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座巨峰,他们的诗篇虽然风格迥异却同样足以照耀千古。最幸运的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曾生活于同一时空之下,他们相遇相识相知,他们的友情在曾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一串美妙的浪花。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闻一多先生说过,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他把他们的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
此时,李白四十四岁,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他虽然被排挤出了朝廷,但诗名显赫,正像是光芒四射的“太阳”。
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则是一个声名尚未显露的诗坛青年,就像是光华未露的“月亮”。
杜甫在科举不第后一直游历四方,这时也正好回到了东都洛阳。于是,“太阳”和“月亮”相遇了。
虽然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一见如故,成为挚友。杜甫早已钦佩李白的诗才,这番朝夕相处,李白奔放、率真、浪漫的情怀,张扬的人格魅力,都让杜甫倾慕不已。我们不难想象,在他们的交往中,李白是主导者,杜甫是追随者。杜甫注视“偶像”的目光里,该有多少的崇拜和钦敬。所以,在分别多年之后,杜甫曾多次写诗回忆这段日子。
李杜携手畅游洛阳,谈诗论文,当然,更少不了举杯畅饮。就像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所写的:“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在高谈阔论和放怀痛饮中,李白的个性本色显露无遗。
夏日之后,李白邀约杜甫同去道家胜地王屋山拜访一位有名的道长,谁知他们到来时那位道长已经去世了,失望之余,他们在王屋山只呆了几天就相携游览梁宋之地。
在这里,他们遇见了高适。高适也是一位才华卓绝、放荡不羁的诗人,三人相谈甚欢,于是就相偕同游。
他们时而在宋州城内的酒楼上开怀畅饮,时而登临单父的吹台、琴台吟赏烟霞,时而纵马扬鞭去深山大泽中游猎。后来,杜甫回忆这段生活时曾写道:“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共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
不久,三人离开了宋州,高适南游楚地,李杜二人则去了齐州(今山东济南)。
到了齐州,李白要到紫极宫去领受道箓,杜甫却希望在仕途上得人举荐,就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李杜二人经常出入李邕家中,李邕和他们倾心相交,三人结伴纵游齐州名胜,把酒谈诗论道。
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未能如愿地领受到道箓,就辞别了杜甫和李邕,回到了任城(今山东济宁)。临别时,李白和杜甫约定明年秋天在兖州相会。
天宝四年(745年)的晚秋时节,杜甫启程来到已改称为鲁郡的兖州,李白也从任城前来赴约。
时隔一年再度相见,两人都非常兴奋,尤其是杜甫,他写下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是杜甫用心灵刻画的一幅李白肖像,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把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都写了出来,尤其是突现了李白的傲岸和狂放。
从表面来看,杜甫似乎在规劝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但实际上,李白心雄万夫,有济世之才,却终不为统治者赏识,只能沦落飘泊,整日痛饮狂歌。杜甫赞叹他蔑视权贵的品格,也叹息他的遭遇,诗中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的询问,看似在埋怨,实则是为他抱不平。
此番结伴同游,二人的感情更为增进:白天携手放歌同行,夜晚醉后同塌而眠。
这一天,他们骑马前往北郊去探望隐士范十,出得城外,秋草茂密,李白不小心扎进了苍耳丛中,粘了一身苍耳,以致于范十都认不出他了。杯酒言欢之间,李白吟了一首苍耳诗自嘲,杜甫也写了一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诗来记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只想安闲地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是啊,这种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的友情才是最纯真,最值得珍惜的。
可惜的是,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离别的时候。二人欢聚了一段时间之后,杜甫要去长安求取功名,李白也决定到江东游历,二人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别。
临别时,二人依依不舍,李白感慨着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就写下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赠给杜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是李白写给杜甫的为数不多的诗歌之一。他们没有想到,石门一别,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相见。
有人说,李杜之间的友情是不对等的,这有一定道理,杜甫在李白心目中的分量当然是不能和李白在杜甫心目中的分量相比的。李白性格放浪洒脱,随处都会遇到新的朋友,他也很少会把某人某事长久挂念在心中,所以分别后杜甫再也没有出现在他诗里(也有人认为或许有过,只是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但并不表示李白对杜甫的感情并不真挚深刻。李白是一个“侠义”思想很浓厚的人,他对待每一个朋友都是发自真心的,只能说杜甫在他朋友们中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而杜甫却把李白当成是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分别之后,念念不忘,而且思念之情一次比一次迫切。
来到长安后,杜甫困守书斋,开始了十年长安的艰难岁月。在这期间,他时时想念这李白。天宝五年(746年)冬天,他写下了《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在冬日寒冷又寂寞的书斋里,对朋友的思念不可遏止,感叹着未能和李白一起隐居学道。
天宝六年(747年)春天,杜甫再次写下一首《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诗作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成了评价李白诗歌的名句,“春树暮云”也成了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的一个成语。
此后,杜甫饱经离乱,居无定所,但时时还在惦念着李白。
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得知李白因在“安史之乱”中依附永王李璘而获罪,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下了《天末怀李白》一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设想了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长江洞庭湖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李白的深切牵挂和同情,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文章憎命达”,写才华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感情悲愤之极;“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是遭人诬陷。然后,由李白的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他认为李白的遭遇和这位爱国诗人是相同的。
庆幸的是,在杜甫作诗的时候,李白已遇赦放还了。而杜甫的牵挂和怀念,却还在持续着,在同一时期,他还写下了《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因思念而成梦,拳拳之情,可谓诚挚感人。
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客居成都,生活终于暂时稳定下来,也终于知道了李白已经遇赦,但又得不到他的具体消息,就又写下了一首《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并期待李白能结束飘零生活。“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可谓是李白一生的传神写照。
李白
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杜甫送严武入朝,到了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赶上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他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就写了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寄给他。诗中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句子,对李白的诗才进行了衷心的赞美;诗中还回忆了二人相识相交的往事,重温了他们的深厚友情;“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诗中还有对李白受到的不公平对待的愤慨不平。
但就在这一年,李白与世长辞,杜甫寄给他的诗有没有看到,我们不得而知,而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也只能就此画上句号。
郭沫若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确实,虽然文学道路和人生追求并不相同,但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用真挚的友情为我国文学史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