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末第一个割据集团,公孙邈为什么会迅速败亡?

文化 2023-04-10 21:21:02 知道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公孙瓒最强时坐拥三州,实力远超袁绍,为何短短数年便惨败身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公孙瓒出身于官宦之家,且“家世二千石”,应当算是一方豪强,然而由于其母身份低微,在那个“子以母贵”的年代,公孙瓒也只能出任郡小吏,担任郡门下书佐。后因相貌出众且才智出色,通过迎娶太守之女才获得了一定地位。

  在岳父的帮助下,先任上计吏,后经举孝廉成为辽东属国长史,后又升任涿县县令。在东汉末年那个乱局,公孙瓒虽是以小吏入仕,但像其他割据势力一样,最终也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武力发展道路。在担任涿县县令时,公孙瓒便曾奉命统率三千骑兵出征,追讨张纯等叛贼,并因功升任骑都尉。

  之后,公孙瓒又以骑都尉的身份,率军征讨袭扰幽州、冀州的乌桓贵族,进而以降虏都尉的身份统率步骑万人屯驻右北平郡,后又升任中郎将兼领辽东属国长史,封都亭侯,从而掌握了一支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

  由于公孙瓒所在的幽州,与乌桓等相邻,因而时常遭受到这些游牧民族的进犯,正是在在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交战中,使得公孙瓒的势力开始迅速发展,手中的军队越来越多,官职也越来越高。最终于中平六年(189年)前后升任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然而,随着公孙瓒势力越来越大,其与河北其他势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其中主要有三股势力,其一是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虞,其二是幽州以南的冀州牧韩馥,其三便是韩馥属下的渤海太守袁绍。

  彼时,河北地区虽有刘虞、公孙瓒、韩馥、袁绍四股势力,但由于冀州方面韩馥、袁绍互相猜忌,而幽州方面公孙瓒虽名义上受刘虞节制,且刘虞受到地方豪族和乌桓等少数民族支持,但其势力却远不如公孙瓒,被兼并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四股势力中,实际以公孙瓒最为强大。

  为了夺取冀州,袁绍在谋士逢纪的建议下,私下联络公孙瓒引兵南下。公孙瓒对冀州早已是垂涎三尺,如此机会岂能放过,结果韩馥慌乱之下,被迫将冀州交给了袁绍,而公孙瓒的势力也得以深入冀州。

  夺取冀州后,袁绍的情形却极不乐观,被夹在了公孙瓒和袁术之间,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当时袁术、公孙瓒结成联盟,而袁绍则与曹操结成联盟。于是,公孙瓒便派从弟公孙越率领一千骑兵与袁术联盟,而当时恰逢袁术与袁绍争夺豫州,袁术便派公孙越参战,结果导致公孙越中流矢而死。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黄巾军三十万众攻打渤海,公孙瓒正在青州平定黄巾军,得知兄弟死后大怒,举兵攻打袁绍,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担心腹背受敌,连忙渤海太守交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希望能够换取和平,却不想公孙范掉头就起渤海之兵投奔了公孙瓒,从而帮助公孙瓒在青州大败黄巾军。

  此战,公孙瓒不但解除了黄巾军的威胁,得到黄巾军的大量“车甲财物”,俘虏了七万余人,而且使得公孙瓒成功将势力渗透进了青州、徐州。

  至此,公孙瓒不仅占据了幽州、青州大部和部分冀州,而且势力已经渗透进徐州和兖州,俨然河北第一割据集团。

  势力大涨的公孙瓒,认为进攻冀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表朝廷,历数袁绍“引董卓入京、逼韩馥让位”等十大罪状,开始公然向袁绍发难,同时以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大有将袁绍、曹操一锅端的野心。

  公孙瓒与袁绍的交战持续数年,最初公孙瓒无论是在兵力还是地盘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也是其在初平二年(191年)和初平三年(192年)有能力接连对冀州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本钱,然而连战连败之下,再加上后院起火,以致其最终迅速败亡。

  双方的首战是“界桥之战”,当时公孙瓒在青州刚刚大败黄巾军,兵威正盛,因而意图一举歼灭袁绍,结果却被鞠义击败,刚刚被任命为冀州此时的严纲也被阵斩。此战公孙瓒损失虽不算太大,但南侵的脚步却也就此被遏制。

  初平三年(192年),初战失败的公孙瓒却并不死心,旋即又调集兵力,派出单经军、青州军(刘备)和徐州军三路围攻袁绍,结果三路皆被袁绍所败。

  接着,袁绍展开反攻,对公孙瓒在青州的势力展开进攻,此战持续长达两年,《后汉书》有载,“绍复遣兵数万与楷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最终迫使“先主(刘备)与田楷东屯齐”,公孙瓒的势力被迫退出青州。

