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即将成名的时候,为什么荀彧会背叛曹操呢?

文化 2023-04-27 13:06:48 知道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的谋主荀彧,为曹操的事业殚精竭虑,为何临死和曹操反目成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每一个能够独立的势力,一般都有各自的谋主。比如说袁绍有沮授,吕布有陈宫,张绣有贾诩,刘备有法正,孙权有鲁肃,孙策有张昭。而后来成为三国最大势力的曹操,他的谋主则是荀彧。

  当年荀彧从袁绍那里出走,投奔曹操。曹操对荀彧的评价极高,让荀彧成为自己的谋主。在荀彧的辅佐下,曹操多次化险为夷,成就了自己的功业。但是,在曹操已经即将功成名就的时候,荀彧却背弃了曹操,落得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尽心尽力辅佐曹操的荀彧。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叔父曾经担任过汉朝的司空。他少年时就被人称作为王佐之才。在汉末的乱世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预见到了即将未来。他将亲属事先迁移到冀州避难,并在夺取冀州的袁绍手下任职。

  但是,荀彧和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志不同道不合,他又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和荀彧一见如故,高兴的称赞荀彧,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将荀彧比作安汉三百年的张良。

  曹操从此,将荀彧任命为自己的谋主,成为自己谋士团队的首席谋士。而荀彧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托,他用尽自己的心力来辅佐曹操。在荀彧的指导下,曹操一个小小的势力,处于四面强敌环伺之间,却可以剪灭群雄,称霸中原。

  在曹操多次的危难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荀彧的身影。他用他算无遗策的睿智,挽救曹操于水火之中,让曹操绝处逢生。

  在曹操经营兖州的时期,吕布趁着曹操讨伐徐州陶谦的机会,在张邈、陈宫的内应下,出兵占据充州大半。多亏有荀彧和程昱设计死守,才得以保全了鄄城、东阿、范县三处,为曹操保留了最后的根据地,避免了曹操进退失据的局面。撤兵而回的曹操,依托荀彧保留的这三座城池,才夺回了兖州这个根据地,避免了灭顶之灾。

  在汉献帝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时候,是荀彧劝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奉天子以讨不臣”,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荀彧在曹操的阵营中,曹操征伐在外,而荀彧坐镇居中。他主办军国大事,举荐贤才,使得曹操阵营人才济济,一片兴旺景象。

  在曹操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考验,在与袁绍的决战过程中,荀彧更是起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决战之前,曹操焦虑不安,荀彧从度、谋、武、德四个方面着眼,向曹操提出了“四胜”论,稳定了曹操的情绪。

  在曹操阵营中,有人因为曹操和袁绍之间实力悬殊,对战争的前途发生疑问的时候。又是荀彧挺身而出,指出了袁绍阵营的破绽,预言了战争的前途,稳定了军心。史书上记载:

  (荀)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在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候,曹操因为双方相持旷日持久,兵力疲惫,粮草不济,决定退回许昌。这个时候,诚如后来荀彧指出的一样,曹操只要一退兵,马上就会陷入崩溃的境地。这样一来,曹操就会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

  在这个时候,还是荀彧力挽狂澜于既倒。他紧急给曹操写信,劝曹操收回成命。他说: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因为荀彧的建议,收回了成命,咬牙坚持了下去。终于,曹操等到了许攸来投,火烧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可以说,荀彧为了曹操的事业鞠躬尽瘁。没有荀彧的贡献,曹操是不可能统一北方,成就霸业的。曹操对荀彧也是信任有加,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两人结成了儿女亲家。

  二、荀彧和曹操的分歧。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讨荆州的刘表时,荀彧还在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荀彧的策划下,曹操顺利的夺占了荆州,迫降了刘琮。可是,谁能知道,在不久几年之后,荀彧竟然和曹操反目成仇,魂归地下呢?

  这一切的起因发生在建安十七年。当时的司空军祭酒董昭想劝进曹操为国公,加九锡。他认为,按照个人的威望,应该首先要获得荀彧的支持。他认为,荀彧是曹操手下的老臣,又是儿女亲家,这个工作并不难做。

  于是董昭偷偷给荀彧写信,向他征求意见。在信中,董昭先是宣扬了曹操的一系列功勋。他拿这些功勋和周公、吕望这些人的功勋相比,认为曹操的功勋还要超越他们。他认为,象曹操这样有如此功勋的人,怎么能和一般的将领功臣一样,仅仅受封一个县。这岂不是让天下人失望?所以只有让曹操受封国公,才能与曹操的功勋名副其实。

  可是,令董昭和背后指使他的曹操出乎意外的是,荀彧直截了当的就反对了董昭的意见。荀彧说曹操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汉室,使天下安定,应当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至于董昭你,应懂得君子爱人以德的道理,不宜如此行事。

