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赵长平之战
秦胜赵败,而且赵军是惨败,赵卒被白起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成就白起杀神之名,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秦搬开了统一天下的最后一块石头,赵国从此失去了与秦抗衡的实力,从这一年起,奠定了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为最后秦国战胜六国铺实了基础,秦国统一的趋势开始明显,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2. 秦楚巨鹿之战
秦末大起义,项羽率领数万楚军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与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大战。
猛攻秦军,全歼王离20万军,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宣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覆灭。
项羽称霸后,恢复了分封制。
3. 楚汉还秦之战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
为困锁刘邦,防止刘邦争雄天下,将巴、蜀、汉中封于刘邦,使刘邦离开关中。
并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以三王控制关中,防止刘邦出汉中东进。
后刘邦、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袭占关中大部地区,还定三秦之地归汉。
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奠定东出的格局,终于在垓下之战后彻底消灭项羽。秦始皇之后,刘邦再次走上统一之路。
4. 汉匈漠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
此次远征,一共斩获胡虏7万余人,至此,匈奴左、右贤王被打残,只剩下匈奴单于悬孤漠北。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后而还。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达到巅峰.。
5. 昆阳之战
公元23年,王莽军以42万人的兵力攻昆阳,而起义军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2万人。
刘秀说服守军坚守城内,同时刘秀在城外调动一万人,并传言说宛城已被绿林军攻破,十万绿林军将要来昆阳,顿时昆阳守军士气大振。
恰巧此时天降陨石落入新军阵营当中,新军士气低落,此时,昆阳军内外夹击,取得胜利。
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朝牧守,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之后刘秀暗中积蓄力量,为日后缔造东汉王朝开辟道路,终重续汉室200年。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自此始矣。
6. 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后曹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后方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崛起,袁绍衰落,此战之后,北方无人能和曹操抗衡,曹操开启王霸局面,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
7.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开始谋求渡江南下,北方士兵由于不习惯坐船,于是将曹操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后黄盖用诈降计,以火攻大破曹军,曹军战船全部烧光,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匆忙北回。
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鼎立格局的端倪已经出现。
8. 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发兵80万南下攻东晋。
后对峙在淝水,前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前秦崩塌,南北对峙局面形成,汉人政权避免彻底被北方少数民族征服的局面。
9. 虎牢之战
唐朝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围困王世充军,兵分多路,占领洛阳城的外围关口。
唐军的封锁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唐军成功截断洛阳周边的交通要道。
最后,粮食无法到达洛阳,外围各地官吏也纷纷投降唐军。
王世充的局面日益恶化,基本上成为了困守洛阳一城的孤家寡人。
窦建德率十万大军,驰援王世充,李世民率3500精锐部队,赶往洛阳东边的虎牢关驻守。窦建德凭借10万军队,强攻虎牢关,被击溃。
大唐雄起结局已定,李世民的功高也因此更盛,因此埋下玄武门之变祸根。
10. 睢阳之战
安史之乱的后期,叛军大将尹子奇领兵十三万,来攻睢阳,睢阳守军只有6000,双方兵力悬殊,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抵抗了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杀死两万多人,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又带了增兵,又把睢阳团团围住,睢阳乃江淮屏障,为阻止叛军南下,惟有死守睢阳。
城里粮食没了,就吃树皮,吃战马,连麻雀老鼠也吃完了。
城里所有的将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无希望,也没有一个人叛逃。
最终,全城只剩下四百余人,睢阳城终于被击败了守将等三十六将都被俘,不降,全部被杀。
睢阳陷落的第三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带兵赶到,打退了叛军。
再七天后,郭子仪收复洛阳。
也正是由于睢阳的死守,整个江淮以南地区安然无恙,后方有了充足的保障。
最终为收复长安赢得时间,对平定安史之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 宋辽澶渊之战
辽统和二十二年九月(1004 年),辽圣宗、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攻取数座城池,兵临澶州城下,宋廷震动。
宰相寇准的主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阵。
辽主将萧挞凛中宋军飞弩,重伤而死,辽军士气受挫。
王继忠乘机中间调停,主南北议和,他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有息民止戈之意。
宋真宗也复书愿息战以安民,于是议和。
辽要求收回后晋所割关南之地,宋则取寸土不让而不惜金帛的方针,澶渊之战落下帷幕。
宋辽结檀渊之盟,以和为终,宋辽共存开启了百年共存之路。
12. 襄阳之战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阳,襄阳保卫战打响了。
此战是元灭南宋的关键一战,襄阳、樊城一失守,江汉平原门户洞开,必然不保。长江下游便危如累卵,首都临安也必然不保。
南宋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阳,襄阳知府吕文焕,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军援救襄阳,与蒙古水军在襄阳东南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张世杰不敌投降蒙军,被迫退回。
随后赶到的四川援军,则利用春季汉水暴涨,以战船将粮衣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同年6月,荆鄂都统唐永坚,自襄阳城杀出,结果兵败被俘投降。
同年7月,夏贵率5万援军、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却遭沿江堡垒的蒙军猛烈阻击而增援未果。
1269年12月,元军乘机攻陷樊城,失去掎角之势的襄阳再无所恃,最终守将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1273年的2月投降,襄阳战役以失陷而告终。
此战打灭南宋最后的荣光,崖山之败成为必然。
13. 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底开始,10月初结束,经历了一个多月。
陈友谅60万对阵朱元璋20万。
陈友谅各种重型战舰多达上千艘,其余小船更是不计其数;
朱元璋却几乎没有什么重型战舰,以轻快小船为主。
于是朱元璋采用火攻,利用己方船小而快的优势,趁黄昏是东北风的时候顺风放火。
赤壁一战经典剧目重现,一时间烈焰升腾、湖水尽赤。
陈军死伤大半,朱元璋趁势发起猛攻,陈军败守,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间,双方对峙。
但陈军被四面围困,粮草用尽,不得不突围,朱元璋军队的伏击,陈友谅中箭身亡。
此战拉下帷幕,陈友谅覆灭,其余已不在话下,谁也不能阻碍大明的崛起。
14. 山海关之战
崇祯自缢,大明灭亡后,李自成派降将唐通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经本决意归顺,并同意立即入京朝见闯王。
但后来得知其父吴襄在京遭大顺军拘执拷问,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掠走,又断然拒降李自成,反击大顺军唐通部,返回山海关。
李自成听闻后亲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
吴三桂无力阻挡,改旗易帜,向清军乞师求救,清军入关,内外夹击之下,大顺军终于支撑不住,全军溃败。
清军乘胜追杀40里,大顺军伤亡惨重。
从此,大顺军由鼎盛转向衰败,而清王朝则因此战获胜,而得以长驱入关,问鼎中原,并最终夺取全中国的统治权。
15. 虎门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1月7日,大英帝国14艘战舰446门大炮以及舰载的2000多名英军朝珠江入海口进逼,试图溯河西上威胁广州城。
虎门要塞首当其冲,驻守此地的水师提督关天培,连同8000多名清朝士兵和近500多门大炮。
结果关天培战死,清军折损数千,而英军方面除少数人受伤外无一人阵亡,虎门之战以失败告终,整个鸦片战争的失败,直接奠定了中国100年近代的屈辱历史格局。
以上就是揭秘中国历史上奠定历史发展方向的15场战争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揭秘中国历史上奠定历史发展方向的15场战争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