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乾隆,两位伟大的中国皇帝,以其出众的统治才能和长寿而著称于世。然而,他们的长寿秘诀并非仅仅是运气或遗传所致,而是源自于他们的“无嗜好”之道。这种节制与克制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保持清醒和健康的身体,成为其他皇帝难以复制的关键。那么,康熙和乾隆是如何做到长寿的呢?让我们揭开这个古代谜团,解密他们的成功之道。
前言我们都渴望长生,但真的有必要为此付出太多代价吗?历史证明,有些选择终会使人后悔。
清朝中后期,两代英明神武的帝王——康熙和乾隆,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他们放弃了许多君王的“通病”,也因此成为寿命最长的两位帝王。那么,他们到底放弃了什么,又为什么能够放下呢?
勤政爱民,垂范万世康熙帝年少即位,继黄台吉之后,击败肃亲王等叛臣,平定三藩之乱,稳定了清朝局面。此后他在位61年,勤勉政事,深得民心。康熙在位期间,选择开明宽容的文治武功并举的方针。他采纳鳌拜等明王之谋,实行改革,使清廷政治体制日臻完善。
他还注重科技发展,热衷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并多次南巡考察民间疾苦。妥善处理与俄罗斯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的边界纠纷,取得外交成果。同时他也是一个颇有文人气质的帝王,他在位后期,逐渐淡出朝政,沉迷于写字、作画、翻译典籍等文人活动。
康熙一生最为遗憾的,可能就是没有将疆域进一步推广到台湾。他五次派兵攻打台湾,均告失败。尤其是施琅殉国之后,康熙更加悲痛,这也成为他心中一块抹不去的“心病”。然而面对这些挫折,康熙并没有气馁。相反,他在晚年更加注重培养人才、整顿吏治等基础性工作,为大清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正因如此,康熙为后人所敬仰,被认为是尽职尽责的明君。
康熙的孙子兼继承人乾隆帝,也延续了他勤勉爱民的作风。乾隆即位后,仿效太祖励精图治的治国方针,在位期间六下江南,主要目的就是考察民间疾苦,并亲自处理许多民生与水利问题。
如清理祖论陵寝水道,防止盗查看长江口沙堆,维系漕运畅通等。乾隆在这些“察行”中也遭遇过不少困难,比如到蕲州、汝州一带视察水利时,就曾被 挡路武装劫匪袭击过。乾隆深知作为一国之君,艰苦奋斗是常态,这些都不应当动摇他视民如伴的宗旨。
在文治方面,乾隆则大力扶持汉文化,不仅颁布了《四库全书》,使汉族文化成果系统化保存,也重用汉族文臣如张照、纪晓岚等参与朝政。这体现了他内心深处推崇汉文化的思想。 可以说,康乾二帝都视民如子女,甘于劳苦奔波,这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也得益于他们并没有染上许多皇帝的“通病”。
道术迷信祸起苍生与勤政爱民的康乾二帝不同,乾隆之父雍正帝在晚年却出现了一些迷信行为。
雍正初年改革弊政,清廉仁政,因此有“雍正中兴”之誉。但是,由于他处事极端勤奋,又背负着革除康熙晚期弊端的重任,长期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是,雍正开始向神仙、方士寻求长生之道以治病健体。
他大肆采购人参、金银以及丹砂等名贵药材,试图根据方士所传秘法炼制可以延年益寿的“仙丹”。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这些方士们则锒铛入狱,声称能根据天文地理学说配制这药,并大谈阴阳五行之学以迷惑君主。这使国库支出大增,而传言这些所谓“长生药”的重金属含量极高,长期服用必中毒。最终,雍正于1735年猝然离世,结束了短短13年的统治,终年仅56岁。
雍正帝一生勤勉,本可青史留名,成就盛世。然而迷信方术,信奉荒唐长生legend,最终导致英年早逝。作为儿子的乾隆帝深感痛惜,他明白父亲之死与长生药物有直接关系。此后,他登基伊始便大为光火,驱逐宫中所有方士,远离这些秘传药法。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乾隆汲取了父亲的惨痛教训。他也意识到,许多君主都有这类通病,容易迷信长生和仙术。而国家的盛衰则需要实实在在的宽厚内政,而不是空想的长生秘诀。
