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忱在位期间,改善了中唐时期遗留的种种社会问题,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因:唐武宗驾崩
846年,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不老药,因中毒而驾崩。
后果:唐宣宗疏于政事,沉迷于神仙之术
857年开始,唐宣宗疏于政事,沉溺于长生术。因食用太医所献的仙丹中毒,身体受损。
过程始末
一、“大中之治”
846年,唐宣宗李忱登基。他在位时勤于政事,使唐朝出现了“大中之治”。一般来说,新皇帝的登基都是父死子继。但是,宣宗登基,却并不那么简单。
李忱的生母身份低微,所以李忱早年并不受父亲唐宪宗的重视。按照长子继承制,皇位也并不属于李忱。当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的哥哥李恒在宪宗驾崩后,最先当上皇帝,是为穆宗。穆宗驾崩后,又由三个儿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依次即位。
敬宗和武宗都爱服用丹药,中毒而死;文宗被宦官软禁,郁闷而亡。他们在位时间都不长。论辈分,唐宣宗李忱是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
唐宣宗继位之前,宫廷内部处处蕴藏危机。宦官乱政、皇子内斗的事不断发生。为了自保,李忱不得不装傻充楞,一直忍受宗室的欺侮。
武宗驾崩后,宦官马元贽认为李忱呆笨,容易控制,就拥立他为皇帝。让人没想到的是,唐宣宗李忱刚即位就言谈不俗、勤于政事。经唐宣宗的改革,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了“大中之治”的局面。
二、皇权得到加强
那么,唐宣宗即位后,到底是如何统治的呢?
刚一登基,唐宣宗就让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每天闲下来,就一句一句地读。
同时,他还让大臣令狐绹朗读唐太宗的《金境》给他听。每读到重要的地方,他会让令狐绹停顿下,说:“如果要天下太平,当首先听从这句话。”
可见,唐宣宗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内心怀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因此,人们都把他和唐太宗相比,称其为“小太宗”。即位后,唐宣宗就开始施展政治才能了,他首先要面对的是牛李党争。
当时,李党的领袖是李德裕,他在前朝就贵为宰相。因唐武宗爱服丹药,比较荒唐,李德裕又才能出众,得以权倾朝野。唐宣宗想要有所作为,整顿朝纲,就必须解决掉大权独揽的李德裕。
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唐宣宗下手太快,他亲政第二天就直接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之职,把他外放出去。从此,李党失势,党争彻底结束,皇权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三、令狐绹制定除宦官的计划
后来,唐宣宗又下了一道诏书,在一天内,把唐武宗时期被流放的五位宰相全部内调,完成了中枢政治换血。这下,群臣知道了唐宣宗的雷霆手段,谁都不敢轻视这位皇帝。
解决党争的同时,唐宣宗还面临着一个威胁——宦官。
唐宣宗是靠宦官的扶持,才当皇帝的。即便如此,他依然清楚宦官干政对统治的危害,不能受宦官的摆布。
为此,唐宣宗总是以谈论诗词为借口,秘密地召集翰林学士韦澳,和他商量对付宦官的办法。唐宣宗和韦澳讨论了多次,发现他没有可行的对策,就赶快换人,又让令狐绹制定个除宦官的计划。
令狐绹出了主意,大致是等时间长了,宦官逐渐淘汰,自然就消灭了。唐宣宗一听,唯有苦笑,他知道这是个消极对策,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四、国力增强
到最后,唐宣宗也没有足够的条件清理宦官。但是,他对宦官一直加强防范和震慑。大中年间,宦官们都不敢兴风作浪,朝廷秩序比较安定。
唐宣宗对内整顿朝政的同时,还对外用兵,安定边疆。
当时,在唐朝政府的鼓舞下,沙州(今敦煌)首领张议潮,发起了反抗吐蕃的起义,主动归唐,使吐蕃占了百年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此外,唐宣宗又任用王式,平定了安南(今越南河内)内乱,稳定了边疆的秩序。唐宣宗在位时孜孜不倦,使唐朝出现了十三年稳定的局面,国力增强。
不过,“大中之治”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像内部宦官乱政、外部藩镇坐大,这些依然埋在唐朝统治危机中,到了后来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将唐朝埋葬。
结论:
“大中之治”就像唐朝灭亡前的一次“回光返照”,它延缓了唐朝的灭亡。不过,唐朝的问题,在当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宦官和藩镇的问题依然严重,唐朝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