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参与科举考试考试的考生中,为什么会时兴“行卷”风?

文化 2023-04-20 16:07:39 知道百科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但是的监管其实并不是很严格,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中流行着一种“行卷”风,其中诗人朱庆馀写的一首最为新奇有趣。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当时考生写在试卷上姓名并不密封,谁都可以知道哪一份试卷是谁的。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名次时,不仅要评阅考生答题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还要参考平日所作诗文及其声望,以及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等等。由于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为了增加考中的可能性并争取一个好的名次,大多会把自己平日写得好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当时的一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官员推荐自己。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

  这不是一种好的社会风气,但为了功名富贵,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许多大诗人也未能免俗,留下了许多“行卷”的故事。白居易十六岁时来长安拜谒名士顾况投献诗文,顾况看着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就拿他的的名字开起了玩笑:“长安米贵,想白住可不容易啊!”但他看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诗时,不禁大为赞赏,说道:“有这样的诗才,就是走遍天下也容易啊!”得到顾况的赞赏,白居易一下就名声大振,这无疑对他后来考中进士起了很着重要的作用。

  在诸多的“行卷”诗中,最为新奇有趣的要说诗人朱庆余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那一首了。

  在京城赶考的朱庆余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时任水部郎中的著名诗人张籍。张籍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又以乐于奖掖后学而闻名。交谈之中,张籍非常欣赏朱庆余的才学,就让他把新旧作品一起拿来给自己。朱庆余从书箱里找出了二十多篇诗文呈给张籍。后来,张籍在自己的同僚面前极力赞扬朱庆余,因此,朱庆余的名声短时间就传遍了京城。

  朱庆余心里还是没底儿,在考试结束后等候揭榜的日子里,依旧忐忑不安。于是,他就写了一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想试探一下考试的结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诗里他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诗歌的表面意思是说:新婚之夜,新娘子心情激动,一晚上也睡不着。第二天不到天亮就起了床,在烛光下梳妆打扮,天亮后好去堂前拜见公婆。这时她心里在想,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她没有把握,只好羞涩地问一问身边的丈夫。实际用意却是,我虽然饱读诗书,精心作答,但我的诗文才华能不能博得主考官的欢心赏识呢?我心中没底,只好问问您的意见。

  全诗用闺房的情趣话来表达应试求仕的问题,新颖别致,妙趣横生。

  张籍读了这首诗,会心一笑,他更加欣赏朱庆余的才华了。随后也同样用比拟双关的形式写了一首诗《酬朱庆余》,委婉地回答了朱庆余的问题: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把朱庆余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本已知道自己长的美艳,但因为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就又沉思起来:自己是否真的美丽?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你有绝妙当世的歌喉,一曲采菱歌,比什么都值钱啊。

  意思是说朱庆馀的诗文写得好,很有价值,榜上有名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

  二人一问一答,有趣巧妙,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