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灭已经过去111年了,然而,皇陵守护者的身份与他们的工资来源依然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这些守护者身负着守护历史文物和宝贵文化遗产的重任,他们的身份不仅代表着尊重历史的责任,也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人们对于这些守护者的了解却不甚详尽。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成为守护者,又是谁支付他们的工资?让我们一同探究这段既神秘又重要的历史后续行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大清亡了?”“大清亡了!”这是1912年常常出现在老百姓中间的对话。
是的,宣统三年十二月,隆裕太后怀抱着6岁的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以后没有大清了,也没有皇帝了,更没有宣统三年了。
大清亡了。
但是,这份退位诏书的颁布却经历了不小的风波与博弈。
南方的革命党和北方清廷的遗老遗少们,在袁世凯的“调停”下,清帝退位了,革命党也做出了让步,这些让步就集中体现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这份文件里。
在《优待条件》的8项条款里,不仅有关于活人的,还有关于已经去了的人的。第四条和第五条的规定尤其耐人寻味。
第四条里说“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第五条里还说,“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制,仍如旧制,所有使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那么,大清的陵寝如今怎样了?在21世纪的现在,是否还有人继续守陵呢?如果有的话,现在的守陵人又生活得如何了?
300多年的清东陵和守陵人清东陵位于现在的河北省遵化市,位于这里的昌瑞山的南麓,昌瑞山是燕山山脉的一个支脉。
整个陵寝的以北,层峦叠嶂,群峰集聚,绵延不绝。这里的风水极佳,在堪舆学上讲,这叫做“来龙之地”。
从顺治帝开始,也就是顺治十八年开始建造,一直到1935年最后一位贵妃入葬,前后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共葬入了大清的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六十多位妃嫔、阿哥、公主,还有数不清的官员大臣陵墓。
在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许多的耳熟能详的人物。
除了几位皇帝,还有传奇的孝庄文皇后,也有垂帘听政、一生复杂的慈禧太后,还有影视剧中十分神奇的异族妃子香妃等等。
在清东陵刚建成的时候,就规定了守陵事务是由专门的人负责的。
守陵和祭祀这些都是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的,守陵人的俸禄和守陵及祭祀的费用都是由内务府专门拨款的。
古人都是十分重视祭祀的,所以每逢大节日清东陵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典礼的,必要时皇帝还会亲临祭祀。
清代祭祀的事情基本都是大事。直到清晚期国库空虚,祭祀仍然是马虎不得的事。到了清末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时,祭祀之事仍然是坚持举行的。
但是,1912年辛亥革命发生了。年幼的溥仪被迫退位,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清皇室仍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祖坟。
在《优待条例》里单独列出了关于清东陵的事项,当时的北洋政府也算比较厚道,还专门设立的东陵办事处。
但是,尽管规定了,现实却是残酷的。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国家基本上可以说是乱套了,哪里 还会有人顾得上前朝陵园。
更为可气的是,军阀混战需要军费,有人就瞄上了陪葬品丰富的皇陵。发生在1928年的清东陵盗窃案,是这一时期最为巨大的皇陵盗窃案了。
孙殿英炸开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对清东陵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目的,人民政府比较重视清东陵的保护和修复,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护所。
清东陵还得到了相对较好的保护性发掘和保护。
守陵人的历史渊源为了保护和管理自家的陵园,清政府还专门设置了相应的机构。相关的机构有很多部门,大体主要有内务府、礼部、兵部、工部这四个部门。
礼部主要是负责祭祀事宜,比方说一些祭祀的礼仪细节的制定和执行。兵部主管陵园的治安维护,清东陵有专门驻扎在这里的军队进行守卫。工部则负责陵墓的建造和维修。
但是,狭义上的守陵人则主要是指内务府的人员。
四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为陵园服务。
内务府在清代主要是为皇室服务的。负责皇室去世事务的人则是内务府在清东陵设立的一个机构——东陵内府。
东陵内府的人大多都居住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内,当时也叫“圈子”,负责陵园的清扫和守卫工作。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东陵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圈子”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渐渐具备了城市规模。
内府的人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在清东陵周围形成了数个村庄。随着内务府招募的人员增加,这些村庄的规模也渐渐扩大。
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村庄里共居住了大约五千人。
尽管守陵这项事业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祖先都有着共同的事业。这几个村庄一起经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族群。
清代时候,守陵人有专门的俸禄,不需要为生计而发愁。尽管都是守陵人,但是内府也有官阶的高低之分。根据官阶的高低,不同等级官员的俸禄和粮米也有很大的差别。
底层守陵人尽管与高级官员相比,俸禄水平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百姓相比,是要好太多的,基本可以称得上衣食无忧了。
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可以得到俸禄。并且,内务府的“油水”也十分大,除了固定的俸禄之外,他们还可以从祭祀的钱财当中得到一些其他的收入。
