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爆了。
正式上映第3天,票房破10亿。
预测票房,更是惊人。
已经被一些机构和媒体押宝「暑期档冠军」,甚至「年冠」。
但与此同时,骂声不断。
先是被诟病大规模点映,扰乱市场。
一骑绝尘的排片量,也挤占其他在映片空间。
再是,「虚假宣传」。
该电影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主要靠王传君的片段。
结果上映后,观众发现他的戏份并不多,手机上已经看完了。
最让鱼叔感兴趣的,是由此展开的话题——
电影的短视频化。
不少观众都提到了这一点,吐槽本片为「大数据电影」「加长版短视频」。
而这确实是国产电影中出现的新现象。
借着这个话题,鱼叔今天就来聊聊——
《孤注一掷》
什么是电影的短视频化?
第一,当然指的是营销。
《孤注一掷》点映前夕,「王传君拜佛」视频就在平台爆火。
点赞近五百万,引发无数人跟风模仿。
就连不刷短视频的网友也隐约有听说。
颇有病毒式传播的架势。
除此之外,「王传君演技」更是扛起数个百万点赞级视频。
电影还没上映,胃口就已吊足。
提前积累了一大批满怀期待的观众,只等上映的发令枪响。
第二,指的是电影本身的内容。
短视频为什么能让人刷上瘾?
因为它能在几秒内,抓住你的注意力。一分钟内,高潮迭起。
并且不断地输送不重样的刺激点。
让你陷进去了,眼睛离不开手机。
那如果用短视频的思路来拍电影呢,是不是就能夺回观众的注意力了?
《孤注一掷》便是这样一次实操。
题材上,选取的是大数据认证过的全民热点。
这两年,「缅北噶腰子」「境外高薪工作」「反诈」本身就是社交平台的热词。
隔三岔五就会冒出一条热搜。
电影开场,就用一段讲座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
这是一部反诈电影。
接下来,你会看到受害者被拐、被骗、被囚的经历。
**以下包含剧透**
张艺兴饰演的潘生,是个业务能力过硬的程序员。
在一家在线教育机构工作了数年,晋升机会却被关系户抢占。
辞职之后,经人介绍了一份海外游戏公司的高薪工作,便出国赴职。
结果就是,一脚踏入炼狱。
所谓的游戏公司,实则搞电信诈骗。
炒股、挖币、网游、电商、博彩,产业一条龙,骗局无孔不入。
人拐来了,先没收手机护照,隔绝与外界的联系。
再给金钱诱惑,骗你入局。
不听话干活,就凶相毕露打到你干。
想跑,惩罚手段让人生不如死。
这些被骗来的人中,也有颇受优待的。
金晨饰演的梁安娜,原本是大公司合作的模特。
失去工作之后,高薪的「美女荷官」工作,让她动了心。
美女主播靠脸吃饭,薪资待遇自然高出一截。
但很快,犯罪者便露出獠牙。
不仅工作KPI高到离谱,稍有错处照样挨巴掌。
等到真的完成任务,又会有另一套说辞把人扣下。
总归就是有进无出,直到被剥削殆尽。
同题材的短视频数据相当可观,可见这类题材能有效刺激者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
而影片深谙短视频之道,也奉上一连串的境外炼狱百景图。
潘生与安娜想要合谋出逃,谁料事情败露。
一段牙签插手指、断腿、关狗笼的组合拳,刺激着观众的肾上腺素。
这些画面的尺度和拍摄的沉浸感,让观众越是害怕,越是想看。
此外,同题材短视频中的标配角色,也在电影中一一出场。
包括但不限于:
穿着花衬衫的大佬;
人狠话不多的马仔;
和犯罪团伙勾结黑化的东南亚警方……
但电影毕竟是电影。
短视频化,自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不少观众觉得,《孤注一掷》更像是「法制栏目剧」,又或「缅北题材短视频合集」。
之所以有这种观感,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物,只有人设。
潘生,技术宅。
梁安娜,有虚荣心的美女。
还有王大陆饰演的赌徒。
全员脸谱化,纯粹工具人。
请来邓萃雯饰演心碎母亲,咏梅饰演反诈女警官,更是杀鸡用牛刀了。
王传君饰演的反派,最为鸡肋。
前期爆火的拜佛视频,短短几秒钟,让网友集体兴奋,脑补出各种人物的矛盾与反差。
提前写起了演技分析小作文。
然而,正片里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这场戏,一闪而过,并非重头。
王传君抹脖子的动作指的也不是杀人,而是「杀猪」,即把受害人的800万骗到手后玩消失。
王传君的演技,反而没有多少施展空间。
片中,他饰演的陆秉坤是诈骗工厂的老板。
人物没啥善恶挣扎,犯罪心理相当自洽。
坦荡诈骗,大方赚钱。
「是他们贪,不是我们坏」
除了表面和善、内里狠辣的反差感之外,再想找出一些人物的深层复杂性,没了。
也许是为了不让人物过分单薄。
电影过半时,陆秉坤突然有了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成了他的软肋。
但真要细究起来,这层父爱又立不住。
你说他爱女儿吧,他把诈骗工厂转移到女儿所在的小学。
你说他不爱女儿吧,被抓之前他还要冒险托孤。
只有行为,没有动机,会让人越看越无法理解人物逻辑。
而这,也恰恰暴露出短视频化的电影,在编剧层面的糊弄。
情节的拼凑感很强,仿佛只是为了托出那一个个刺激场面。
马仔阿才放走安娜,反诈警察捡到安娜小卡片等等关键的转折点,都很大程度依赖于巧合。
经不住细想。
尤其当电影里反派被抓时的升格慢镜头搭配煽情音乐,让人有种在KTV观赏《拒绝黄赌毒》MV的感觉。
之所以说王传君这个角色鸡肋,不是因为他演得差。
