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高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都做过或者差一点做过皇帝,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没办法,家人和朝臣都太能折腾了。
第一个太子是庶出长子李忠,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一名姬妾在东宫生的。因为是长子,寄予厚望,因而高宗登基以后很快便立为太子。然而仅仅三年以后,李忠以“非嫡”为由被废黜。轻言废立,也是挺无奈的。
第二个太子李弘,是武则天的孩子,四岁就坐上太子之位了。他表现很好,人成“仁孝太子”,得到朝野一片称赞。倒霉的是身体不好,英年早逝。
第三个太子李贤,同样是武则天所生,李弘暴毙以后,就是由他入住东宫。可能因为前一个儿子太好了,武则天怎么看李贤怎么不满意。相对的,李贤心中也偶感自卑,最终,他以谋反之罪被废为庶人。至于有没有真的谋反,倒是很可疑。
第四个太子,就是唐中宗李显。通过史料留下来的记载可以知道,李治对李显是认可的。682年,李显第一个儿子李重润降生,李治非常高兴,抱着孩子转了一会儿圈圈,然后下旨,册李重润为皇太孙。从这点就能看出来,高宗对中宗继位这事儿,虽说不上极其满意,也是满意的。
可令人意外,仅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李显就被废了。
后人追究起来,站在帝王角度去评价,唐中宗所作所为里,有不少自己给自己挖坑的操作。例如诸多时候,他操之过急了。
高宗死前,给儿子找了个辅政大臣,裴炎。此人是个端正的李氏拥护者,有判断力,且不愚忠,后来他的死,也是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可唐中宗心里并不认可,如何表现的,我们先按下来不说。
另一方面,武则天是皇太后,又是昔日“二圣”之一,她习惯了决策政事,常常把皇帝晾在一边儿,自己拍板儿了。
也就是说,摆在李显面前,有两重束缚,让他的皇权不能完全地释放出来。
历史种,母后、辅臣分权的例子太多了。成功的皇帝处理方式大多“徐徐图之”,即一边面子上忍让安抚,另一边不动声色的顽强自己。可是李显偏不,即位第一年就做了个可怕的决定:提拔皇后的父亲为豫州刺史,并提议升为宰相。而且是高喊着做出来的。
明眼人可以看出来,唐中宗企图树立出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集团。这个集团,先朝老臣做不得,武氏做不得,只有自己的老婆的家人了。殊不知,集团这么好立,就天下太平了。
正所谓病急乱投医,这一番安排下来,倒是得罪了三方面的势力:1,因皇后家得势而失势的官员们。2,忠心朝廷的人,他们看出来外戚独大的危机,怨声载道。3,皇太后武则天。
《新唐书》曰:
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意思是说,裴炎坚决反对这个人员调动,皇帝愤怒说“我就算把国家都让给韦玄贞(皇后父亲)都没什么,何况是个宰相!”
看到这一句,不禁要替李显唱一句“凉凉”了。
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个不聪明的人着急时的反击。可朝臣们就会觉得“小皇帝,你的思想很危险哦”。
此事一发,裴炎、武则天商量了一下,废帝吧。当然这二人是各怀心思的,武则天呢想找一个听自己话的孩子继续做皇帝,然后再将皇位过度给自己,裴炎是想,把权力关进保险箱中。结果不谋而合,选定了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现在回看唐中宗的前半生吧,他亲眼目睹了李忠、李弘、李贤的失败,深知皇权要紧紧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心。自己上台以后,各方势力仍旧强悍,畏惧、以及前车之鉴,再加上性格因素,酿成了他过于“急迫”“极端”的选择。
后记:
事实证明,当初裴炎反对中宗提拔韦后一族是正确的。后来李显复辟,武则天亡故,韦后积极地参与进政治斗争。更有甚者,710年唐中宗去世,不少人猜测是被韦后、安乐公主毒杀。可见,外戚永远是封建社会需要防御的力量,即便需要它来借力打力,也是要带着镣铐才得以安心的。
李旦代替哥哥被推上皇位,并不快乐,而是做了个傀儡,几乎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兄弟四人一个比一个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