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不仅印证了马伯庸老师的“鬼才”天赋,更引起许多读者和观众对唐朝的各种文化制度的思考。其中,最让人感到深不可测的便是虚构的“大案牍术”。在《长安十二时辰》原著第二章《午初》中有这样一段话:
张小敬放下名单,由衷地感叹了一句。他做不良帅那么多年,破案无数,深知很多事情的真相就藏在人人可见的文卷之中,就看你能不能找出来——此所谓“大案牍”之术。
这里提到的“大案牍术”实际上是通过科学的档案管理知识,来快速的获取某一个维度的信息,通过分析,来得出最终的结果。放在现在,是一种“大数据”的思想。实际上,唐朝并没有所谓的“大案牍术”,但唐朝已经具备非常成熟的档案管理制度,马伯庸老师还将靖安司虚构为存放档案卷宗的地方,以方便随时调阅分析。本文从《长安十二时辰》的大案牍术,来浅谈唐朝成熟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档案管理的沿革和其价值
档案学,是一门重要而古老的学问,也是很多高校设置的一门学科专业,其二级专业还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等。档案管理工作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管理不断发展,影响深远。
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照发文和收文精心分类管理,一些地主庄园也会将设置自己的档案馆,将日常档案和图书、教会资料等进行综合管理。有按照日期、按照地区、按照事由和保密性等多种分类方式。
在中国,商朝时期已经开始用穿扎成册的甲骨文来管理档案。到了周朝,为了便于使用,周天子还规定了建立档案“副本”的制度,通常将档案存放在宗庙之中,比较贵重的档案还要“藏之以金匮”。两汉时期,著名的兰台、东观等地都是存放各类古籍和档案的场所。《史记》记载:
诸将皆争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 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可见汉初丞相萧何当时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隋唐以来,我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唐朝,不但形成了档案管理的机构和制度,而且,从法律的角度,直接约束了这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有甲历档案、户籍档案、舆图档案、刑律档案等等。据《唐会要》记载,唐朝的档案种类共分18种。
为何要建立档案制度?几千年来,之所以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做档案的管理,是因为它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第一,沿袭和发展社会制度,历史档案的保存,对社会制度的沿袭和发展,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第二,维护封建统治,王朝的更迭,对政治军事,乃至户籍、地图等影响极大。在这方面建立相应数据,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第三,专业分类为各领域助力,朝廷档案的分类繁杂,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刑律档案,对于刑侦破案,减少犯罪等有很大帮助。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档案管理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
当然,档案管理还有安全保密、文化研究等各方面的意义,随着历史的沿革,每个时代有略微变化。
二、唐朝档案管理的成熟性
隋唐时期,档案管理日渐科学,下面从多个类别来说明唐朝档案管理的成熟性。
1.唐朝政务档案管理
政务公文作为封建社会发布政令的凭证。唐朝时期,对文书的记载较为完善,对写作的格式(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于不同政务档案的保留和归档也非常谨慎。并且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颁发全国。若在政务档案上出错,等同于行政能力上出错,所以唐朝官员对朝廷行文的管理,十分重视。和前朝相比,唐朝从制度和法律方面,趋于成熟。
2.帝王日常行为档案管理。
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专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有专门的人负责撰写,对后期编著“实录”有很大帮助。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起居注非常重视,不仅将史馆搬到了宫中,同时还让中书省监管起居注的编纂。换句话说,就是宰相要对帝王日常行为的档案管理负责,可见重视程度之高。所以说,从唐朝开始,史料的丰富程度远比之前。
3.唐朝户籍档案管理
夏商时期,已经对人口信息进行过统计,甚至形成简要的档案。到了唐朝,户籍人口不仅有详细的登记,而且还进行多维度的分类。例如,按照士农工商划分。不仅如此,唐朝最超前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于:将全国人口按照年龄来划分,对于25岁以下,25岁到55岁,55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都有具体的数据统计。这样的数据,可以直接得出全国百姓承担的赋税和兵役比例,非常先进。而且,每三年重新统计造册,朝廷和地方各有一份档案,户籍的档案管理出现精细化。
