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事件是什么原因?对燕国和秦国各自形成了什么危害?

文化 2023-05-01 10:25:44 知道百科

  乐毅伐齐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件事对燕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314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讨伐子之,燕国于是陷入内乱之中,而与此同时,齐宣王亦决定出兵助太子平夺回君位。

  然而齐国集“五都之兵,北地之众”浩浩荡荡进入燕国,名义上是帮助太子平即位,实则行灭燕之举。齐军入蓟,攻城略地,不久燕王哙、子之、太子平均死于齐军之手。

  就在齐军纵乱燕地之时,以秦、赵为首的五国诸侯联合向齐国施压,要求齐军退出燕国,最终齐国被迫撤军,与此同时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入燕即位为王,即燕昭王。

  齐国撤军后,燕昭王愤于齐军辱国之痛,立志灭齐以报仇,为此,他以高官厚禄广招天下名士入蓟以助他兴燕,乐毅即为此时入燕。之后燕昭王励精图治二十八年,终使燕国走向繁荣之顶峰。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将,联合秦、赵、韩、魏四国,以五国联军伐齐,最终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终报了当年齐国乱燕之仇。

  以上便是“乐毅伐齐”的故事。

  然而燕昭王虽然报了仇,但事实上,燕国报仇之举不仅没有给燕国带来更进一步的回报,还葬送了燕昭王二十八年励精图治所创造的成果,甚至对于燕国来说,此次报仇也让燕国走上万劫不复的道路,若以日后天下大势的走向来看,乐毅伐齐实让秦国坐收了渔翁之利,恐怕这个结果是当初燕昭王与乐毅怎么都预料不到的吧?

  那么,乐毅伐齐究竟为何葬送了燕国,又如何为秦国做了嫁衣呢?此问题,我们只需从“乐毅伐齐给燕、秦两国带的影响”两方面去展开探讨。

  “乐毅伐齐”前,燕国的形势及伐齐对燕国的影响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立国最久的一个,周初武王封召公于蓟,即燕国之由来。

  然而,燕国虽立国七百余年而不倒,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春秋时期便饱受北方胡人入侵之苦,如:

  公元前679年,山戎入侵,被迫迁都。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入侵,幸而齐桓公发兵来救。

  待进入战国时代后,北方胡人威胁虽暂得解除,但随着周礼制度的彻底崩溃,各诸侯国放弃了“仁义”和“尊王攘夷”的大旗,转而进入互相攻伐的混战阶段,曾经燕国的守护神晋、齐两国,一个已经分裂不复存在,另一个则成为燕国的新患。在齐国看来,曾经自己所保护的对象燕国如今已是随时可以吞并的待宰羔羊,所以,自战国时代起,齐国便时常出兵攻伐燕国,侵占燕国土地以壮大自己,如:

  公元前380年,齐国伐燕,夺燕之桑丘,燕国向三晋求援,齐军退。公元前378年,齐国伐燕,燕国再次向三晋求援,齐军退。公元前373年,齐燕交战于林营,齐军败。公元前355年,齐国入侵燕国,燕军败齐军,齐军退。公元前333年,齐国攻燕,夺燕国十城。由此来看,战国时代,齐、燕两国常年交战不止,而从齐、燕两国的数次交战中更不难看出,面对齐国的入侵,燕国几乎只有抵抗之能而无反击之力,甚至很多时候燕国还需要求助于三晋才能击退齐军,以此来保自身安宁。

  燕国之弱,齐国之强,这就是乐毅伐齐之前,齐燕两国的具体实情。

  甚至燕国在燕昭王二十八年的精心治理下,北击东胡,扩地千里,实力已经达到立国以来的顶峰时期,但依旧不是齐国的对手,所以有鉴于此,燕国才决定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伐齐。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于济水之西大败齐国,消灭了齐国主力,至此,齐国已经不再是燕国的威胁,而济西之战后,乐毅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这个决定看似让燕国独享灭齐之成果,但实际上却让燕国开始进入难以逆转的死局之中。

