928年3月,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林风眠任首任院长兼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1951年,林风眠移居上海,潜心艺术创作。1954年,他任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60年,当选为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77年,经叶剑英元帅批准,林风眠赴巴西探亲,后移居香港。在香港,林风眠想念那些被自己撕毁的画,77岁长者,与时间赛跑,越画越精彩,他经常画一只孤雁,在层云中奋飞。
1979年9月林风眠应法国外交部邀请,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极大成功,蜚声中外。1991年8月12日上午,在香港广安医院,林风眠向病房陪伴的人索要纸笔,他写下“我要回家”四字后,闭目,仙逝。
这是怎样的情感?我们终不能解。林风眠一生探索实践,终成大家。他前后在杭州执掌教印近十年,全力推进艺术教育,也正是在这“黄金十年”,杭州艺专成了中国新派艺术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如:赵无极、朱德群、李可染、吴冠中、罗工柳、彦涵等,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成为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林风眠19岁离开故乡,虽没有回来,但一辈子怀念的还有他的故乡,这些我们可从他的画作中看到饱含了生命记忆与思念的乡村景色。终归,他的骨子里,还是那个深情的人。他曾说:“我已年逾花甲,有四十来年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但我常忆及家乡的树、家乡的岩石,以及铺砌在小溪底下的圆滑的鹅卵石、空中飘浮的云、流水的絮语,这一切对我来说,直到今天还栩栩如生。”从始至终,林风眠从未忘记他最初的情怀,他通过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真诚、善良、美和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本分、执着、坚强的客家人,从少年、中年到晚年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艺术世界与灵魂。
一位艺术家的一生,总像茧儿吐丝、结茧,然后自己咬茧,破茧飞翔。林风眠的一生是独特的,东西融合。他也是故乡人挚爱的大师,他生活俭朴、刻苦耕耘、从不张扬自我,更不追求名利,面对纷乱的时局,始终一心一意地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他热爱的艺术。
凤鸣九天外,江山传胜迹。如今这个让林风眠心心念念了一辈子、并且倾注了大量心血创作的故乡,经岁月的沉淀和洗礼,焕发光华。林风眠故居阁公岭,这里有潺潺西流的白宫河,有远近驰名的传统客家建筑,有碧绿的田畴,有明山诸峰,林风眠纪念馆就在青山绿水中挺立,每当西阳镇赶集的日子,这里仍然可以看到集市上人潮涌动的热闹氛围,还有记忆中故乡童年的味道,就像一幕幕娓娓道来的那些曾经故事……
致敬大师,山川毓秀俯江流。
文讯
风眠故里采风行
11月18日,在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即将到来之际,由梅州市文联、市作协、中共梅江区委宣传部、西阳镇、区文联、区文广旅体局、区作协及区摄协联合主办的“诗画梅江 奔向小康——相约风眠故里”文学采风活动在梅江区西阳镇举行,三十多名文友、摄友沐浴着初冬的阳光,先后走进阁公岭村参观林风眠故居、林风眠纪念馆等地方,参观大师早年居住地,了解大师生平事迹,感受风眠故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位于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的敦裕居是林风眠的出生地,亦是其生活了19年、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地方,一个清代四合院式客家传统民居承载着他少年时期的梦想,亦填满了他出走一生仍牵挂的梦。修缮后的敦裕居保留着古民居建筑的原貌,还原当年生活的场景,其中林风眠的卧室按照其早年生活场景进行复原,文友们近距离感受大师早年生活的痕迹。
