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狂飙,内娱热梗频出,今天的话题终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国文化的入侵。无数次的熟悉而陌生的表情包,今年万圣节却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这个传统西方节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将各类网络热词和内娱元素融入其间,创造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碰撞。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力量究竟有多重要?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时刻,我们带着新鲜的感受迎接这个与以往不同的万圣节。
#记录我的2023#一觉醒来,Sir差点要笑拥过去。
世界,要不要看看你在干什么:
安陵容街头出游。
后面的,猜是宝鹃?
“那英”和“王菲”在3202年,一起《相约九八》。
还有亲民版“向太”,主打一个有问必答:
“请问你对郭碧婷的评价是什么?”
“挺好操控的。”
哈哈哈哈哈是谁给了你们发疯的勇气?
答:
万圣节。
今年万圣节的上海街头,个个都是人才。
漫展?不需要的,只要心够大,整个世界都是你的cosplay舞台。
Sir在网上围观了一圈。
总结了一下今年上海这场街头party大概分为这么几个分会场。
首先,《甄嬛传》专场。
不愧是十年来重播最多的国产剧,年轻人反复背诵的经典教材,光是这部剧的元素就能够自己凑一个舞台。
最出圈的安陵容不用说了。
正主都下场点了赞。
从骑车的甄嬛,到给四大爷跳惊魂舞的甄嬛。
从狂奔的安陵容,到安排她与甄嬛的史诗碰面。
甚至还有神仿妆。
模样像到怀疑是AI技术的野生四大爷coser。
网友的评论说得好:
下一个专场,Sir愿称之为律师函警告场。
就差直接报身份证号码了,有几位是扫脸支付说不定都能通过的那种。
这位神形兼备的“向太”。
浮夸皮草,眯眼笑,富态脸,还有直播间口头禅“18.8上连接”。
好家伙,你这是要逼向太出手啊。
如果前天晚上走在上海街头,估计你能把明星合影都收集一遍。
打这边刚来了个向太。
打那边一眼又看见了个“吴京”。
标志性迷彩装,这战狼造型,这阳刚之气,万圣节祛邪辟恶居家常备首选。
哪壶不开提哪壶。
紧跟时事,有人cos“哪李贵了”。
明星社死名场面?
那必须也要有,比如关晓彤的《你叉叉》。
有的排练了夫妻俩出行场面。
甚至还给当事人贴心地画了一个“家暴妆”。
掌握流量密码,冲上热搜第一。
还能声画一体,兼任声优。
“这英”以极具辨识度的语气和声线,说出网络经典名言警句“made,最烦装×的人”“放tm的屁,这简直是危言耸听”“这很难评,我祝她成功吧”时。
真正让你领会到什么叫做一山更比一山高,这英更比那英强。
哪还需要花钱买票。
上海年轻人免费让你感受什么叫做街头的活体杜莎夫人蜡像馆。
还有的,无法归类。
让他们共同组成一场“行走的表情包,是梗你就来”。
有金拱门。
有路障。
有老干妈。
还有的,不可描述……
这一届万圣节变装的内卷。
你能看到中东土豪与中国财神同台竞技。
你能看到拿着葫芦的银角大王,面具精致的黄牙老象,骑着共享单车的如来佛祖相聚甚欢。
还有穿着龙袍的皇帝,带着旗头的格格,和西游四人组,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
相比之下,传统的那些巫师、僵尸、吸血鬼,一下子全都被衬托成了老。实。人。
当然,只要火了,就不可能没有争议。
况且是万圣节和恶搞文化这样的敏感点密集区,毫不意外收获了这样的反响:
“妖魔鬼怪”“洋节入侵”。
老实讲。
万圣节算洋节,但这些年轻人过的真的算“万圣节”吗?
