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要造反?他最后为什么没能成功呢?

文化 2023-05-14 09:58:49 知道百科

  在《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提出来的战略。正是因为凭借着这三个计策,所以最终朱元璋才能够成功地消灭元代并一统中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其实这几点如果从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的话,绝对是值得每一个古代君王在争霸天下的时候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可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当一个人真的接近天下第一人的位置时,他是很难能够克制自己并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距离我们最近的袁世凯如此,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也是如此。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闯王李自成的故事,为什么这个人在北京只当了42的天皇帝,在位时间甚至比袁世凯还要短。

  根据《明史·李自成传》记载,其实李自成原本谁也是明代的一个“公务人员”,在那个时候,李自成是主要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卒,并照看用来传信的马匹。只不过好景不长,由于那个时候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所以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便对驿站进行了改革,而李自成也就因此被迫失业下岗回家了。而同年冬季的时候,李自成因为还不起欠款,被当地的县令晏子宾下令处死,只是后来被亲友帮助救了出来。

  可是在出狱以后,李自成又犯下了两条命案,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跟随自己的侄儿李过远一同远赴甘肃甘州一带投军。本以为在这之后可以改过自新,只惋惜后来金兵大举南下,部队紧急被调动到京城去拱卫京师。而就在入京的途中,因为欠饷的问题,李自成杀死了参军和当地的县令,从此开始走向了兵变起义的道路。

  在那个时候,李自成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大批穷苦老百姓的响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打的旗号是“均田免粮”,让老百姓们一度认为他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安乐的生活。甚至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百姓们还认为国家从此进入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时代。只惋惜在李自成入主了北京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天下大势都还没有平定的时候,李自成居然开始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了,正因为如此,他的这种行为让自己的大顺军团瞬间处于众矢之的,腹背受敌。

  李自成一直自比为朱元璋,但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和朱元璋相比,李自成实在是差了太多。当年朱元璋所经历的局面和李自成相差不大,但是在天下局势彻底稳定了之后,朱元璋才登基称帝的。而李自成这种骄傲和贪婪的心理,也注定了他最终一定会失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可管不了这么多,既然入主了北京城,不享受一下皇帝的待遇怎么能行。不仅夜宿龙床,甚至还抢夺了大量明代时期的妃子和宫女。

  而在面对曾经的明代官员的时候,李自成所做的事情竟然是严刑拷打,到处逼训。其实面对上一个朝代的官员,无论如何,都应该先将他们稳住,等到自己真正能够掌控一切的时候再秋后算账不迟。可是李自成就像一个土匪,心里面只想着如何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但在那个年代,明代的官员其实是很穷的。

  这一点和朱元璋所定下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其实就属明代的官员最穷,因为朱元璋的原因,他们就算贪污都十分小心,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必定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李自成眼见自己搜刮不了多少财物,一气之下竟然杀害了大量的明代官员。这种行为更是进一步激发了他和曾经的官员之间的矛盾。

  在后来和吴三桂的战斗之中,李自成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除了曾经的大军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自己。于是这个仅仅做了42天皇帝的人,最终被吴三桂打败,甚至曝尸荒野。结局虽然可悲可叹,但其实在他入主了北京,做出了一系列天怒人怨的事情之后,这一切都已经是注定的了。

  结语

  缓称王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是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的话,那么最终必定会遭受失败的。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性的缺点,一心想要成功,却在小有成就后就飘飘然,沉不住气,结果只能被一点功劳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李自成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一个人适不符合当皇帝,特别是一个全新政权的皇帝,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很显然,在这一点上面,李自成完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洪秀全、袁世凯之流同样如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