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后秦、东晋时期高僧,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革新人物,是第一位前往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400年,他们穿过河西鲜卑人建立的西秦与南凉,到了北凉王段业管理下的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敦煌太守李暠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度过了“沙河”,来到了白龙堆以西第的首个绿洲城市--鄯善(汉朝时的楼兰故土)。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①茑夷国(今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吕光远征龟兹时留下的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②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队伍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③那竭国(阿富汗国贾拉拉巴德市)。过了葱岭后,法显看到完全不同的新世界。经过后来十分著名的瓦罕走廊时,他就将寒风和冰川称为毒龙。四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也是法显所从未所经历的体验。如果没有赶上合适的时间翻山,就容易被大风卷走。石梯大都位于山间,下面就是万丈悬崖。只要行者往下探望,就会失去迈出第二步的勇气。但法显还是没有退缩,在强大信仰的支撑下继续前进。漫漫长夜中,瑟瑟发抖的僧侣们都围着火堆,分享各自知晓的佛教经典故事。当然也有汉明帝梦见西天金人的因缘际会,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期待尚未谋面的西方极乐。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④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北天竺有一个小小的陀历国,就位于当代巴基斯坦北部的达历尔地区,信仰小乘佛教。
在斯瓦特河边的另一个小国——⑤乌苌国,法显第一次见识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公元402年,在乌苌国完成夏坐后,法显又访问了附近的几个小王国。比如尸毗王(如来佛)割肉贸鸽的宿呵多国(相当于今斯瓦脱河两岸地区),此处有信徒起塔纪念。从此东下,走了五天,到了犍陀卫国(今斯瓦脱河注入喀布尔河附近地带)是古代阿育王子法益统治之处。
自此东行七日,到了竺刹尸罗国(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尔品第西北的沙汉台里地区)。佛为菩萨时,在这里以头施人,投身饲虎,这两处都起了大塔。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公元一二世纪的贵霜王迦腻邑迦曾统治此地。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西行十六由延,到了醯罗城(今贾拉拉巴德城南之醯达村)。由延,印度长度名(一由延并不固定,有四十里、三十里、十六里等说)。这里有如来佛顶骨精舍。从此北行一由延,来到那揭国城(今贾拉拉巴德城西)与慧景、道整会合后,三人一起南度贾拉拉巴德和白沙瓦以西的小雪山(即阿富汗)。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
过岭以后,南到罗夷国(阿富汗东部苏来曼丘陵至印度河之间的主要部盛)法显在这里夏坐,这是他西行后第五年,公元403 年。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邦努)。从此东行三日,复渡新头河,到了毗荼(今旁遮普)当地土邦王侯在得知他们来自遥远的秦地后,十分赞扬他们的求法的精神,于是对僧团慷慨解囊,支持他们继续求学。
从此东南行,经过了很多寺院,进入了中天竺。他得以近距离观察当地社会,发现恒河流域的气候更加温暖湿润。这里的王侯也不用重刑,最重的叛逆罪仅仅是断右手。当地僧人还可以接受民间或王侯赠地,所以形成了几乎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本地人不吃葱和蒜,国人也几乎不杀生。中天竺的僧人也热情款待法显,递来衣钵、涂抹脚油,还奉上酥油果茶。
先到摩头罗国(今印度北方邦之马土腊)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到了僧伽拖国至于相当于当代什么地方,学者间意见有分歧,总之是在今北方邦西部。这是他西行第六年的夏坐,时为晋元兴三年( 404年)。
夏坐完毕,东南行七由延,到了罽饶夷城(今北方邦卡瑙季城)从此东南行十由延,到了沙祇大国(即今北方邦中部之阿约底)从此北行八由延,到了拘萨罗国舍卫城(今北方邦北部腊普提河南岸之沙海脱—马海脱)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
城西五十里,有一邑,名都维,有迦叶如来遗迹。东南行十二由延,到那毗伽邑,有拘楼秦佛遗迹。从此北行,不到一由延,有拘那舍牟尼佛遗迹。从此东行,不到一由延,到了迦维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与印度北方邦毗邻)这里是释迦牟尼诞生之地,古迹特多,佛传中少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在这里留有痕迹,城东五十里有王园论民(蓝毗尼), 佛就在这里降生。法显到的时候,此城已空荒颓败,白象、狮子横行。从佛生处东行五由延,到了蓝莫国(今尼泊尔达马里附近),这里有蓝莫塔,荒芜已久,原来没有僧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折花供养。后来有道人还作沙弥,当今仍以沙弥为寺主。
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很可能即在今尼泊尔南境小腊普提河和干达克河合流处之南)在佛教史上成为著名胜地。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了诸犁车欲逐佛般泥洹处。自此东行五由延,到毗舍离国(今比哈尔邦北部木札法普尔地区之比沙尔),这里如来佛遗迹也特别多。有佛住处、阿难半身塔、庵婆罗女为佛起的塔,有庵婆罗园,有放弓仗塔,有毗舍离结集或七百结集的塔。
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今比哈尔邦之巴特那)该国最大的城,人民富盛,每年行像,倾城参与。这里的居士、僧人会开设医药店,救治那些病苦之人。残迹和疾病患者都会得到照顾。这里原是阿育王都城,他的遗迹很多。从此东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有塔。从此西行一由延,至王舍新城(今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西南的腊季吉尔)。出城南四里,入谷到了沙王旧城。这里有不少佛教遗迹。再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这就是有名的灵鹫峰。
顺恒水西下十由延,到了旷野精舍。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了迦尸国波罗城(今印度北方邦之瓦拉纳西)佛初转法轮的地方,就在这里。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到拘晱弥国(今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之柯散)。从此南行二百由延,到达南萨罗国(今印度中都马哈纳迪河及哥达瓦里河上游一带地区)。这里有伽叶佛僧伽蓝,但是此国道路艰难,法显没有能亲身去,只是听本地人说到。
法显又回到巴连弗邑,他在这里住了三年,按时间推算应该是法显西行后的第七年——第九年,即义熙元年——三年(405年—407年)。法显在巴连弗邑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
顺恒水东下十八由延,有瞻波大国(比哈尔邦东部巴格耳普尔略西不远处)。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国(其首都故址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西南之坦姆拉克),法显在这里住了两年,写经及画像。此当为义熙四年及五年(408年、409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师子国(斯里兰卡)据说这里原来没有人,后来商人贪图这里的宝石,于是遂成大国。这里有纪念佛来此化恶龙的大塔,有无畏山僧伽蓝;法显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自己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某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这里的国王笃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兴盛。法显在这里听到天竺道人诵经,内容讲的是佛钵。法显在这里住了两年,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410年、411年),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载有200人的印度式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商人为减轻船只载重,险些要丢掉法显的佛像和佛经。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甚至一度被海盗盯上,终于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漂流。风浪中,法显被印度教徒视为不详,险些再次被抛入大海。这时一位同行的汉地商贾、也是资助过法显的友人恐吓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于残害汉地人士,他就会告发船主的杀人行径。这才帮法显逃过劫难。
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船上各人虽知己到汉地,但不知道到了汉地的哪一处,有人认为己过广州,也有人认为尚未过广州。法显于是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佛国记》,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当代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