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形势动荡不安,各个势力互相角逐,势不两立。而孙权作为东吴国君,曾多次考虑称帝之事,却迟迟未行。
孙权必须忍辱曹魏近十年的原因之一是外部环境的制约。当时,蜀汉与曹魏仍在进行激烈的战斗,而曹魏在北方对于东吴具有压力。如果孙权仓促称帝,可能会引起曹魏的猛烈反扑,东吴难以抵挡曹魏的军事打击。因此,孙权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有更大的机会顺利称帝。
内部压力也是孙权忍辱曹魏的原因之一。当时,东吴内部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诸葛亮率蜀汉军队多次进攻东吴,威胁到孙权的统治地位。另外,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让孙权不得不暂时忍辱。为了维护统一稳定的局面,孙权只能先暂时放下个人的名誉和权力,以求内部稳定的机会。
再次,孙权还需要时间来巩固东吴的政权和国力。然而,要巩固一个国家的力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仓促称帝有可能引发内外的反弹,孙权还需要时间来调整国家内部的政策和制度,增强东吴的实力,为称帝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当东吴国力达到一定程度,孙权才能够稳定地称帝。
孙权忍辱曹魏近十年还与其采取了“顺势而为”的战略有关。在当时的形势下,蜀汉与曹魏争夺中原,力量基本相当,如果孙权插足其中,可能会惹来两者的共同抵制。因此,以观局势,等待时机成熟再行动,也是孙权取得最大利益的策略。
孙权在称帝前忍辱曹魏近十年,并非出于软弱或怯懦,而是在考虑到外部环境、内部压力、国家实力以及采取“顺势而为”的战略等因素下做出的明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东吴在称帝后得以稳定发展,具备抵挡曹魏等对手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