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为何成不了名著?宋徽宗变身明君,水浒好汉成反面人物

游戏 2023-10-19 08:46:01 知道百科

《荡寇志》作为一部描写抗击倭寇的历史小说,却未能成为名著,原因在于其呈现出的宋徽宗被改写为明君的形象与历史事实相悖。明君是指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卓越才能的君主,然而宋徽宗并非如此。另外,小说中的水浒好汉被塑造成反面人物,与原著《水浒传》中的英勇义气形象截然不同。种种因素使得《荡寇志》未能跻身于名著之列。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第一百二十二回,吴用回到梁山与徐槐相持不下,宋江又被云天彪、陈希真等牵制在泰安三城疲于奔命。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一百二十三回“东京城贺太平诛佞,青州府毕应元荐贤”,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徐槐盼望张叔夜发兵来协助攻破梁山,但却久等不至,原来方腊造反,童贯受梁山之托,建议天子派张叔夜去征讨方腊,天子答应了。张叔夜出征前举荐贺太平担任吏部尚书,兼管太尉事务。正巧盖天锡为贺太平推荐的仆人高鑑认识童贯家的娈童珠儿,珠儿因与童贯的女宠阿绣私通被童贯发现,并责罚了他,因此珠儿对童贯一直心怀不满。一日,珠儿正巧与高鑑相遇,二人闲谈过程中,高鑑得知童贯与梁山有书信往来的消息,便让珠儿把书信偷出来,并把书信交给了贺太平。贺太平拿着证据去天子处告发,天子大怒,因此将童贯处斩。贺太平又举荐盖天锡任山东检讨使者,盖天锡又保举曾经帮助侦破梁山刺杀侯蒙一案的毕应元担任青州知府。毕应元从济南赴青州上任途中,路过章丘,见众人要捉水里为害的猪婆龙,但是猪婆龙力气很大,众人没有办法,这是老将庞毅出现,成功将猪婆龙捉上岸,毕应元便与庞毅结为兄弟,又举荐他为云天彪效力,准备收复被梁山占据的秦封山,没想到此时云天彪家中出现变故。

都头曰:经过对官军与梁山战斗连续多回的描写,作者终于停了一笔,在本回抽空插入了一段朝廷除奸臣、收良将的故事。《荡寇志》安排梁山与蔡京、童贯等大奸臣狼狈为奸,作者要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那就一定会把二者全部铲除,继蔡京被杀之后,作者又把刀对准了另一位奸臣童贯,当然这只是小说描写,历史上蔡京是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的。而童贯确实是被处死的,但是并不是宋徽宗干的,而是他的儿子宋钦宗。小说中把除奸臣的功绩都安排在宋徽宗名下,无非是想塑造贤君名臣的形象,但可惜的是,宋徽宗不仅不是贤君,就连自己也被金国俘虏,成了坐井观天的阶下囚。小说和现实的差异如此之大,因此如果真想靠小说的虚构情节来达到教化现实中百姓的目的,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这也是《荡寇志》为什么诞生后对百姓影响不大的原因之一。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先来聊聊本回中出现的典故。

此回出现的典故只有一个,文中在介绍贺太平的相貌时说道:“原来贺太平生得面皮黄绉,须发苍白,腰背微偻,举步安详,声音幽静。”范金门在句末批道【忽补出贺太平状貌,奇。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作者命意本此。】这里所引的句子出自《礼记》“檀弓”,原文为:“晋人谓文子知人。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同管库之十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焉。”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能臣叫赵文子,这个人身体柔弱得像穿不起衣服,说起话来迟钝得像说不出口一样,像是个没用的人。但是晋国人都认为赵文子很了解人。因为他为晋国推荐了七十多个管理仓库的小官。这些人生前不贪求私利,临死时也没有托请谁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赵文子虽然看似柔弱迟钝,但是却有过人的识人之明。范金门认为俞万春在这里是把赵文子作为贺太平的原型来写,二人虽然都其貌不扬,但是都有识人之明,为国家举荐贤才,铲除奸臣,是贤能的大臣。