在Sir对万圣节不多的认知中,这个节日最突出的元素有两个。
第一个,经典的南瓜灯。
这个形象一出现,几乎就等于万圣节本身。
另一个,是“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
孩子们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索要糖果。
但这两个最经典的元素 ,上海的年轻人都没有照搬过来。
说白了,这是一个在万圣节临近的日子里,年轻人以此为契机,创造的一个属于自己的新节日。
之前有个话题,说“年轻人为什么不爱过传统节日了”。
反而流行圣诞节、情人节,到现在的万圣节。
在Sir看来,这其实和“崇洋媚外”没什么关系,根本的问题是话语权。
传统节日如春节,是以长辈为核心的,年轻人被动配合他们询问工作、结婚、生小孩。
而“洋节”,因为长辈们不过,也就变成了年轻人的主场。
这时候他们就可以随意改造,随意发挥,和真正有共同话题的同龄人一起狂欢。
这就好像微信出现后,好像取代了QQ。
但00后反而又更喜欢用回QQ,觉得微信不自在。
其实不是微信不好,是因为太主流了,挤满了长辈大人,到处都是凝视。
所以年轻人抱团的方向无非一个:“远离老油条,自己单开一桌。
在这个名义上叫做“万圣节”但又不是万圣节的日子里。
主题根本不是关于鬼。
而是关于主流社会下被压抑和扭曲的自我。
街头除了欢乐的场面。
还有哭笑不得。
有人cos乙方。
有人直接点出了学建筑的土木老哥的惨状。
还有人讲了个真正的鬼故事。
虚假的恐怖:鬼魂。
真实的恐惧:
还有,股市走势图,旁边人拿着绿油油的韭菜。
有人会问。
cos这些有意思吗。
但如果这里没有,哪里又有呢?
就在2022年的脱口秀大会上,有人在段子里讲了自己买股票的经历,无意中提到了一个股票代码。
结果因为段子火了,很多人去买,导致那支股票上涨,引发市场舆情。
股票涨了,算是好事吧?
可就连这样,演员还是诚惶诚恐地声明了:段子纯属虚构,切勿自行代入。
再后来的笑果,也不多说了。
就在过去,还有《吐槽大会》,还有《脱口秀大会》这样的节目,说说不痛不痒的段子,给年轻人一点共鸣,给社畜们做做精神马杀鸡。
现在呢?
股票也不能吐槽了。
篮球足球也不能吐槽了。
那么年轻人还剩下什么?
只有扮起来,自己动。
这是他们自己的吐槽大会,是他们话语权的主场:虽然不多,虽然是短暂的、临时的。
从前的万圣节已经死了,臣妾现在是万梗节。
这种梗不被官方与主流承认,如同鬼魅一样被驱逐出阳光之外,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晚上出没。
这些梗看似恶搞、荒诞,却由透射着年轻人被忽视的精神需求。
像这样的万圣节装扮。
Sir倒是想起一个另类的万圣节短片。
主人公是一个万圣节的狂热拥趸。
每年的万圣节前夜,他都会细心地准备好糖果。
等孩子们上门讨要的时候,分发给他们。
孩子们都很开心,还称赞他的妆容很酷。
一到了万圣节。
就到了他最喜欢的流程:
逛街,购物,品尝美食。
去游乐园享受“表演者”的免费游玩券。
和女孩约会,跳舞。
在这个夜晚,尽享人间的快乐。
等夜深了,他会回到家。
念念不舍地脱下衣服。
然后再等上整整一年,等到下一个万圣节。
为什么?
因为这部短片的名字叫做《烧伤患者的万圣节》。
万圣节,是这个烧伤患者一年之中,能够不带面具自如出行的唯一的一天。
在那一天,大家都会扮丑,扮鬼,搞怪。
也唯独在这一天,不会再有孩子害怕他,也不会再有成人可怜他。
甚至他可怕的疤痕,还会被当做作品被盛赞。
他喜欢万圣节。
是因为在这一天,他终于可以做回正常的自己。
你说上海街头的那是谁?
那不是什么外来文化,也不是什么百鬼夜行。
那是人们借着“鬼”的躯体。
还了自己的“魂”。
只有这晚上,只有这的街头。
第二天,太阳升起,阳光照遍,出窍的灵魂统统被驱散。
于是继续,做着正常世界里的行尸走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以上就是狂上热搜300次,全是内娱热梗!万圣节终于被中国文化入侵了!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狂上热搜300次,全是内娱热梗!万圣节终于被中国文化入侵了!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