  就这样,在曹操是否进国公加九锡的问题上,荀彧和曹操产生了矛盾。史书上说曹操得知荀彧的反对态度时,“心不能平”。从此,荀彧不再是曹操心中的张良,而成为了曹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终于,在曹操讨伐孙权的时候,曹操在途中上表天子,让荀彧到谯县劳军。可是,当荀彧赶到谯县犒军完毕后,曹操却再也不放荀彧回去了。曹操把他留在军中,命他以侍中、光禄大夫身份持节,参丞相军事。

  荀彧最后是被曹操剥夺了一切权力,软禁在军中而死的。这是因为曹操害怕他留在许都,会对自己不利。荀彧也看破了这一点,他赶到军中,想要和曹操最后再谈一次。但是,曹操知道他想说什么,当场拒绝了他。

  荀彧知道一切都无可挽回,只有忧愤而死。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在荀彧病中,曹操让人送来了吃的,可荀彧打开食盒一看,发现是空盒。不知荀彧是怎么理解的,但以他的睿智,认定是曹操已经容不了他,由是饮下了毒药。不管怎么说,荀彧是死在了曹操的手中,死时才五十岁。

  三、宁死也要做汉室忠臣的荀彧。

  仅仅因为晋封国公,加九锡的分歧,就让曹操和荀彧反目成仇。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这是荀彧的理想与曹操的野心之间的碰撞,也代表着荀彧对自己操守的坚持。

  如果仅仅是为了名利,晋封为国公,加九锡也没有什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晋封国公和加九锡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名利的范畴。这是因为,这件事在西汉末年就曾经发生过一次。那是王莽代汉时搞的闹剧。王莽在接受汉帝的禅让前,就进行了晋封国公,加九锡的仪式。现今董昭提出依葫芦画瓢,仿照王莽的旧规行事。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曹魏代汉做准备。以荀彧的政治头脑,一眼就看穿了这后面的含义。

  从荀彧的内心来说,他是以汉室的臣子自居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匡扶汉室。如果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必要去为曹操效力,去走那么艰难的道路。

  在袁绍的手下,以荀彧的能力,岂能出不了头。但是,荀彧选择了离开。他离开的最根本原因,是袁绍的不臣之心。袁绍在羽翼还不算丰满的时候,就已经有代汉的野心。在迎接汉献帝一事上,他的意见是不愿意受汉献帝的约束。在刚刚有了一点成就,他就赶快让手下去鼓吹自己应该代汉。袁绍的行事是连一点点掩饰都没有。荀彧看在眼里,当然要离开他了。

  荀彧来到曹操的手下,是因为当时的曹操还是以匡扶汉室为号召的。在曹操后来的自述中,也提到了自己本来理想恢复汉室江山。在这个时候,双方志同道合,配合得如鱼得水。也正是因为这样,荀彧才为了曹操殚精竭虑,立下了不世奇功。

  但是,荀彧为曹操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了匡扶汉室的前提下做的。他在劝曹操奉迎汉献帝的时候的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与那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在与袁绍交战的时候,荀彧又对曹操说,“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因此,荀彧在任何时候都是以汉室为中心的。他的理想,就是削平各方割据,恢复汉室江山。可是,他虽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曹操却变心了。

  曹操后来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叙述了他的改变。从刚开始的一名普通官员,随着时势变迁,一步步成长为手握重权的大臣。这一切虽然有着曹操的努力,但是也有他身不由己的苦衷。走到最后这个地步时,曹操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和那些过去的权臣不同,曹操的权势是依靠武力得来的,如果失去了军权,他也就失去了一切,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因此,没有其他选择的曹操只有在权势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当曹操流露出代汉的意图时,荀彧和曹操的缘分也就尽了。荀彧不愿意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放弃自己的理想。虽然他无力回天,但是,在有生之年,他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理想。最终,荀彧死去了,他是作为汉朝的忠臣而死,也是死得其所。

  四、结语。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主,为了曹操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荀彧作为一名杰出的人才,看破了无数的阴谋诡计,却没有看破人心,更没有看破曹操那颗改变的心。

  其实,在那个时代,荀彧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是找不到出路的。他因为袁绍的不臣之心,就抛弃袁绍的官位去投奔曹操。可是,曹操说的第一句话,就预示了荀彧的未来。

  曹操说荀彧是自己的子房,也就是张良。荀彧是张良,那么曹操是何许人?汉高祖刘邦?当年汉高祖刘邦功业成就后,也没有去把楚怀王的后代找来当皇帝,曹操就更不可能了。荀彧被曹操夸为张良,可他远远没有张良的睿智。

  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放弃一切名利,去云游天下,明哲保身。而荀彧有着张良的名,却做不到张良的实。他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去超脱世外。最终,与强权抗争的结果,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

  荀彧虽然死了,但是他是作为汉臣而死的,死得其所。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想。虽然曹操对他十分不满,但也敬佩他的精神。在荀彧活着的时候,曹操始终没有为自己晋封国公加九锡。这一切,都是荀彧精神的体现。荀彧虽死,但是他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永留史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