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礼的梵语原意为“向你鞠躬致意",在行礼时双掌合在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在面对不同身分的人时,双手会摆在不同的位置,不过基本上不会与对方有任何皮肤接触。
除了合十礼、鞠躬外,中国在过去也有个不会与他人接触的问候方式,那就是“揖礼" 读音Yī Lǐ。传统中国人的社交礼仪以“揖"、“拜"即跪拜礼,最为普遍,也是传统最重的礼节。而“揖"主要是站立时所行的礼,可以庄重也能很日常,因此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
揖礼,在古代常与“拱"连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拱"字:“拱,敛手也",清代训诂家段玉裁在其著作《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解释:“拱,沓手也。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时敬则拱手",“沓"是重迭的意思,沓手就是指两手相交、相迭。
段玉裁详细描述拱手礼的正确知识,比如拱手时,双手放于胸前,而双肘不应抬高,两手臂应成自然弧形。古代对于拱手时,到底是哪只手在上,可是相当讲究的。《说文解字注》载:“拱……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在行吉礼(祭天、祭拜祖先)时,男子左手迭右手(古代男子尚左),女子则是右手迭左手,不过行凶礼(丧礼、灾荒时的祈福礼)时,男女的手势则是颠倒过来。
揖礼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时就有作揖的记录,《仪礼注疏.乡饮酒礼》载:“主人揖,先入;宾厌介,入门左;介厌众宾",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年)注解为:“推手称揖,引手称厌”,“揖"是在拱手的前提下,将交迭的双手向外推,同时身体略微向前鞠躬。而“厌"则是作客时行的礼,差别在拱手时,手要往胸前收,不过到汉代时就将两者合而为一,统称揖。到了西晋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与揖礼相结合有了“叉手礼",并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诸朝,行礼时为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向上翘,不同朝代的叉手礼手势会略有变化。
今日武术所行的“抱拳礼",也是在揖礼的基础加上古代军礼融合而成。这是因为古代士兵行军礼时,由于手持武器,所以左手只好盖在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左手上右手下),这样的行礼方式从周代起一直盛行于各朝代的民间社会。
以上就是古人为何都行揖礼呢?揖礼的讲究和意义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古人为何都行揖礼呢?揖礼的讲究和意义是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