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明朝末期名将,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他曾愤而辞官,崇祯帝登基后被重新见用。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因
1627年,崇祯铲除魏忠贤。
后果
1629年,北京保卫战,皇太极率军攻打到北京,袁崇焕紧急率军解救北京困境。
始末
1627年,明熹宗驾崩,崇祯即位,起用明朝将领袁崇焕。袁崇焕从辞官到被复用,其背后是明朝末年一次权力争夺的结果。
1622年正月,袁崇焕按照惯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说,给我军马钱谷,山海关我一个人守就足够了。
后来,袁崇焕不负众望,在东林党人、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在山海关外筑宁远城,恢复了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让明朝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熹宗初年的失地。
不仅如此,袁崇焕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和1627年的宁锦之战中,用“红夷大炮”重挫满清军队,皇太极一时不敢南侵。捷报频频传到明朝,百姓和朝中大臣都欣喜不已。
两次与清军的对战虽然都取得胜利,但袁崇焕身在前线却看到了其中的隐忧。
第一、这两次大捷,看似明军得胜,但清军的败走其实都是清兵自行战略撤退,而不是溃败;
第二、明朝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其实处于不利地位,只能用一招“红夷大炮”来坚守城池,十分被动。基于这两点考虑,袁崇焕战胜后便上书朝廷,希望能够与清军达成议和。
对于满清方面新上任的皇帝皇太极来说,努尔哈赤新死,自己的权位还不够巩固;另一方面,皇太极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
本来此时是明朝达成议和的绝佳时机,可是明朝廷内部却是一番明争暗斗。
袁崇焕主张与皇太极议和的态度,让明朝的大臣们非常不满。明朝瞧不起满清,对议和也是极其不屑。对于满清的来信一概不答,并且还总有大臣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熹宗时期魏忠贤权势熏天。魏忠贤在把控了文官系统之后,他又开始将权力向武将群体中进行渗透。在袁崇焕之前,魏忠贤已经对兵部尚书孙承宗下手,将其排挤出了朝廷。
到了袁崇焕这里,虽然他有力的抗击了满清,但因为袁崇焕不肯听魏忠贤的节制,再加上东林党人孙承宗对袁崇焕有过提拔之恩,于是袁崇焕也遭到了阉党的报复。魏忠贤指示兵部左侍郎霍维华弹劾袁崇焕拥兵自重,治袁崇焕一个宁锦大战时不分兵救援锦州之罪。
魏忠贤对袁崇焕的打压,本质上来说是阉党对东林党的打压。其结果便是,虽然打下了累累战功,但袁崇焕仅仅是在从二品辽东巡抚的基础上,官升一级,加封正二品资政大夫,与满清的议和也打了水漂。
袁崇焕麾下诸将皆是忿忿不平,倒是袁崇焕自己比较冷静,直接上书朝廷请求辞官回乡。魏忠贤也不愿意朝内有人能力出众却不听自己使唤,所以当袁崇焕的折子一递上去,第二天魏忠贤就指示六部用印同意了他的请求。袁崇焕收拾行李,借道京师,从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希望早日回到广东老家。
这其实是袁崇焕的保身之道。熹宗年间魏忠贤势大,与他争锋得不到半点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险地。那不如暂辞官回乡避其锋芒,等待时机。
果然,虽然袁崇焕在魏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但一等到魏党被清除后,东林党就风光起来了,向崇祯哭诉、洗白,崇祯帝也大量启用昔日被阉党打压的东林党人。袁崇焕正是遭到魏忠贤排挤而三振出局的人才,崇祯想起边关正缺乏良将镇守,于是派人“争请”袁崇焕。
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向崇祯帝许诺五年收复辽东,崇祯帝大喜。
结论:
袁崇焕重新担任宁远守边重任后保卫了明朝东北边境的安全。但后来皇太极利用崇祯帝的多疑,使用离间计,污蔑袁崇焕造反。崇祯信以为真,将一代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