  济水之战后,乐毅见齐国主力覆灭,便决定独领燕军深入齐国腹地,行灭齐之实,为此他给予秦、韩两国以重金,让魏军攻占齐国吞并的原宋国大片土地,赵军占领河间,这样一来,四国都得到了实在的好处,便非常乐意地听从了乐毅的命令而停止用兵于齐。

  然而就在乐毅准备率领燕军长驱直入齐国腹地之时,燕国内部出现了一个反对的声音,这个声音在当时志得意满的燕昭王及乐毅看来,是误国的靡靡之音,君臣二人并不为所动,但历史却证明了,这个声音是多么的有预见性,而发出这个声音的人,名叫剧辛,他也是当年燕昭王下求贤令后来到燕国的贤士,亦是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的功臣之一,在当时,与乐毅、邹衍齐名,但与乐毅不同的是,剧辛为人谨慎小心,他不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所以当乐毅准备深入齐国腹地之时,剧辛便建议乐毅:

  “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收,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

  在剧辛看来,乐毅率领燕军主力独自灭齐,是不可取的,如果这么做,燕齐两国必将结下血海深仇。且齐国地大物博,想彻底灭齐难于登天,而且其余四国已经退兵,行灭齐之实的主要就是燕国,若日后齐国复苏,必将首先发兵于燕国以报灭国之仇,到那时,燕国又将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而真正的利燕之策应该是,乐毅率众只夺取齐国数座边城,而后循序渐进,逐次蚕食削弱齐国。

  但是,由于燕昭王和乐毅一心想要快速彻底地灭齐,所以剧辛的缓进伐齐之策没有得到燕昭王的采纳,之后乐毅率领燕军一路东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和即墨两城,灭齐便可成功。

  然而作为齐国五大都的莒和即墨,其城墙之牢固,所储备之粮草器械之丰富,足可封城自给数年。当燕军围攻莒和即墨多年而不下之时,齐国田单开始运用一系列的计谋复国,最终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燕军败退,田单仅以三个月的时间便收复齐国国土。

  虽然燕国的败退得益于田单谋略的出众,但也与燕国自身问题不无关系,关于这一点因不在本次探讨范围内,便不再赘述,但可以确定的是,燕国伐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毕竟燕国以举国之力,倾巢而出,长途跋涉奔袭齐国,不仅没有实现灭齐的战前目标,反而还让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可能唯一改变的就是让曾经强大的齐国从此一蹶不振了。

  但是,齐国的削弱对于燕国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又或者说,齐国的削弱于燕国有何利害关系?其实若以后来历史的发展走向来看,齐国的沉沦对于燕国来讲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公元前272年,燕国内乱。公元前265年,田单率领齐、赵联军伐燕,取中阳,燕国投入秦国怀抱。公元前251年,廉颇率领赵军包围燕国都城。公元前243年,赵国攻打燕国,剧辛战死。由此可见,乐毅伐齐后的燕国很快开始内乱,而且此后的燕国不仅继续遭受来自齐国的讨伐,还要承受来自赵国的攻伐,燕国不得已而投靠了秦国,乐毅伐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而这种负面影响却是秦国所最乐意见到的。

  剧辛当年的预言开始成真了,甚至伐齐给燕国所带来的灾难远比剧辛所想象的还要严重,因为秦国一直在窥视着中原各国包括燕国的一举一动。

  “乐毅伐齐”对秦国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述不难发现,在“乐毅伐齐”的整个过程中,秦国一直都是以一个“小弟”、“配角”的身份出现,乐毅说服秦国出兵,秦国便出兵了,乐毅令秦国退兵,秦国便退兵了,秦国如此反常的听从于弱燕,这很难让人相信是真的,但这恰恰就是真的。

