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对后人有什么影响?

文化 2023-04-13 18:58:00 知道百科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作为汉人,曾学习胡人的作战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军事水平。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赵武灵王因此被称为卓越的改革家,在死后追谥“武灵”,后人尊称其为赵武灵王。由于他的奠基,之后的赵国国力强盛,可以和曾经欺负自己的大国平起平坐。这一切都离不开这场“胡服骑射“的改革。

  一、穷则变——改革前的赵国,内忧外患

  1、赵武灵王即位,扶大厦于将倾。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国君。他继位时,赵国国力较弱,周围又是强邻环绕,尤其是当时赵国连续几次战败,无力对抗周围兵强马壮的敌人。如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击退来犯之敌,保卫自己的国家,成为赵武灵王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难题。

  2、群狼虎视眈眈,赵国内忧外患

  赵国的内忧外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秦国的势力逐渐强大,也不断地对外扩张,与秦国接壤的赵国自然成为秦国觊觎的目标。

  第二,在赵国国内生存的中山国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并且在齐国的支持后开始侵犯赵国的边境。

  第三,位于赵国北部的少数民族经常南下袭扰掠夺,对赵国也形成威胁。

  面对这种外部情况,赵武灵王明白如果不进行军事改革,不提高军事水平,增强自身的力量,等待自己的就只有灭国的悲剧结局。为了扭转局面,稳固统治,才有了为世人所熟知的“胡服骑射”的改革。

  二、变则通——改革让赵国焕然一新,军事实力大增。

  1、赢得支持,化敌为友。

  赵武灵王的最大支持者是朝中大臣肥义。肥义的身份特殊,不仅是赵武灵王父亲去世时托孤的重臣,同时其自身也有胡人血统,所以对于改革持支持态度。

  同样,将军楼缓也表达了力挺赵武灵王的意思,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有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支持,朝中虽有不同意见,但都难以形成气候。

  有赞成就会有反对。“胡服骑射”政策颁布后,遭到许多皇亲国戚,其代表人物是他的叔叔公子成,当然也包括一些主张维持汉民族习俗的大臣。他们的理由是引进胡服就会破坏汉民族的服饰传统,是对祖先的不敬。

  赵武灵王把关注重点放在公子成身上,力争化敌为友。赵武灵王以富国强兵作为目标,劝说朝中反对的贵族接受改革,指出改革的“利“之所在;反驳“顽固派”坚持“法不可变”的陈旧思想。最终在赵武灵王的说服下,公子成和那些最初反对的大臣们也穿上胡服,赵武灵王的改革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2、雷厉风行,步步为营

  首先改革的是服装。改革之前赵国军队中的士兵都是宽衣博带、长裙长袍,不便于进行作战。而胡人都是身穿短衣和长裤,其在马背上作战,动作灵活麻利。于是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让赵国的男子改穿胡人的窄袖短衣,以此提高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

  他为了表示自己改革的决心自己穿着胡服上朝,赵武灵王决定胡服的目的是一个是为了避免长衣带来的不方便,改穿短衣则方便军人的行动以,为赵国军队的进一步扩大做准备;再一个是为了革除王公贵族的传统观念,让其接受改革的精神;还为了提倡整个国家的男子都进入习武的行列,增强人民大众的尚武意识。

  其次是骑射。骑射基本上是与胡服同时进行的,在胡服令下达不久赵武灵王随即模仿胡人骑兵的装备与训练方法,开始组建骑兵队伍。

  将曾经的步兵和车兵并入骑兵,按照骑兵的训练方法重新加以整顿、训练;同时在全国招募有骑射经验的健壮人士入伍;赵武灵王还收编俘虏的胡人士兵作为自己战斗序列的一部分。

  赵武灵王将原阳城作为训练骑兵的主要场所,因为那里水草丰美利于养马,而且当地的居民已有骑射的习惯,赵武灵王认为此地正是他开展骑射的最佳地点。

  同时,赵武灵王推广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在朝廷里重用戎狄之臣,和谐中原大臣与异族大臣的关系,在军队里全面学习胡人机动性强的作战优势,抛弃其纪律性差的缺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培训出1万余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

  3、成果初现,开疆拓土

  赵国建立起了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来。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经常侵略赵国的中山国发动进攻。

  中山国的步、车兵在赵国骑兵狂飙般的攻击下,瞬间土崩瓦解,国家旋即灭亡。接着是林胡、楼烦等国,再接着,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到达今河套地区。

  可以说,赵国铁骑所到之处,列国无不望风披靡。赵国的骑兵部队还逼近秦国国都咸阳,对咸阳构成直接威胁。在胡服骑射的推动下,赵国的军事实力赶超其他诸侯国,直逼最强的秦国。

  三、通则久——胡服骑射为后世影响深远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的赵国和整个中原文明都有相当的影响,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军事实力提升,改革为先

  最为明显的是这场改革直接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让赵国从赵武灵王刚即位时的弱国一跃而成拥有可以横扫千军的军队的国家。

  曾经的赵国依赖战车和步兵,战车笨重,步兵行动速度又慢,导致赵国的军队战斗力灵活度差,战斗力低下,结果就是“屡战屡败”。但是经过了这样一场改革,赵国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实力大增。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在军事上有了更多的主动权。随后赵王又西渡黄河,攻打林湖国,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林胡王不得不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以求和。赵国此时已经成为敢于同强秦相抗衡的国家。这些成就,自然要应当归功于“变俗胡服,习骑射”。

  2、刀剑配雄心,改革留下的遗产助力大一统帝国的形成

  改革为推动了先秦整体的军事实力的增长,为未来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帝国提供了军事基础。甚至可以夸张地说说,秦汉盛世的军队建设就是继续延续了赵武灵王改革后中原地区留下的习惯。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除了现实中的军队得以提升战斗力,也从人们的思想上培养出“尚武”的彪悍风气,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原地区对于骑射技艺的重视,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汉武帝创造出农耕民族的强大骑兵阵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3、新的战争,新的战术,新的模式

  再次,赵武灵王的改革把胡人的战争模式引入中原,极大地推动了中原的战争交战模式和战术理念,推动了战争思想的转变,也改良整个中原的军事武艺。

  赵武灵王选择了便利的胡服和长距离的弓箭之后,以农耕为主的中原人从此开始进入利用马上作战的方式,逐渐淘汰步兵的短兵相接,转而利用弓箭进行远距离的攻击;由原来的车战也逐渐被舍弃,而转为步兵与骑兵的配合。而步战与骑战的形式又决定了弓箭使用更加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交战模式。

  4、学习即是交流,“胡服”也是“汉服”。

  赵武灵王的改革不仅是军事上的学习——“骑射”,也强调了和军事相配套的装备——“胡服”,间接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习俗进入中原,和汉民族的服饰进行融合。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服装的相同弱化了汉族人的高傲与隔膜感,突出了与异族文化相融合的求同心理,在这场社会运动中,因为赵武灵王对胡服的大力推广和引进,使得中原百姓开始接受胡人的服饰习惯,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之间文化、体育、审美心理的融合,为胡汉交融提供了契机,也在心态上拉近两边的距离,为秦汉时期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每一场改革,改革的结果都很重要,改革的经验也同样重要。

  “胡服骑射”的改革为中国的军事发展、服饰发展乃至疆域的演变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是物质和思想上的转变,其改革本身——博大的胸怀、以理服人的方式、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几千年前的那场改革,为赵国称为七雄之一奠定了军事基础。而后人也从中或多或少地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仅仅是“制夷”,更重要的乃是学习和借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