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眩晕:黄帝内经中有哪些养生方法?

星座 2023-04-15 19:38:01 知道百科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架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其中很多理论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医疗实践,历代医家都以《内经》为宗,进行发挥,阐述自己的见解。笔者于工作之余重新研读《内经》,总结内经中关于眩晕的论述,寻找内经中论治眩晕的规律,以期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出指导。时间仓促,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眩晕的原因复杂,分为很多种,既有虚证又有实证、虚实夹杂证,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虚证论:内经认为有一部分眩晕是由于虚证造成的。

《灵枢·口问篇》中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人体上部之气不足,脑部气血因此而不充盈。气是推动血液行走的,气不足,没有了动力,血液,能量,营养无法到达头上,所以会出现如“脑子觉得空空的;耳朵觉得耳鸣,颈部因为气不足而支撑不起头来。这一切都表明气虚清阳不升,头窍不得供养造成的虚证的眩晕。

《灵枢·卫气失常》中有“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这一句话是说,下边气血供应不到则“厥”。“厥”指的是下肢寒冷,下边气血充足,则温暖,上面气血虚,则致头晕目眩,这段话和前边意思相似,亦是说明人体之气供养不到头上就会气血虚弱。故总的来说,内经对眩晕的认识是大部分以虚证为主,认为气是运送精气和营养的推动力,气不足了,没有能够推动的设施,就会致使头部亏空发为眩晕。

《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人有四海,髓海在哪儿呢?“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觉得轻快有很多力气,做事就超过了限度,髓海不足则脑子旋转耳鸣,腰腿酸软,头晕眼花,倦怠乏力。这一段讲的仍然是一个虚证。可见气虚是造成眩晕的主要原因。

《灵枢·经脉篇》中道:“督脉实则背僵,虚则头重,高摇之。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督脉气盛则后背僵硬,虚则头觉困重,也是讲的是虚证导致头晕。这些都表明五脏阴阳气血不足则导致眩晕。

风证论:中医基础理论上讲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变动不居;风邪多夹杂阳邪为患。头部至高,为一身之阳位,故风邪最易侵袭头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掉摇不定;眩:头晕目眩,这句话明确指出了眩晕大多数和肝有关系,这对后世的意义深远,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肝风内动引起内风造成眩晕的理论,并据此制定了治疗眩晕的原则,即平肝潜阳,镇肝熄风。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飱泄,其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天人相应,岁木之气太过,在人体中肝气较旺盛,其人表现为情绪无常,容易发脾气,眩晕易犯头部的病症,也说明风对风邪引起人体肝气亢盛,导致眩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也说“木郁之发,甚者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冒僵仆。”亦是说明天人相应,天之风气太过会引起人体肝气盛,从而导致眩晕。

下实上虚证:《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有“徇,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为肝”。王冰注:“徇,疾也;蒙,不明也。言目暴疾而不明也。招尤,谓摇掉不定。尤,甚也。”意思是眼睛很快发病,导致失明,掉眩摇摆不定,头晕严重,这段话的描述很像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它的病机为“下实上虚”,发病部位在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肝胆功能失调,诸症大都可见眩晕,如肝火上炎之头晕胀痛,肝郁久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郁怒眩晕;肝血肝阴不足之虚证眩晕;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之眩晕欲仆;胆郁痰扰之眩晕躁扰不宁等。这些证型都是因为长期肝气郁结,或气血虚而造成的实证,虽然标证为实证,但其本质为虚证,故治疗这类上实下虚证的时候,在去除实证时一定要兼顾治本,达到标本兼治。

总之,眩晕其大多数证型为虚证,与肝有关系,而且大都呈现为上实下虚的证型。内经所论述的观点成为我们后世治疗眩晕遵循的基本法则,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后世的张仲景、朱丹溪、张景岳亦是以内经为基础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我们要继续研读内经,体会内经的道理,真正从源头上把握住中医的脉搏。

以上就是中医论眩晕:黄帝内经中有哪些养生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中医论眩晕:黄帝内经中有哪些养生方法?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