4.交通、舆图的档案管理
唐朝为了方便管理,针对主要的城市房屋、沟渠、交通道路等进行全面的绘图、标记和存档。特别对于长安、洛阳两座城市的主要区域,甚至还设置沙盘。这些档案资料最初是考虑战争所用,所以存放于兵部和工部。后来逐渐推广,在全国的主要城镇,以及西域等边疆地区,也都有交通舆图的制作和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唐朝,交通舆图属于朝廷机密,不得轻易借阅。
5.唐朝人事档案的管理
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唐朝时期,日渐成熟。唐朝在这一期间已经建立了人事档案——甲历档案。最初是把每一年科举官员做出登记。后来扩大到全国各衙门的所有官吏,都要建立“人才档案”。对于科举或者门阀士族出身的官员,档案需要更加详细。包括出身、名籍、内外族人的婚姻,样貌、年龄和奖惩记录等,存档于吏部。唐朝这种成熟的人事档案,可以说是现代人事档案的基本雏形。
6.唐朝的刑狱档案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刑狱档案的迅速调阅,让人眼前一亮。实际上,唐朝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刑狱档案体系,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都有各自的刑狱档案,如果需要调阅,需要出示调阅公文,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对于全国各地的犯罪记录,都有详细的记载,每一年更新一次。
除了上述所说的6类档案管理外,还有其他多种档案的管理,例如,唐朝在太史局管理天文档案,唐朝在太医局设立医药和太医出诊的详细档案等,都是十分成熟的档案管理制度。
三、唐朝档案管理的先进性
1.朝廷促进建档
唐朝建立后,从武德四年开始,当时身为秦王兼尚书令的李世民就意识到了各类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李世民下令,让书记房玄龄专门负责收集隋朝的各类图籍,同时,下令督促全国官员建立各类档案。李世民登基之后,制定了《诸司应送史官事例》,从法律的角度来约束各地官员建立和呈报档案,对推动唐朝的各类档案建立,有深远的影响。
2.管理制度的探索
在档案制度形成之后,对这些档案进行运用和管理,唐朝也在不断探索。例如,在甲历档案建立后,规定必须采取统一的格式,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对比和汇总难度。在档案使用的过程中,有破损、或丢失的情况,有专门的责罚体系,并且责令重新补全。
另外,对于档案管理的场所,也有严厉的风险管理。例如《唐律疏议》记载:
“诸库及库内皆不得燃火, 违者徒一年。
可见,在档案室防火方面,已经有法律依据了。在唐《贼盗律》中,明确增加了对于偷盗档案的法律惩罚:
盗制书者罚徙二年,对于盗宫文书这,杖一百。
这个惩罚力度,远远高于普通的盗窃罪,可见对档案安全性的重视。
3.准除制度
档案在长期的收集过程中,会存在大量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档案要一直保留,有些档案则要进行销毁。而销毁的时间在唐朝则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唐朝对档案有“长留”和“短留”制度,所谓的“短留”,是在三年内,新的档案更新后,就可以将旧档销毁。
综上所述,唐朝在各类档案的建立、应用、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制度。
四、唐朝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意义
《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虚构了一个强大的“大案牍术”,实际上,这种“大数据”的支撑是它背后成熟和复杂的档案管理和分析思维。唐朝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在历朝历代的基础上日渐发展和探索的结果,但在当时,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唐朝乃至后世,影响深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唐朝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的逐渐形成,对于唐朝的政治影响极大。用档案“大数据”的方式,加以法律的辅佐,避免了封建政务的拖沓,确保了行政的效率。同时,建立政务、人事档案,对于政务研究、人才管理、人口赋税等方也有深远意义。
第二,唐朝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推动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唐朝的国史编纂、文化研究、天文学、医药学等发展,都离不开一系列档案的参考。
第三,唐朝对档案管理制度的成熟应用,对唐朝的刑侦和军事帮助极大。唐朝建立的刑狱档案,对全国罪犯和相关法律专门建档,成为分析案情的一种高效工具。唐朝的地图和舆图档案,对唐朝军事也有很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