  要知道,在乐毅伐齐之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已经跃居而上,成为当世强国,它先后多次伐韩、魏、楚三国,执楚王而攻郢都,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秦国以纵横捭阖之术,玩弄韩魏楚三国于股掌之间,其战略之高远,手段之高明确实令他国一时间无法睥睨。但即便如此,秦国依旧无法真正地执天下之牛耳,因为在当时,有两个国家,实为秦国的潜在对手,一个是正在进行胡服骑射的赵国,另一个就是占据东方渔盐富庶之利的齐国。

  对于该如何处理与这两国的关系,秦国是有一个明确决策的,即以连横之策,交好赵、齐,而后攻伐韩、魏、楚三国,待韩、魏、楚三国衰败之后,再集结重兵与赵国决战,至于齐国,则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为从长远计,便将其放在了最后,短时间内不会与其交恶,为此,秦昭襄王还与齐闵王于公元前288年并称东、西帝。

  可以说,不管有没有乐毅伐齐,秦国都会按照上面的这个战略部署去一步步完成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但是,如果没有乐毅伐齐,那么秦国一定会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代价,因为齐国自“马陵之战”后又接连击败楚和三晋,虽然独吞宋国此举招致了其余各国的不满,但齐国其实力也由此达到顶峰,所以秦国才愿意与齐国并称东、西帝,以此来交好齐国。

  可以想象到的是,若无后来的乐毅伐齐,那么以齐国之强,必然会成为阻碍秦国一统的另一大障碍,要知道,当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赵国尚且能在长平之战中予以秦国以重创,更不必说实力更加强劲的齐国了。

  所以,当乐毅提出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国是非常乐意加入的,而当乐毅提出让秦国退兵的时候,秦国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和反对,可能在乐毅看来,强大的秦国是经受不住赵国的诱惑才答应出兵的,殊不知,秦国却是在为日后灭齐提前做准备,赵国所允诺的重利于秦国而言也都只是一些蝇头小利,不值一提罢了。

  所以,总结来说,秦国如此爽快的答应赵国的请求而加入伐齐大军,即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当时秦国正用兵楚国,兵围楚国国都郢,为防止赵国偷袭,秦国本就想与赵国交好,已解除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渑池会盟,既然准备交好赵国,那么面对赵国相约伐齐的请求秦国自然不会予以拒绝,而是顺水推舟卖了赵国一个面子。2,齐国乃当时东方强国,秦国既然定下先伐韩魏,再伐楚国,之后伐赵,最后伐齐的对外扩张战略,那么在齐国有可能提前被削弱的情况下,秦国只需象征性的派出一支偏师,加入五国伐齐联盟,便可让三晋和燕国尽出主力与齐国决战,最终自己几乎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齐国这么一个未来强劲之敌的战略目的,如此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当三晋和燕国在济水之畔与齐国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秦国却已经为下一步的伐赵甚至是伐齐做准备了。

  田单复国后,中原各国再次陷入混战局面,秦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积极拉拢燕国,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庸,而后与其两面夹击赵国,至于魏韩则在秦国的进一步打击之下毫无复兴之希望,只能苟安一隅,而当秦赵对峙长平之时,由于赵国曾参与乐毅伐齐,以致于齐国怨恨于赵,不会再像桂陵之战那样帮助赵国,最终坐视赵国主力尽灭而不顾,而这也是秦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更是乐毅伐齐后留下的一大隐患。

  结语

  “乐毅伐齐”后,很多人将乐毅与管仲并称,因而有了“自比管乐”的成语,虽然乐毅文武兼备,其用兵之道远超一般军事家,但仅以当时剧辛的“缓进伐齐”之策与其“急进伐齐”之策相比较不难发现,乐毅的战略眼光并不长远,他虽然为燕国报了仇,但也为强秦除掉了一个劲敌,他没有意识到,在当时的天下大势面前,像燕国这样的弱国只能在两强或者数强的争斗中夹缝求生,而强强相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弱国的覆亡之日也就不远了,可惜乐毅就是凭一己之力打破了这一平衡,由此可见,乐毅与管仲相比,其去远矣。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