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的设定中,这个情节出自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决战前,诸葛亮已经预感自己的身体恐怕难以支撑下去了,便动员了一切力量,并且还安排了后事。
蜀汉最大的军事动员能力,撑死了只有十二三万人马,每一次诸葛亮出兵,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下的部分进行休整。
而这一次,除国内和东吴方向必要的驻守兵力外,诸葛亮出动了整整十万人。而且在后勤上,以木牛流马从斜谷进行粮食转运,从而保障前线战事的物资供给。
在具体作战上,诸葛亮一改往日谨慎求稳的作风,采取了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这样的作战方式,使得自以为了解诸葛亮的司马懿措手不及,险些吃了大亏。
诸葛亮先是出斜谷来到渭水南原,司马懿为了守住南原防线,也渡河在南原扎营。于是,诸葛亮转而攻打北原,准备隔绝陇道,以陇西为后方。在魏军提前准备,没有成功后,又转而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派出大量兵力大摇大摆地向司马懿的西围进军,随后派兵向魏军的东围阳遂攻击。
虽然这些军事行动都没有成功,但是也给司马懿惊出了一身冷汗。只可惜诸葛亮后续乏力,双方最终又转入了对峙局面。
司马懿从诸葛亮的这些反常举动,以及后来与蜀军使者的对话,断定诸葛亮的身体出了问题,所以拒不出战,最终活活熬死了诸葛亮。
以上就是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大致情节,与真实历史相比,符合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所采取决不与蜀军主动交锋的防守策略,甚至连诸葛亮屯田的军队,司马懿都不去干扰。
但作者罗贯中在历史的大框架内,又加入了火烧上方谷这个情节,目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令人惋惜的悲剧色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不过,我们暂不拘泥现实的历史,单单说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个情节,依然可以看到作战过程描写手法的匠心独运。
这个情节可以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战例,而且每个环节都安排得恰到好处,让人信服。
诸葛亮在开战前,就抓住司马懿固守避战的心理,反常规地出奇兵打运动战,南原、陇道、西围、东围,招招都打在对手的要害处,谋求刺激司马懿出兵,以起到引蛇出洞的目的,以便在运动中歼灭魏军的有生力量。
司马懿呢,在正面战场无法取胜的情况下,肯定要寻找诸葛亮的薄弱环节下手,这个环节就是蜀军紧张的后勤运输线。
诸葛亮给司马懿下圈套的抓手,就在这里!
面对司马懿这样一个狡猾的对手,诸葛亮进行了十分周密的布局,把所有蜀军粮库的线索都指向了上方谷,就像猎人引诱狡猾的狐狸一样,一步步引诱司马懿掉入陷阱。
当司马懿冲进上方谷,大火熊熊燃起的时候,一切似乎都要画上了句号。
这时绝望的司马懿万念俱灰,和两个儿子抱头痛哭。谁知道突然天降暴雨,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抓住机会杀开一条生路,赶快逃出了上方谷。
自此之后,司马懿再也不肯出战,直到诸葛亮病死撤军。
上方谷下雨的原理,经过现在的科学研究,是客观存在的。
较为封闭的山谷赶上熊熊燃烧的大火,热空气上升,造成山谷内部强烈的冷热空气交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空气中湿度较大,就有可能造成下雨的现象。
由此可见,火烧上方谷这段精彩的故事,作者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其严谨的写作态度可见一斑,并非毫无根据的纯属虚构。
然而,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基于历史的小说,虽然在细节方面可以虚构,但是在大的方面还是得按照真实的历史来叙述,所以作者的笔下不能让司马懿父子被烧死。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司马懿父子三人如果在上方谷被烧死了,接下去会怎么样呢?
首先从军事方面来看。
根据书中描写,司马懿虽然侥幸逃出上方谷,但是渭南的魏军营寨却全部都丢了,魏军只得退到渭河北岸防守。而诸葛亮则移营五丈原,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如果我们对照史书中的战争走向,发现作者的这番描写,又是与真实历史大致符合的,就算是司马懿父子都被烧死,也不会对战局有太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曹魏营中,还有一个威信、智谋和司马懿不相上下的人物,那就是郭淮。
历史上司马懿指挥曹魏关陇兵团,是在诸葛亮最后的两次北伐,所以他与部下将领的磨合期并不长,也还来不及建立稳固的感情,军中对他固守避战的战术,时常有诟病的声音。
以至于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交战过程中,多次出现部下顶撞他的现象,等到诸葛亮送女装给司马懿以示羞辱的时候,司马懿简直就要弹压不住魏军愤怒的情绪了。
这时的司马懿,只好玩弄计谋假惺惺地上表曹睿请战,而曹睿派来的监军死守军营阻止魏军盲目出战。
司马懿是陇西魏军前线总指挥,要打要守何需几百里外洛阳城内的曹睿表态?这出双簧戏,显然是司马懿依靠皇帝的权威,来帮助自己压制部下将领蠢蠢欲动的主战声音!
而郭淮则不同,此人一直在关陇军团,而且从头到尾都与蜀军交战在第一线。
诸葛亮首次北伐出祁山,开战便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并且派出马谡阻隔关中到陇西的要道街亭,目的就是要关门打狗肃清陇西魏军残余。
危机时刻,是郭淮率军与诸葛亮周旋,拖着诸葛亮使他短时间内吞并不下这块战略要地,为魏国援军突破马谡的街亭防线进入陇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有此军功,使郭淮在关陇军中积攒起了极高的威信,极强的号召力足以取代司马懿,扛起与诸葛亮对峙的重担。
此外,郭淮的智谋,也让家对他十分信服。
早在刘备与曹操对阵的汉中之战时,魏军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于定军山,是郭淮力挽狂澜,推举张郃接替夏侯渊,稳定了形势。可见,郭淮洞察战局、调兵遣将的谋略,也是一等一的水平。
因此,即便上方谷之战司马懿父子被烧死,也不过是重演了一次夏侯渊被杀的场景而已。魏军可能会狠狠损失一部分,但有郭淮在军中,并不至于会被诸葛亮完全击溃。
最终,诸葛亮还是要面临无法突破曹魏防线的尴尬局面,一切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蜀军还是会因为诸葛亮的身体原因而撤军。
但是从未来的魏蜀吴三家政局来看,情况可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历史上不会再出现司马家的晋朝了。
三国由于没有了司马懿父子的插手,至少还有可能继续很长时间。比如说蜀汉政权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当年伐蜀的时候,魏国上下只有司马昭和钟会认为能够成功,其他人都不看好伐蜀的前景。如果没有司马昭一锤定音的决策,曹魏就不会那么早去灭蜀了。
火烧上方谷,虽然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但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大戏。整个战斗情节环环相扣,合情合理。让我们对诸葛亮的悲剧更加同情,对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加崇敬。
如果在现实中,司马懿父子都在上方谷被烧死,在军事上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郭淮的存在,他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威信、谋略将魏军团结起来,挫败诸葛亮的攻势。双方都最后依然打破不了僵局,还是要进入僵持状态。由于诸葛亮的身体原因,这次北伐仍然不会成功,而诸葛亮也还是会病死沙场。
但是,由于司马懿父子三人全部毙命,司马家多年的经营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的历史将不会有晋朝的存在,三国这个阶段也不会那么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