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被军事界誉为不可一世的天才,年近花甲却选择了叛逆的道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禁让人深感唏嘘。
晚节不保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继续与大家聊二十四功臣的话题。
记得第一次和大家聊的时候,就和大家说了,这二十四功臣里,有的人物最后晚节不保。
但是李世民胸襟博大,没有因最终的谋反就将他们剔除出功臣之列。
李世民做到了客观对待他们的功与过。
这个谋反的功臣就是侯君集,也是今天聊的主人公。
但功臣里谋反的也不止侯君集一个,像长孙顺德也谋反了。
而且长孙顺德与长孙无忌也有莫大的关系(长孙顺德也是二十四功臣之一,后续专门聊这个人,这里不赘述了)。
但侯君集的谋反与他们不一样。
长孙顺德是为了自己,侯君集则不是,或者说不全是。
因为他的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长子(有的版本说侯君集女儿没有嫁给李承乾,或者说侯君集根本没有女儿。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认为侯君集有女儿的,而且女儿也嫁给了李承乾),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承乾。
但李承乾没有达到李世民的期待。
论武不如三弟李恪,论文采不如一母同胞的四弟李泰。
所以李世民的废立倾向越来越重。
自古被废的太子又有几人能善终。
本来还有长孙无忌与魏征的支持。
但魏征早逝,长孙无忌态度暧昧,后来把帮扶对象改成自己的另外两个侄子。
这才把李承乾逼入绝境,侯君集才会铤而走险。
不过说再多都是借口。
侯君集确实有才,他犯了很多错误,李世民都能容忍。
但唯独造反不行,这是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容触犯的逆鳞。
说了这么多,下面正式开始今天和大家聊的话题。
最早投靠李世民的一批人侯君集一家没有过硬的背景。
祖父早年也做过刺史。
不过那是北周时期的。
北周后来被隋代替。
这个家族在改朝换代的大洗礼中彻底衰落下去。
到了侯君集时,他已经是个不打折扣的草莽出身了。
侯君集这个人,早年人比较浮夸,学弓箭学不会,还号称自己有勇武。
在他很年轻大的时候就加入了秦王府,成为了李世民的幕僚。
而且据说甚至在李渊起兵之前。
由此可见,李渊一家对于天下的动乱以及家族的未来,那是早有谋划。
李渊起兵之后,李世民一路上东征西讨。
武将里几乎没有少过侯君集。
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不断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从而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
侯君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成长起来,由一个草莽阶层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聊了很多次了,细节不再赘述了。
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当时玄武门事变中,有五人名列第一功臣。
侯君集属于其中之一。
看一下另外四个人是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那可是千古名相,能与他们齐名,也是对侯君集的肯定。
无缘定襄会战李世民登基后的几个月,长子李承乾就被册立为太子。
侯君集的女儿也就嫁给了李承乾。
这是一个背景。
前文聊定襄会战的时候,也说过,为了彻底打败颉利可汗,李世民曾率几个随从,孤身犯险,前往突厥。
目的是与颉利可汗手下几个受颉利可汗压迫的人结盟。
这是背景。
李世民外出,朝中肯定是太子监国。
但李世民出走的时间太久了,而且边关告急的文书一封接一封。
李承乾最后顶不住压力,就发倾国之兵以应边关之急。
但李世民千叮咛万嘱咐,他回来之前,不可用兵。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李承乾为何要这么做?
他是要陷太宗皇帝于死地吗?
边关一旦告急,两国立马会进入战备状态。
身陷突厥的太宗皇帝还谈什么还朝,命估计都保不住了。
难道说李承乾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由于这件事没有真正的发生,太宗皇帝及时的返回了朝廷,这件事得以快速收场,所以史书没有对这件事做详细的记载。
野史版本很多,自相矛盾的也有,也并不完全取信。
因此,我们这个时候只有去分析。
假如是谋反,李承乾乃至侯君集,他们谋反的动力在哪?
我认为动力在不存在的。
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至尊之位非他莫属。
如果谋反的话,岂不是自讨苦吃。
而且自己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帝国,单靠一个侯君集,能对付得了房玄龄等嘛。
说个最简单的,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就不会答应。
长孙无忌可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没有关陇集团的支持,李承乾想坐稳皇位,根本不可能。
另一点从侯君集角度来分析,侯君集的忠君之心是不容置疑的。
即使最终走上了谋反之路,那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女儿与女婿,那也是出于一个父亲的关爱。
所以我的分析,
当时李承乾发兵去边境的目的,可能不仅不想置太宗皇帝于死地,可能相反还有保全的意思。
毕竟即使太宗被颉利可汗抓了,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做事还是会多点考虑的。
太宗李世民还朝之后,立刻就将太子李承乾软禁,侯君集也被罢免了军权,赋闲在家。
所以无缘参加定襄会战。
在这里多说一点。
前文聊定襄会战时候不是说过嘛,李世民排兵布阵的一个小缺陷被颉利可汗发现。
从而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而且这个缺陷就是尉迟敬德造成的。
尉迟敬德是此次定襄会战的副帅。
但最早的谋划中,副帅并不是尉迟敬德,而是侯君集。
侯君集如果是副帅,会不会有这个缺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了。
出将入相在定襄会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此时颉利可汗败局已定。
但颉利可汗打算与唐王朝同归于尽。
他像当年兵临长安城下一样,派一支轻骑兵,跟随难民的节奏,一下子全部涌在了长安城里。
李世民知道这么多难民一下子涌进来,肯定有问题,但是无计可施。
此时能征战的大将全部在前线。
这个时候李世民想到了侯君集。
侯君集也不负众望,他想了一个法子:
在城外支粥蓬,越远的地方粥越多。
这个法子很妙,如果是真的难民的话,肯定会去粥多的地方。
这样侯君集就对城里没有去喝粥的难民逐一清查。
最后顺利化解了这个危机。
这里多说一下,这次突厥的统兵将领是阿史那思摩。
这也是一代名将,他是突厥人的战神,就相当于唐王朝的李靖
这次失败后投降了李世民。
在后续的李唐王朝里,这个人还有发光发热的机会。
这就当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再和大家详细的聊这个话题。
这次胜利之后,侯君集也立下了大功。
虽然没有上前线,但相当于变相的保住了都城,保住了君王社稷,功劳也并不比前线的将士少。
所以侯君集事后也得到了封赏。
什么封赏呢?
自然也是在聊玄宗时期的时候讲过的——出将入相。
这场大战之后,侯君集被封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实现了由武将到丞相的转变(在唐朝,尚书就是宰相)。
(篇幅有限,且听下回分解)你觉得呢?
我是乡野的青年,业余的历史爱好者,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历史。每天来和大家聊点历史,聊聊我们的野史观。以上就是不可一世的军事天才,年近花甲选择叛逆,真实故事引人唏嘘(上)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不可一世的军事天才,年近花甲选择叛逆,真实故事引人唏嘘(上)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