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人才的选拔被士族垄断。邓艾则是其中的例外,他是曹魏灭蜀的第一功臣。邓艾能够从放牛娃逆袭成为大将军,靠的是读书二字。但是结果却十分悲惨,被同僚暗算冤杀,导致悲剧的原因,也正是邓艾成功的因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妙计灭蜀
邓艾一开始是在魏国当一名看稻田的小官,一干就是20年,到了40多岁,才被司马懿看中,调到中央。到公元263年伐蜀,邓艾已经66岁了,与一生之敌姜维对峙数年,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这次征伐之战中,他的任务是负责牵制姜维陇西的主力。
但是邓艾并不满足,他觉得上天让他当将军,是有更重要的任务。于是,他等来了一个机会。
邓艾发现,自己的老对手姜维在一连串拉锯战中,竟然放弃阴平这个地方,邓艾由此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抄阴平小路,避开敌人主力,杀进蜀国腹地。
邓艾在基层工作了四十年,对于地形非常敏感,才能找到这条荒无人烟的小路。只不过邓艾没想到蜀国的防守比他想象中要差,他都不需要等到援军,就一举歼灭了蜀国。那些贵族出身的将领是想不到用这样的计谋能成功的,偏偏只有吃过苦的邓艾做到了。
邓艾的失误
拿下成都之后,邓艾安抚蜀国旧臣,不搞屠杀,大家纷纷点赞。前方的消息传到司马昭耳朵里,司马昭便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份诏书,表扬了邓艾一番,把他比喻成韩信、白起、周亚夫。
为什么司马昭会提到这三位呢?因为他们都是在立了大功之后被诛杀的,这分明是在暗示邓艾见好就收。可惜邓艾完全读不懂这里面隐含的威胁,反而上书说自己要留在成都养兵,准备下一步灭吴。
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这是领导最避忌的。但是邓艾死得太快,是在同僚的一场叛乱中被伺机杀害。
这跟现在很多职场人一样,一旦到了某个管理岗位,再往上,就会暴露自己的缺点。
三国时期,士族和汉族之争,就是根本利益的冲突。打仗第一靠豪族出钱出粮,第二靠寒门子弟冲锋陷阵。面对强敌,两股势力可以相安无事。到了和平时代,两股势力就要相互搏斗,寒门反倒成了国家领导者的心腹大患。
邓艾唯一的靠山就是司马家族,他的价值在于对付蜀国,蜀国灭了,他自然就没有价值。司马昭为了和其他势力谈判,只能牺牲邓艾,邓艾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当时曹魏内部最大的矛盾,不只是统一全国,还有曹氏和司马氏的冲突。既然邓艾已经灭蜀,,接下来就是各方势力瓜分果实,没有邓艾什么事了。如果邓艾能够在此时功成身退,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现代的职场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背景的员工做着最艰苦的事情,努力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但是时间长了,会让他们觉得这些成就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但是别忘了,一切成就都是公司的资源配合而成,跟公司的战略有关系。普通员工往往注重效率,而忘记了环境和战略的重要性。如果你是邓艾,你会怎样自保呢?
职场上有一个定理:每个人最终都会上升到他无法胜任的位置。因为上级评判你是否胜任的标准,是根据过去的表现。如果每一次晋升,你无法找到自己的新定位,你的职业生涯就会终止。
邓艾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在他伐蜀之前,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定位。等到蜀国一灭,他就遭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除了激烈勇退,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手下这些兵,家人都在魏国,怎么可能跟着你造反?
如果邓艾是豪族子弟,从小看多了这些权力斗争,就会早做准备,扶持自己的势力,这就是大局观。那现代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呢?这就要说到学习历史的好处了。中国的历史悠久,充满了人性的智慧与斗争,越看越有味道。如果能看懂中国历史,这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一定不会弱。
除此之外,学习心理学和经济学也是必要的。人是社会动物,有自己的欲望,凡事会计较得失,人永远在利益和代价之间,决定自己的行动。
所以,尽早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对职场人来说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