  初平四年(193年),在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不止之际,幽州牧刘虞也趁机发难,起兵攻打公孙瓒,结果惨遭战败,刘虞及妻子儿女被俘。当时,恰逢汉献帝派使者前往幽州加封刘虞,公孙瓒于是以刘虞意图称帝为由,胁迫段训斩杀了刘虞及其妻子儿女。

  杀死刘虞虽然使得公孙瓒吞并了整个幽州,但由于刘虞在幽州豪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中拥有极高声望,再加上袁绍有意利用刘虞之子刘和打着复仇的名义招揽人心,结果导致公孙瓒后院起火,不仅幽州本地的鲜于辅、齐周、鲜于银起兵翻盘,就连乌丸、鲜卑等也起兵攻打公孙瓒。

  兴平二年(195年),在各方的夹攻之下,公孙瓒一败再败,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纷纷反叛,无奈之下公孙瓒只得退守易京。虽然公孙瓒在易京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但随着袁绍巩固冀州统治,进而蚕食掉青州,徐州的刘备也只能勉强自保,公孙瓒已经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充足的粮草储备,公孙瓒虽然在易京坚守了长达四年时间,但还是在建安四年(199年)三月兵败,最终引火自焚而死。

  公孙瓒势力如此庞大,为何会迅速败亡?

  纵观公孙瓒的一生,在势力发展到顶峰的初平二年(191年),一度雄踞三州之地,然而仅仅三四年间,便又迅速败亡,这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应该是主要原因。

  1、没能笼络世家豪族。在东汉时期,地方豪门已经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力量,纵观东汉末年割据势力,只要能够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那么便能迅速割据一方,否则只能迅速败亡。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出身原因,公孙瓒非但没能笼络地方豪族,双方的关系反而极为紧张。

  根据《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注引《英雄记》的记载,凡是公孙瓒统治的地区,“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而其所重用的往往是“商贩庸儿”,即“富皆巨亿”的大商人兼大地主。

  当然,这一点或许也是公孙瓒的无奈,其虽然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奈何母亲的低微身份,导致其始终无法跻身“衣冠子弟”行列,而世家大族往往又极为看重出身,相较于宗室出身的刘虞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公孙瓒与这些世家大族根本没有合作基础。

  这种例子在东汉末年比比皆是,例如刘表入荆州,正是凭借荆州大族蔡氏和蒯氏的支持;又如刘备夺取荆州,同样源于庞氏、黄氏、杨氏等族的支持,而蜀汉集团的败亡,同样也有益州士族的强烈反弹的因素影响。还有曹丕、孙权想要称帝,同样不得不对豪门大族进行笼络。而出身宗室的刘虞,之所以能够幽州在站稳脚跟,所依靠的便是渔阳豪族鲜氏的支持,而公孙瓒杀死刘虞后,同样是鲜氏率先起兵反叛。

  2、控制区域过于狭长。公孙瓒在崛起之后,其势力范围的扩充固然极为迅猛,但却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影响,那就是控制区域过于狭长,从其根基之地幽州南下,过冀州、青州再到徐州,其势力范围基本集中于渤海湾沿海地区。

  控制区域狭长,带来了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极容易被从中切断,这一点恐怕公孙瓒也很清楚,因此公孙瓒才会在击败青州、徐州黄巾军后,便立即与袁绍争夺冀州控制权,可惜的是,接连的几场战役皆以公孙瓒的失败告终,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幽州,而随着袁绍对冀州的掌控越来越强,公孙瓒的势力已经处在了随时被切断的危险境地。

  袁绍应该也是瞅准了这一点,因此在初平三年(192年)展开反攻时,选择了重点进攻青州平原国,迫使刘备、田楷向东退往齐地,切断了青州与公孙瓒的联系。此后,袁绍又派袁谭不断蚕食青州,通过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最终占据整个青州。由于青州的丢失,南下徐州的刘备也就此脱离了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双方根本无法取得联系。

  此外,刘备虽然成功入主徐州,但仅凭手中的几千兵马,却也根本无法将徐州彻底纳入统治,于是便有了臧霸占据琅琊、笮融劫掠广陵等,刘备所能控制的也仅有徐州、下邳等地,自保尚且不足,又何谈支援公孙瓒。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诸如“猛将谋臣逐渐疏远、不救援部下”,公孙瓒“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等固然也都是公孙瓒败亡的原因,但个人认为这些原因却并非主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