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曹叡。据说,曹叡从小就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丕就带着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公元220年(黄初元年),魏朝建立,曹叡被封为武德侯。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封齐公。公元222年(黄初三年),封平原王,由于曹叡生母甄夫人得罪了曹丕被杀,因此曹叡没有很快被立为太子,有一段时间曹丕甚至打算立他的另一个儿子作为太子。
据《魏略》记载,曹叡曾经跟从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并且说:“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是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曹丕于是放下了弓箭,因为此事十分赞许曹叡,并且立其为太子的心意已经确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帝曹丕病故,魏明帝曹叡刚即皇位的时候。那时候明帝年轻,即位头几天也没见什么大臣,朝臣们大都不了解他,心里捏一把汗,不知道这个皇上行不行。后来曹叡只单独见了侍中刘晔,说了一天的话。刘晔出宫之后,大家都去探问新皇帝怎么样,刘晔答道,“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刘烨说曹叡是与秦始皇和汉武帝同一类的皇帝,只不过才能略微逊色一点而已。这一答不仅让大臣们都放了心,也基本确立了曹叡的历史口碑,因为曹叡的确有秦皇汉武的遗风,尤其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就登大位,但都不怯场,能给人一种英气勃发的感觉。其实曹叡小时候是颇得曹操喜爱的,《三国志》记载曹叡“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曹操甚至曾经对曹叡说过,“我基於尔三世矣”,俨然已经看出了孩提曹叡的帝王之气,这颇有清朝康熙皇帝喜爱孙儿弘历,即后世乾隆皇帝的感觉。“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给曹叡下的总评判。陈寿认为曹叡能够做到不被臣下掣肘,能够驾驭群臣并且大胆行政,而且有做皇帝的大气概,可以说这是个极高的评价。综合刘晔和陈寿的评价来看,曹叡做皇帝的气场和心智首先就不输给父亲曹丕,也不输给好大喜功的孙权。
曹叡最值得称道的其实是他的武功。三国时期很少有武功耀眼的皇帝,曹操用兵如神却不是真的皇帝,司马懿用兵略逊曹操却也是被追封的皇帝,再次一等的诸葛亮、陆逊等都是位极人臣,也非帝王。至于刘备、孙权和曹丕这些真皇帝可以说都是败仗打得比胜仗多。曹叡在位时期,是蜀吴两国联合攻魏最频繁的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全部发生在曹叡在位时期,孙权也在这段时间频繁配合蜀汉发动攻势。然而终魏明帝一世,蜀吴几乎没有尺寸之功。在此期间,曹叡曾经两次驾幸长安,在前线指挥魏军对蜀作战,一次驾幸寿春,直面孙权的进攻,均粉碎了敌人的军事行动。同时曹叡还北击鲜卑,稳定了北方边疆;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与魏国中央分庭抗礼,曹叡派司马懿击败公孙渊,斩其首。这些军事成就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基础。而曹叡并非单靠手下的前朝旧臣立功,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很强。一次孙权出兵攻打江夏,朝臣都商议要发兵救应,曹叡说道:“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后来孙权果然退军,证明了曹叡的正确判断;司马懿征伐辽东的时候,天降大雨,导致司马懿无法进兵,有些大臣认为辽东地远,公孙渊无法一次性被剿灭,劝明帝下诏回军。曹叡回答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后来没多久,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曹叡的准确判断。而反观曹丕,他在位期间魏国的军事可谓一团糟。曹丕两次大规模亲征吴国均无功而返,空费钱粮军马。可以说曹叡的军事才能确实得到了祖父曹操的遗传,胜过父亲曹丕不少,这也是曹叡帝王人生最大的功绩。
还有一点让曹叡脱颖而出的,就是他作为君主的度量。曹叡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不杀谏臣的皇帝,可以说曹叡很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且曹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容易因为左右的风言而改变自我,这一点要胜过曹丕、孙权以及刘备,甚至胜过祖父曹操。曹叡第一次临幸长安指挥对蜀作战,回都之前洛阳传闻曹叡驾崩,于是群臣商议要拥立曹植为帝。后来曹叡回宫,大家才发现曹叡没死。曹叡的祖母卞太后转悲为喜,要追查造谣的人,曹叡却只简单地说,“天下皆言,将何所推?”魏明帝这份宽广的胸襟实属难得,颇有祖父曹操烧手下跟袁绍的互通书信的风范。另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司马懿出征辽东的故事。当时朝廷要发兵四万,很多大臣认为发兵过多,损害国力,曹叡回答,“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后来又有人劝谏曹叡,应当给司马懿设置副将,以分其权力,曹叡力排众议,给予司马懿全权处理这次征伐。后来就出现了上文写道的,有人劝曹叡诏司马懿回军的事情,曹叡也是选择了信任司马懿。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也能够看出曹叡对魏国的绝对控制和对臣下的绝对驾驭,至少后来篡夺魏国大权的司马懿,在曹叡手下是服服帖帖的。《三国演义》里面把曹叡描绘成了一个完全没有主见,别人建议用谁就用谁,以至于什么驸马夏侯茂都被用作雍凉方面总督的人,其实这是极度错误的。恰恰相反,曹叡的驭人有方是他非常大的优点。
曹叡在位时期也关怀民生,轻徭薄赋。诸葛瑾如此评价曹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其实蜀吴当时并不一定害怕魏国的进攻,而魏国的治国有方才是蜀吴最害怕的事情,曹叡在位前期做到了。我说前期,是因为曹叡最被诟病的,也是他历史地位不高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统治后期大兴土木,修筑宫室,劳民伤财。但这并不能掩盖曹叡作为一代明君的特质,毕竟劳民伤财的事大多数皇帝都做,但真正有能力的皇帝非常少。曹叡和曹操、曹丕并称曹魏“三祖”。除了政治意义上的并列,其实此三人还有一个并列,那就是他们的诗文。曹操一代文豪,曹丕不及曹操,曹叡又不及曹丕,但毕竟曹叡“能诗文”,也是正史的记载。曹叡曾有作品集,但后世失传。明朝文学家胡应麟曾经评价,“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叡的文学成就。
但我们必须惋惜的是,正是因为曹叡的英年早逝,并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这导致了后来司马专权的出现。试想,如果曹叡能再多活一段时间,并且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历史会怎么发展又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