参观完敦裕居,文友门沿着老屋背后石阶拾级而上,一个造型独特的建筑映入眼帘,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风眠先生生平、艺术成就与贡献的专题纪念馆,该纪念馆已经基本完工,馆内布置也基本到位。林风眠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展厅摆放林风眠先生的雕塑,据悉,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班陵生所著并无偿赠送给林风眠纪念馆。一层展厅通过陈列画作、图片、传记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他在各个时期的生平事记和艺术成就,系统地呈现其传奇的一生。二层设有开展学术研讨和眺望的场所。讲解员对林风眠先生生平的娓娓道来,文友们听得入迷,均被先生传奇的一生所震撼,被其艺术成就与高尚的情操所折服。
据悉,为纪念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梅州市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于11月21—22日在梅州主办纪念活动,梅州文友的此次文学采风活动正是响应政府弘扬客家优秀文化,擦亮“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品牌的一次重要的走读活动,文友们纷纷表示将用手中的笔记录所看所感所想,书写更为深厚历史人文故事。
最后,文友们还走进新联村,参观了艺术教育研学基地和古民居牛角屋,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美丽景色。
诗歌
凤鸣九天
●秋叶
一阕烟雨
几载风霜
旧枝长出了新芽
顽石孕育出了青苔
老屋后山的林木
茂盛的枝头,树上的鸟窝
云也游走
风也游走
执意的大雁,选择了远行
在安静的雨夜
把孤独丢进无边的黑暗中
熄灭了所有的灯
唯独心烛不灭
村子的一切被细致地描摹
一遍遍悄然跃在纸上
画一幅故乡凝重的厚韵
画一幅晚归的孤鹜
画一幅仕女图
有一双好看的眼睛
还有
老屋门前那一块光滑的石头
你听
石头的脉博
有着石头的韵律
石头的铿锵
青苔滋生的小路
触及离别的日子
一棵长在
路边的野艾或者马鞭草
它们总能指引你回到童年
人一出世就不是完整的
所有的生都包含死
吃过的所有苦
终会熬出甜
不管命运虐待或恩宠
你用孤绝,抱负和高傲
穿越生活的极地
凤凰在火中复活……
风眠写意
●朱红娜
你蘸一点阁公岭山上的青绿
蘸一点敦裕居门前的稻黄
蘸一点白宫河里的淡白
再蘸一点自己身上的血红
调成故乡的颜色
芦苇轻轻摇曳
溪水缓缓流荡
树木春绿秋黄
老屋在画中央
白鹤向南飞
麻雀悄悄语
那是你对家乡的喃呢
那是你注视家乡的目光
仕女的回眸一笑
悲戚落寞
仕女的衣袂飘飘
犹抱琵琶半遮面
都是你在与母亲对话
都有你的伤痛泪悲
画不完的曲折坎坷
画不完的苦辣酸甜
120年后
你终于为自己
画了一幅大画
在阁公岭
向世人展示
你赤橙黄绿
青蓝紫的一生
大师风眠
●李智
他是一只鹭,羽白如雪
左翅,是抽象的
右翅,却是中国式写意
他坐在简约的线条后
和入夜的荷,劲风中的苇
相看不厌,不喧不哗
即便飞过了群山,穿过了苍茫暗夜
他亦惜字如金,把千言万语
隐入浓淡交织的墨彩,让悲欢
藏在风景的最深处
这一年春来早,天放晴
樱花小鸟,江畔,枫林,以及静物们
不约而同,从一幅又一幅意境里
破茧而出,引颈齐鸣
我看见,芦苇之上
他卧成无限秋色,秋色里的一朵云
很多人在岸上追唤
回家,回家!
凤鸣曲
●李龙华
少年从乡村出发,越过众生罅隙
进入鲜活的过往
临摹林海。稻花。绘就山川水卷
不能更改的寓意
光阴在一幅画里。我也在。我临摹祖先
乡音和风霜。江河湖水互为前世的颜色
仕女如画,一直在纸上生活。时间久了
留白处结满乡愁。生命的证据如千树繁花
被风逐字读进少女的柳叶眉间
夜晚被风托起来,是另一条河,在波光里
这尘世,一半是辉煌的盛大
另一半是爱上生活,最美好的瞬间
回家
●廖是添
“我要回家”
在生命烛光即将熄灭的最后一刻
你喊出了埋藏心底无数个春秋的渴望
这时节的你身上不曾笼罩大师的光环
简单而纯粹的愿望就像开初
离开故乡时家门口那条清凌凌的河水
照得出故乡的明月
更照得出你憔悴得不能再憔悴的身影
可就是这么不惹尘埃的心事
寄托在你自己无法执行的他人身上
也许在你的想象里就像画一笔丹青
那般容易那般唾手可得
世间事殊不知总有许多意外
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雾样般
风可以穿透却无法驾驭的无奈
“我要回家”搁在你走后
一个又一个日子里“无法回家”
如今家乡的故土上终于长出了
用你的名字命名的大型纪念馆
你游荡的灵魂终于可以安心回家
我猜摸着在你诞辰120周年的庆典
有多少慕名而来的脚步到梅州朝圣
我虽不知你这被称为大咖眼中的大咖
如何深远鲜活地影响他们
我却知晓你那尊站在纪念馆前的塑像
一如你此刻的心情,舒心地露出微笑
来源:梅州日报
编辑:朱绮辉
以上就是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凤鸣九天外 江山传胜迹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凤鸣九天外 江山传胜迹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