因果循环,寿与天命那么,康熙和乾隆又放弃了什么,才使他们的寿命远超其他帝王呢?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和乾隆都选择了顺应天命,放弃了许多君主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
康熙深知皇权神授,人寿与天命相关。他从未像许多帝王那样大肆采购名贵药材,试图依靠外力延年。面对生老病死规律,他能够泰然处之,认为人生有数,国运也有既定的兴衰循环。这与他年少时击败三藩反叛,稳定国家脉络的历练是分不开的。作为明君,他更关心的不是自己的长生秘诀,而是如何增进民生幸福。这与他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开拓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乾隆除了深刻汲取父亲教训,使他警觉迷信外道的危害外,自己也不盲目追求所谓长生方法。他更加信奉佛教“因果论”的观点,认为众生命运有诸多宿愆积累,需要靠善行来历练,这是一种轮回更新的过程。人不应执着于一世功名,或依靠外力延年,而应顺应 adept自然法则,行善布施,功德圆满,命薄能得福报。 所以在他统治期间,佛教再次兴盛,而不是许多帝王那样迷信长生道术。这种因果报应、冥冥之中的天命观,也契合了他作为数学家的世界观。
可以说,康乾二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顺应自然天道,所以才能长寿;而许多妄想长生不老的帝王,往往都因为秘方错误猝然离世,这正应了“寿考之道存乎其人,命运与天命,岂能靠药石延续”的道理。
行乐人生,夜阑卧听风在顺应天命、将心比心的同时,康乾二帝也十分重视生活品质,注重当前的幸福安乐。
据传康熙晚年深居简出,逐渐淡出政事,而是致力于诗文书画等文人雅事。他为这些清静文雅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作为一位文武全才的帝王,康熙晚年更愿意在诗书间逍遥自得,感受人生之乐。 面对染疾之身,他也从未想依靠外物强求续命,只是享受音乐读书的慰藉。可见他并不执着于所谓“长生”,而是见微知著,明白君权也有限度,顺应自然是上策。
相比之下,乾隆则更加重视生活享受,被公认为“享乐帝王”。他所赞许的享乐,并非声色犬马,而是对山水景致、文人风流的品味体验。他六次巡游江南,这些“南巡”行程长度长达数年之久,足见其中的慰藉安适对他的吸引力。
这不仅使江南经济社会大为繁荣,也成就了乾隆本人开明见识的气质。他结交江南士大夫,欣赏其中佳作;他亲历名胜,留下《南巡梦影》等脍炙人口的诗文集;也给自己取下“十全老人”的诨号,意为他已经对人生“心想事成、圆满满足”。这种值得庆幸的人生体验,正源于乾隆作为帝王的开明胸襟与对文雅生活的崇尚。
可以说,康熙晚年喜好清高雅致,符合一代贤明君主的气质;而乾隆则主动追求生活体验,这些都使他们成为异乎寻常长寿的帝王典范。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沉迷秘方何疑无谓也!
结语综上所述,康熙和乾隆成就盛世的根本,就是他们放下了许多帝王的通病,顺应自然天道,并且重视生活情趣,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明的心态。所以他们的精神状态极佳,加之合理调养,身体也就特别长寿。
这其中,作为儿子的乾隆帝,更是从父亲雍正身上深刻汲取了教训。这使得他有了常人不及的睿智和胸襟,能够释怀一些其他君主的习性,比如秘方迷信等。这样的心态和气质,也正是他能够成就“乾隆盛世”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的根基,则来源于乾隆对人性和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正是开明帝王的显著标志。
他们以身作则,告诫世人,要放下过度执念,顺应自然;要注重生活品质,境界方显高远;不要迷失在形式和法门之中。这也是所有英明君主应当效仿的地方。 希望我们所有的国民,也能在快乐充实的今生里,享受幸福,而不去过分执着于来生诸多可能性。
以上就是康熙和乾隆:何以长寿?揭秘他们做到的“无嗜好”之道,其他皇帝难以复制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康熙和乾隆:何以长寿?揭秘他们做到的“无嗜好”之道,其他皇帝难以复制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