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丕和曹植是生死对手,为何曹丕继位后,没有杀死曹植报仇雪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起曹丕和曹植兄弟,大家就会记起那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据说这首诗是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所作,诗句中表达了曹植那种绝望的心情。曹丕对于曹植,确实有杀曹植的心理和动机,这是因为多年仇恨的积累造成的。那么,为何最后曹丕也没有杀掉曹植呢?
一、曹丕与曹植的恩怨。
曹丕和曹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按理说应该比其他的兄弟关系密切。可是他们两人的关系却势同水火,这完全是因为两人竞争魏王世子的原因。曹操的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战死后,年长的曹丕就成为了曹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可是让曹丕十分尴尬的是,他最强大的竞争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兄弟曹植。
曹植的才华十分出众,尤其是他的文学成就令众人瞩目。南朝宋的谢灵运评价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这也就是才高八斗典故的由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植也对继承人的位置产生了觊觎之心。他的身边聚集了以杨修、丁仪、丁廙为首的团体,与曹丕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被曹植的才能所迷惑,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定,更是增加了曹丕的非分之想。曹操在一次出兵的时候,将后方邺城交给曹植留守。曹操说自己二十三岁时担任了顿丘令,一直做到今天的成就,曹植今年也是二十三岁,也要像自己一样奋斗。这话中包含着曹操对曹植的期望,也透露出曹操想要立曹植为继承人的心思。
曹丕在这种情况下,处境十分艰难。曹植还和他的手下,对曹丕处处进行打击。曹丕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家的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咬着牙坚持。他用自己的坚忍和政治能力,赢得了大批曹操手下的认可。
相比于曹丕,曹植性格中的诗人气质让他吃了大亏。曹植做事过于感情化、情绪化,他的任性行为让大多数人感到了失望。曹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了曹植的弱点,将立储的天平向曹丕倾斜。曹植在发现这一点后,做出了一件荒唐的事,让他彻底毁灭了在曹操心中的形象。
曹植乘车在驰道上驰骋,并且开司马门外出。这件事让曹操勃然大怒,将守门的官吏处死。并且对诸侯严加管束,惹下大祸的曹植自然在曹操心中失去了地位。本来曹操说曹植是自己儿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人,可是出了这件事后,曹操再也不相信诸侯,对曹植另眼相看。
曹操最后还是给了曹植一次机会。那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他派曹植领兵去救援被围的曹仁。曹丕借着送行的机会,逼迫曹植饮酒,以至于曹植喝得大醉。曹操叫曹植去面授机宜的时候,曹植因为醉酒不能前往。曹操因此罢免了曹植的任务,从此曹植再也没有了翻身之日。
曹丕与曹植除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恩怨,在女色上也有着一段纠葛。曹丕在随同曹操攻打袁氏势力的时候,趁乱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当时甄氏的丈夫还在,她与曹丕的婚姻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保命。这给她与曹丕的婚姻笼罩了一层阴影。
在曹家,才貌双全的曹植对甄氏十分爱恋。他们之间也曾经传出过绯闻。在曹丕与曹操出征,曹植留守邺城的时候,甄氏不但对曹丕不管不问,还将孩子交给婆婆,自己经常私自外出。当他人责问甄氏的时候,她还不以为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甄氏与曹丕的感情出现了裂纹。因为以上的双重原因,曹丕在心中对曹植恨之入骨。在他继位后,对曹植进行了报复,七步成诗就发生在此时。不过曹丕没有杀死曹植,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曹丕不杀曹植的原因。
曹丕在继位之后,曹植彻底失去了还手之力。面对昔日你死我活的对手,曹丕却网开一面,没有对他赶尽杀绝。他不但保留了曹植的生命,还封他为王,保留了他的封邑。曹丕不杀曹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曹植已经失去了危害曹丕的能力。早在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时,就为曹魏的长治久安做了打算。他为了打击曹植的势力,不顾杨修才能出众,为自己立下过汗马功劳,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杨修一死,曹植就失去了重要的谋士,更不是曹丕集团的对手了。
