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第一太子朱标在年仅37岁便英年早逝,令人不胜痛惜。多年来,关于他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因为朱标长期从事军事活动,身心疲惫,导致了他的早逝;还有人相信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本就不好,遗传因素使得他的健康状况不堪重负。无论是哪种观点,第一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无疑给大明朝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得到解答的谜团。
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根正苗红的大明朝第二任皇帝继承人。朱标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是明朝名正言顺的第二位皇帝。有他在,任何皇子都不敢、也不会生出觊觎之心,老四朱棣(明成祖)也断不会起不二之心。可惜的是,洪武25年初(1392年),朱标因染风寒而病逝,葬于孝陵东侧,史称明东陵。他的谥号叫“懿文太子”,建文帝登基后追尊为孝康皇帝,赐庙号兴宗。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恢复朱标“懿文太子”称号。明末崇祯17年,安宗朱由崧又恢复其孝康皇帝称号。《明史》中,也多以孝康皇帝称呼他。其实他没当过一天皇帝,却当了25年的太子。那么,朱标到底是怎么去世的?果真是病逝的吗?要知道在古代,太子可是个危险职业,皇帝也是个危险的职位。不过在明朝和清朝,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再加上社会安定,皇帝和太子地位稳定,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加以暗害,但皇家内部的争斗还是避免不了的。
对于朱标的去世,史书中只有一句话:遂病,来年四月丙子薨。对于大明帝国堂堂太子之死来说,这句话也太寒酸了。不过反过来想想,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后面的史书是明成祖朱棣所撰写,后面的14位帝王也都是他的遗脉,自然不会对朱标大书特书的。还有,朱棣的皇位来得不正,是抢了大哥朱标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宝座,他内心既惶恐不安,又怕在后世留下什么把柄,所以就尽力篡改有关大哥朱标的一切资料,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朱标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呢?民间对其解释是得了风寒,按说风寒不是大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夺人性命,再者说朱标是太子,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条件,断不会因小小的风寒而失去性命。当然,民间还有传说是被老二秦王朱樉给谋害了,理由是朱标去世的前一年奉朱元璋之命巡视陕西,而陕西正是朱樉的封地。朱樉在诸多藩王中实力最大,居藩王之首,兵多将广,土地肥沃,且他还是宗人令,专管宗室。朱标如果不在了,朱樉当上太子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说他有这个动机。朱标在巡视完陕西回到京城就病倒了,迁延了几个月后就病逝,这个节骨眼实在是太巧合了,也难怪后人有这种猜测。但是,朱标在巡视陕西时,朱樉正被朱元璋“拘押”在京城反省,他没有作案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手段,毕竟一个“戴罪之身”之人,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来暗害太子。
其实,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寿的不多,只有代王朱桂活到了73岁。朱标37岁病逝,也不算是太短寿。用现代的病理学分析,朱标实际上是心情郁闷,精神紧张,进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病情进展后从而一病不起,最终不治而逝,这个解释是合理的。
那么朱标身为太子,为何会心情郁结、精神高度紧张呢?这是因为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政见不合导致的。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狠角色,行事果断坚决,杀起人来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在洪武朝初期,朱元璋还能约束自己,对文武百官、尤其是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武将们比较友善,该封爵封爵,该赏赐赏赐,为了让功臣们吃个定心丸,还弄了个“免死铁券”,子孙世袭。唐太宗李世民搞了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朱元璋也弄了个“大明功臣榜”。不得不说,在笼络人心这方面,朱元璋还是有一套的,尽管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多少文化,大老粗一个,但能在元末的乱世中一枝独秀般地崛起,不能说朱元璋没本事。那张士诚的实力也不差呀,陈友谅的势力也不俗啊,最终为何都败给了朱元璋呢?这就是明证。