说完典故,我们再来聊聊本回中创作方面的一些事。

首先是《荡寇志》的一个矛盾错误之处,那就是关于方腊造反的描写。第92回中作者就曾借侯发之口说过:“去年十二月初一日早朝,因浙江妖人方腊造反,贼势猖獗,官兵屡败,……”相隔二十回,到了第112回中,又写道:“不数日,韦扬隐自睦州回来,来见任森。任森方知韦扬隐奉童贯差征方腊,不料诸庸将掣肘,以致败绩。”本回中,又一次提到“徐槐正在疑惑,忽一日接阅京报,方知睦州方腊造反,贼势浩大,童贯奏请将征剿梁山之师,改征方腊……”后文中的第132回才对本回中征方腊的过程做了简短的描写:“且说张叔夜自上年七月奉旨征讨方腊,八月到了睦州,方腊抗命迎敌。可想方腊如何对付这位张天神?但与官军一遇,动辄败衄。那张伯奋、张仲熊、邓宗弼、辛从忠、张应雷、陶震霆、金成英、杨腾蛟八员大将,雷轰电击,云卷风驰,不及五个月,早已扫平贼寨,方腊就擒。”

可见《荡寇志》中关于方腊造反的描写完全就是前后矛盾,按照小说中的时间推算,政和六年(1116年)二月侯发到达梁山,那么方腊造反就是政和五年(1115年)的事,而韦扬隐投奔徐槐已经是政和八年(1118年)五月的事,徐槐得知方腊造反、张叔夜前去征讨更已经是宣和二年(1120年)七月的事,如果前后都算上的话,那《荡寇志》中方腊造反竟延续了四五年之久!这显然是逻辑不通的。历史上方腊是于宣和二年十月起义,宣和三年四月被擒。小说中方腊造反和失败的时间显然与历史时间相出入(但也有重合的时间,宣和二年十月至年底)。这其实与俞万春完成初稿后没来得及修订就去世有关,后来其子俞龙光仅用三个月校订,并不仔细,因此留下了这个前后矛盾的情节。

此外,范金门也对平定方腊起义的事件写了批语,他写道【按:史称讨平方腊,实童贯之功。续貂者夺童贯而予宋江,吾不知其何厚于宋江而薄于童贯也。江之与贯果有异同乎?今仲华夺以予嵇仲,庶为平允。然童太冤抑矣,乃无人为之呼冤者,是以君子恶居下流,一身之善皆夺焉。】范金门认为宋江和童贯都是一丘之貉,对水浒原著中写宋江平方腊表示不满,又认为俞万春把功劳移给张叔夜,是因为童贯是奸臣,因此本来属于他的功劳也被剥夺了。

再来说说本回中登场的老将庞毅,书中写他靠着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力量成功活捉猪婆龙,其实猪婆龙就是我们熟悉的扬子鳄,《本草纲目》称扬子鳄为鼍龙,老百姓则将扬子鳄称为土龙、猪婆龙,古代人是把扬子鳄视为龙的。小说中除了描写庞毅力大无穷外,还写了一个看似很“另类”的事,那就是庞毅曾经把大刀关胜当做自己的偶像。原文说“当世英雄中,老夫素所称许者,乃是蒲州大刀关胜,窃以为此人忠勇轶伦。续闻那厮竟降于贼,诧异不绝者累月。因叹世上人心难测如此,遂不敢出而问世了。”在以“尊王灭寇”为主题的小说中,竟然出现了“雷将”仰慕“贼寇”的事情,确实很少见。关于这样的设计,范金门在批语中做了解释【妙笔。此实耐庵误之,非庞公无识也。余尝曰:耐庵一片奇才,不料写出冠胜一段大恶札,令人不堪注目。今观仲华此论,盖先得我心者也。】原来范金门和俞万春都认为水浒原著中施耐庵设计关胜作为武圣之后,竟然投降了梁山,辱没了武圣之名,因此对施耐庵这样写颇有不满,对关胜这个人物更是嗤之以鼻,甚至认为他不配姓关,而将其改为冠胜。俞万春之所以让庞毅再次提到关胜之事,就是为了再讽刺一下关胜降敌之举,这与全书尊王灭寇的宗旨其实是一致的,梁山好汉即使有优点和过人之处,但一旦做了盗贼,那就“恰似丢到粪窖里”,这就是作者的逻辑。

以上就是《荡寇志》为何成不了名著?宋徽宗变身明君,水浒好汉成反面人物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荡寇志》为何成不了名著?宋徽宗变身明君,水浒好汉成反面人物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