在曹丕继位后,他首先做的就是杀掉丁仪、丁廙和他们家的男子,彻底断绝后患。从此,曹植变成了孤家寡人。曹丕对此还不满足,他削减曹植的封邑,派地方官对他严加管束。没有一点实力的曹植,根本就无法对曹丕产生什么危害,曹丕也因此留下他一条命。
其次,曹丕要谋求好的名声。曹丕是建立曹魏政权的君主,为了体现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曹丕采取了禅让的形式。他先让手下营造出众望所归的气氛,再让汉献帝多次下诏书让位。而曹丕则多次推辞不受,最后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姿态,继承了帝位。
曹丕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还没有统一,刘备的蜀汉与孙权的东吴都在一旁虎视眈眈。再加上当时还有许多汉朝的拥护者,在国内推波助澜。为了解决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曹丕首先就要在道义上站住脚。为了这个目的,曹丕必须要维护禅让的合法性,不让天下人抓住任何把柄。
因此,曹丕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达到了偏执的地步。当东吴向自己称臣的时候,曹丕明知道其中有诈,还是欣然接受。他为了自己的天下臣服的虚名,不惜放弃与刘备一起攻打东吴的机会,同时也放弃了灭亡东吴,统一天下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曹植自然也网开一面。如果他对曹植下手,会遭到天下让的非议,让自己好不容易营造的形象毁于一旦。他将从一位众望所归的仁德之主,变成鼠肚鸡肠,连亲兄弟都容不下的狭隘小人。这是曹丕不能容忍的。作为一位政治家,曹丕选择了原谅曹植,没有杀掉他。
第三,曹丕没有放弃对曹植的迫害。不过,曹丕没有杀死曹植,并不代表他就放过了曹植。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曹丕对落入自己手中的曹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这让曹植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曹丕也达到了自己的心愿。
曹丕继位后,杀光了曹植的部下,并且让人弹劾曹植,贬了曹植的爵位,并且剥夺了曹植的封邑。在多年之后,原先有万户封邑的曹植,才恢复到二千五百户的封邑,才仅仅是以前的四分之一。
曹丕对于曹植严加管束,曹植的处境如同囚徒。曹魏派给曹植的人员都是些无能无才之徒,护卫他的兵员都是些老弱残兵。就算是这样,曹植的手下比其他诸侯还要少上一半。至于说其他物资供应,就更可想而知了。
曹丕不但在待遇上刁难曹植,还在感情上对他进行折磨。在曹丕继位后,对甄氏昔日的表现耿耿于怀。他将甄氏赐死,还用她的长发盖住面庞,用糠塞住嘴巴,免得她对地府喊冤。曹丕明明知道曹植对甄氏的感情,还专门召见曹植,将甄氏的枕头赏赐给他。曹植见到后痛哭流涕,曹丕则在旁边冷眼观看。曹植为此专门写了《洛神赋》,表达他内心对甄氏的怀念。可见这件事对他精神的打击之大。
除掉物质、感情上的打击,对曹植最大的打击莫过于事业上的失意。曹植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一心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曹丕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对曹植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曹植多次向曹丕上表,表示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愿望。
可是,曹植的请求,只是得到的是曹丕冷漠的回答。曹丕根本就不给曹植报效国家的机会,让他怀才不遇,永远不得施展。到了最后,曹植不要说想要得到任用的机会,连和皇帝单独见面谈话的机会都不可得。
在多重打击下,曹植对自己的前途完全绝望了。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里,曹植郁郁寡欢,度日如年。最后他得了疾病,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人世。曹丕虽然没有杀死曹植,但是他的迫害,比直接杀死曹植还要残酷。
结语:
曹丕与曹植在争夺王位继承人的过程中,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曹丕获得了胜利,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在曹丕继位后,他并没有杀死曹丕,而是放他一马。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杀死曹植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
曹丕杀光了曹植的幕僚,对他贬爵削减封地,降低他的待遇,在物质上歧视曹植。他还用各种手段打击曹植,用甄氏的死刺激曹植,在十一年里将曹植迁徙了三次封地,让他始终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最打击曹植的是,曹丕根本不给曹植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最终,承受不住长年打击的曹植,早早发病而死,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曹丕对曹植的这种惩罚,远比直接杀死他还要来得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