但是,在洪武中后期,尤其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是大开杀戒,毫无顾忌,而且,朱元璋杀的都是文武百官,不管你有多高的爵位,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也不管你有多大的权利,老朱是手起刀落,干净利索。他通过“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等,掀起杀大臣武将的热潮,前后受到株连的大小官员十万人之多,全国的官员几乎被换了个遍。在老朱手下当差,个个都心惊胆战的,官员们上朝,都提前写好遗书或交待好家人,生怕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朱元璋还首开先河,搞了个特务组织——锦衣卫!明察暗访朝廷官员、地方官员及封疆大吏,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举起屠刀。当时,官员们晚上吃的什么饭,睡哪个小妾的房间,跟什么人说过什么话,朱元璋都一清二楚。校书翰林钱宰年龄大了,每日早起上朝很是辛苦,晚上在家自言自语了一首诗:四更鼓鼓起作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谁知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就当众背出了这首诗,吓得钱宰赶紧跪下磕头求罪。朱元璋说:“朕没嫌你迟到啊,我作为皇帝每日也要早起理朝议事,晚上还要批阅奏章到深夜。你作为臣子难道厌烦了吗?我看还是把‘嫌’字改成‘忧’字比较合适,你看如何?”钱宰吓得只顾磕头领罪,哪敢有半句回话呢!朱元璋后将其放归田园,让其终老一生。钱宰也是洪武朝难得善终的官员之一。丞相李善长都73岁高龄了,还被朱元璋满门抄斩,一家103口尽被斩首。要知道,没有李善长,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他可是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高居文武百官之首。他在明朝建立前所提出的9字方针,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哪9个字?是:高筑墙、广存粮、缓称王!朱元璋正是得了李善长,采纳了他的建议,才打败了张士诚,灭了陈友谅,赶跑了元统治者,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
不过有一点,朱元璋从不杀老百姓,他杀的都是官员,虽然其中不乏被冤枉的。从这点看,朱元璋也算是一个好君王。这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知道农民的辛苦不易,他屡屡告诫官员们,要体贴农民,爱护农桑,珍惜粮食,不要与民争利。朱元璋甚至规定,老百姓发现官员有贪污受贿嫌疑,可以直接将其扭送至上级。举报信、擂鼓或亲自上京告状钧可。
洪武朝有两大特点,一是贪官多,二是朱元璋的刑罚重!这不是互相矛盾了吗?实际上也是!但朱元璋不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朱元璋以为下重手惩贪,就能遏制住官员的贪腐,但他给予官员们的俸禄又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按照各级官员的薪水待遇,养活自己一家人都难,更别说还有随从、师爷、杂役等。千里当官,为了吃穿,当官不为财,喊谁也不来。朱元璋如此吝啬,官员难以养家糊口,自然是要想办法增加收入的。所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贪官层出不穷,朱元璋越杀越多。
而太子朱标不同,他自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讲究仁慈孝道,他没父亲那么多的经历,也不懂朱元璋,看到朱元璋杀人,朱标就反对,父子俩经常发生矛盾,当众争吵也成为常态。朱元璋甚至在大殿上持剑追砍朱标,被众人苦苦劝下。马皇后在世时,还能从中调和,马皇后去世后,再也没人能劝说朱元璋了,他狠起来连自己的亲外甥、女婿都不放过。更可怕的是,为了惩治贪官,朱元璋恢复了中断了上千年的不人道的酷刑,如剥皮、抽肠、砍足、火烧等,刑罚名目繁多,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就是被痒死的!用蚂蚁在身上爬,蜜蜂在身上蛰等。看到这一切,朱标的内心是怎样的崩溃,不言而喻。
就这样,朱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而自己又没法改变这一切。朱元璋如此残酷,朱标担惊受怕,在长期的压抑之下,朱标的身心都受到了折磨和摧残,心情郁闷,精神压力太大,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是很正常的。久而久之,朱标就一病不起,这都是能讲得通的。关键是,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让其以太子身份监国,参与处理政务,所以父子俩才经常发生矛盾。
朱标不死,根本就没朱棣什么事了,大明朝后来能走到哪步,谁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崇祯的亡国之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究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真的不好评判,各自都有道理。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知道创业之艰辛,他晚年大开杀戒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也是为了朱家江山永固。而朱标要靠仁慈治国也没错。父子俩的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站的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矛产生盾是在所难免的。
以上就是为何大明朝第一太子朱标37岁便英年早逝?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何大明朝第一太子朱标37岁便英年早逝?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