而是因为最好也就这样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到这,鱼叔想起《门徒》。
同样是反派,同样面对「为什么诈骗/贩毒」这个问题。
刘德华饰演的阿昆给了与陆秉坤相似的答案,但人物形象却极为丰富。
原本他也觉得,贩毒只是赚吸毒者的钱,是自愿的买卖。
「根本就怪他们(吸毒),是他们自找的」
但说着说着,内心深处无法自洽的挣扎让他开始变得烦躁。
眼神朝下,不停地眨,声量不由自主地提高。
因为他没法彻彻底底地说服自己。
死里逃生的毒贩,都不想吃这碗饭。
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洗手不干的价码。
但价码总是不断在加码,让他们一直在犯罪的,便是可怜又可恨的贪欲。
按道理来讲,一个大毒枭不该被稍稍质问一下就乱了阵脚。
阿昆的失态,一是因为正在跟女儿生气。
女儿叛逆期不学好,说一句顶三句。
但一句「看车」,却又暴露出为保护女儿的本能。
甚至阿昆连谈生意,嘴里都还念叨着这些琐碎的事儿。
这层父爱,不需要生搬硬套,便勾勒出人物的软肋。
二是质问来自自己一手带出来的门徒阿力(吴彦祖 饰)。
阿昆对阿力的信任,全片只用了一个道具就让人物关系具备了说服力。
糖。
阿昆有糖尿病。
是阿力每次偷偷瞒着医生和家人,给他买糖吃。
但每次一吃多,阿力便会出声阻止。
阿力在片中每次阻止阿坤吃糖,都在叙事上再次推进二人的信任程度,也让阿力的卧底身份埋得更深。
所以最后阿昆因阿力而落网。
人物信任崩塌的不甘和临终托付是真实的,为了保护家人自裁的决心也是自然而然的。
也因为角色的立体度,让弹幕开始讨论起如果自己的剧中人,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这是优秀的人物塑造对观众的共情带领,这时候大家的关注重点也会放在角色而非演员身上。
这些细节,扒遍《孤注一掷》也找不到。
相反,会让人更困惑。
王传君饰演的反派,为什么最后会把女儿托付给男主?
明明片中并没有表现出二者之间有什么信任关系。
同理,马仔阿才为什么会背叛大佬,把女主放走?
个中情感动因,在片中并没有足够铺垫。
结果就是,全靠网友的过度解读和二次创作,糊弄过去了。
电影的短视频化,确实是一个趋势。
而这种趋势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也在不断发酵。
一方面,不可否认,这给了一些电影第二次生机。
比如去年上映的《隐入尘烟》。
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力之后,奇迹般地拿下过亿票房。
另一方面,迎合用户看点的短视频化电影,频频创下惊人票房。
《消失的她》35亿票房的热度未过,《孤注一掷》又蓄力跟上。
两部短视频平台方参与出品的作品接连大爆,确实大大刺激了电影市场的经济繁荣。
电影能赚钱,也能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行业之中。
但商机背后,又难免有投机。
方向一旦找准,方式也如算法般同质化。
什么火,什么刺激,就拍什么。
如果这成了行业默认的潜规则。
那么票房也势必取代质量,成为判断一部电影的首要标准。
如同刷手机般戳中大众之「瘾」的电影,吸引着更多的关注。
而那些沉下来、不投机、不迎合的电影,也将进一步失去关注。
就像同样聚焦反诈的电影《巨额来电》中。
诈骗犯谈及自己做境外电信诈骗,第一年就赚了别人一辈子的钱。
「放着弯腰就能捡钱的生意,谁还会老老实实做买卖啊」
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许多人在讨论短视频化问题的时候,会拿《我不是药神》举例。
称其同样是题材取胜,主推冲突性的类型电影。
事实上,《药神》是开局,但开局已是巅峰。
它在人物塑造和叙事层面是有追求的。
观众时至今日还能从「程勇」「吕受益」「黄毛」这些角色身上不断挖掘人物灰度,而非讨论演员本人,这恰恰证明了角色塑造的成功。
而这一切,又为「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的主题服务。
剧本是精细雕琢过的,环环相扣推动着人物成长。
但短视频化后,剧本不必再精益求精。
只需摘取精彩的冲突处简化,再按大数据和热搜润色,买单的人会更多。
而剧本放弃了对心理过程的描摹,演员自然也不必再琢磨演技。
只需要做个人皮套子,把情绪的结果给呈现出来,就够用了。
就像《孤注一掷》里的每个角色,其实都是在印证观众心中的既定认知和刻板印象。
而非带来新的认知和创造。
往长远了说。
以创作短视频的逻辑去创作电影,恐怕会助长内娱全方位的摆烂。
热搜式剧本,让编剧可以偷懒。
奇观化视听,让导演可以偷懒。
符号性人物,让演员可以偷懒。
这一创作趋势当中,人的灵感,人的才华,人的思考,都变得没有那么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最合适的主创班底,其实是chatgpt。
难道,我们只配看这样的电影吗?
商机伴随生机而来,顺势而为确实是明智之举,但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双刃剑效应。
要如何握住挥舞这柄剑,终究要看执剑者的心。
「欲望无休无止,但我们要注意吃相。」
以上就是抱歉,《孤注一掷》,我实在夸不出口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抱歉,《孤注一掷》,我实在夸不出口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