其他的礼部、工部、兵部跟内务府比较起来,待遇是差很多的。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穷八旗,富内府,挨打受骂是礼部”。
守卫的八旗兵拿的是“死工资”,还要做最累的巡逻活计。而礼部虽然拿的工资跟内务府相同,但是地位低不说,还常常受到上级的责骂。
因为守陵人并没有很繁重的劳动,还有经济上的保障。所以,在清朝,守陵人们的生活是十分讲究和滋润的。
根据现在生活在守陵区的村民说,“活不多,很清闲,每顿饭都要四个菜,顿顿都要喝酒,还不吃粗粮”,可见这些守陵人对于饮食是十分讲究的。
不止饮食,守陵人的教育也是十分讲究的,甚至连聘请教师的费用都是由内务府专门拨款的。
所以,这样安逸的生活环境,在几代守陵人后,就养成了一种爱闲恨劳的坏习惯。
其中最严重的是八旗将士,他们平时无所事事,赌博、吸鸦片在他们中间十分普遍。晚上八卦,赌博抽鸦片,半夜不睡觉,饭后睡觉。早上不起,一直睡到中午。起床前抽一包烟,饭前喝一壶茶。
陵卫不耕地,不种菜,不养畜禽,不懂得节俭,不为后事着想。
到了民国,由于《优待条例》中革命党人也接受了清东陵的条件,所以费用都是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来承担的。
但是,国民政府尚且自顾不暇,又怎么顾得上前朝的陵园。于是,关于守陵费用的支出越来越少。
直到冯玉祥攻入北京城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从那之后,守陵人彻底就只成了一个“符号”。由于祖祖辈辈都习惯了之前的清闲生活,一旦没有了政府的俸禄,他们也就没了收入来源。
再加上长期的脱离生产劳动,他们不会耕地、不会种菜,更别提做工、赚钱了。这部分守陵人只好走上了乞讨之路。
实在没有办法了,他们又瞄向了昌瑞山的树,一时间清东陵的树木几乎被伐尽,陵区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见到此种情形,不知道沉睡在陵园里的皇家成员们作何感想。
守陵人的现状经过了十四年抗日战争,清东陵经过了炮火的洗礼,这里原来的守陵人跑的跑、死的死,土地也被破坏得差不多了。1945年日寇投降,这一地区迎来了解放。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解放,这八个村庄的守陵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不仅恢复了耕作生活,还建起了房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渐渐恢复了秩序,生活状态也越来越好。
因为这一地区大多是守陵人后裔,守陵人又大多是满族。所以,1953这里成了东陵满族乡。不仅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市,还开办了教满语的学校。
经过土地改革,清东陵的这几个村庄一改满清时期人民“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精神面貌,人民开始勤奋耕作。东陵乡的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农业也成为主要的产业。
东陵乡的土壤肥沃,适合大多数北方农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冬季过于干旱,所以东陵人民主要种植玉米、花生、大豆等抗旱作物。
最为特别的,由于山地地形特殊,树木茂盛,东陵乡的板栗十分喜人,成为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
所以,种植板栗也成了这些守陵人后代的主要收入来源。东陵乡乡政府还把种植板栗列入了富民工程,在陵区的板栗种植规模达到了4000亩之多。
这一工程,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也恢复了陵区植被,还保护了环境,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工程。
东陵乡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东陵乡的裕达村还被唐山市命名为了“先进富裕村”。
除了农业以外,东陵乡的旅游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并且成了当地最主要的产业。
但是东陵旅游业的正式职工中,却鲜有东陵当地人。尽管当地都是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守陵人后代,为清东陵的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守陵人的后代,只能利用旅游业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在陵区摆一点小的摊位,通过贩卖一些纪念品、工艺品,或者当地的土特产给来来往往的游客,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
还有些头脑活泛的人,还会出租服装,开农家旅馆,出租车辆带着游客游览清东陵,来赚取种田以外的外快。
除了种地和旅游业之外,清东陵的人民另一个收入就是惠陵后山的铁矿了。尽管矿产资源不是守陵人所有,但是当地的守陵人后代通过在矿区挖矿,也可以赚取不少收入。
清东陵在新世纪之初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为了保护陵区,东陵乡就不再发展工业了,原先已经建成了工厂也都迁出了东陵乡。
近年来铁矿也挖了个差不多,所以留在东陵乡的守陵人们大多只靠旅游业和农业生存。
守陵人的社会记忆清东陵已经存在300多年了,最早的一代守陵人也跟着清东陵在这里300多年了。
这里的守陵人们,早已对自己的这个族群有着深深的认同感了。
老一辈的东陵人,提起自己祖先的职业都会充满了慢慢的自豪感,对自己的满族人身份也充满了自豪感。很多上了岁数的东陵人还能讲出很多满族传说,这些都是身份认同的体现。
不光是身份的认同,还有对于东陵这块地界的认同。到清东陵旅游的游客,从东陵乡当地人口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生活在这里的守陵人后裔,对于东陵乡这片土地的热爱,甚至超过了对于祖先身份的认同。
其实,不论是身份认同,还是地缘认同,都是生活在东陵乡的守陵人后裔们坚守在这里的原因和意义所在。毕竟,他们早已没了百年前的俸禄了,也没了为之服务的大清了。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变迁,清东陵的每一座陵寝都承载着清朝的历史,那是一段既辉煌又衰败的历史。
从1644年清军入关后的爱新觉罗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起,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再到清晚期的咸丰、同治,这些封建王朝的皇帝们,都长眠在昌瑞山附近。
而山下的守陵人们,也跟着这座巨大而恢宏的陵寝一起,见证着这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直到21世纪的今天……
以上就是探究清朝亡了111年后皇陵守护者的身份及工资来源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探究清朝亡了111年后皇陵守护者的身份及工资来源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