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五次北伐,多次遇到粮草不继情况,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他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铿锵话语,让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南宋的陆游就在他的诗中赞叹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成功。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后勤压力太大,使得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不上,造成了北伐的功败垂成。
我们也可以看到,曹魏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尤其是在后期,都是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曹睿还专门叮嘱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曹魏就是用这个战略迫使诸葛亮退兵的。
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就是因为吞并了蜀国,造成了国家富强的局面。进而秦国依靠巴蜀的财富,打败了关东六国,统一了天下。那为什么秦国能够做到粮草充足,而诸葛亮却做不到呢?
这个说法我们要先纠正一下,那就是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并不是在蜀地,而是在关中。蜀地主要是矿产丰富,在战略物资上支持着秦国的战争。当时秦国的著名的寡妇清就是以矿业闻名,富甲一方的。而且,在当时,巴蜀的开发程度还是很低的。
到刘邦的时代,项羽将刘邦封到汉中巴蜀之地,刘邦就极为不满。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是秦国流放罪犯的地方。项羽这样做等于变相将刘邦流放了。刘邦的手下到了巴蜀后,纷纷逃跑。如果巴蜀真是那么繁荣,他们逃跑干什么?
这是因为,秦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是在关中平原。当时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国对它进行了充分的开发。著名的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然后关中的粮食用黄河运输,顺流而下,当然事半功倍。这一切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而到了诸葛亮的时期,诸葛亮北伐是从蜀地向关中进攻,这中间要翻越险峻的秦岭。这个困难才是诸葛亮要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因为缺粮而撤退的有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的时候,一次是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比例看起来还是很高的。不过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次北伐是因为要配合东吴的攻势,仓促出兵,粮草准备不足。而第四次北伐是因为天气原因,连续下雨造成粮运不继。这样看来,诸葛亮因为缺粮撤退也只有第四次北伐一次。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虽然死守不战,等待蜀军粮草不继。可是,在蜀军撤军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得到了蜀军丢弃在营垒中的大批粮食。这些粮食后来被司马懿运往洛阳救济了当时发生的饥荒。当时这批粮食总共有五百万斛,在这中间有相当数量的就是诸葛亮丢下的粮食。
那么,我们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较妥善的解决了军粮的问题。那么,诸葛亮是怎么解决后勤的难题的呢?
军队缺粮,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粮食,一种是有粮食而运不到作战部队中去。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准备足够的粮食,而第四次北伐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粮食运不到军队。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解决。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记载看到,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后,就大力发展生产。他主要鼓励粮食生产和蜀锦生产。当时的蜀锦收入,支持着战争的需要。而军粮则主要靠自给自足。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专门向刘禅上表,说明自己的财产。说自己家族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足以生活。这说明,诸葛亮的家人也是亲自参加种粮和织锦的生产劳动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
而谨慎的诸葛亮还并不满足。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后,魏军将领大多认为诸葛亮第二年就会再次北伐。而熟知诸葛亮的心理的司马懿则力排众议,他认为诸葛亮为了积蓄粮草,会在三年后才会再次北伐。后来果如司马懿所料。
这说明了诸葛亮很好地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问题,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运输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诸葛亮军队缺粮的局面。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因为运粮不继,诸葛亮被迫撤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也采取了以下的手段:
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减轻后勤的压力。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专门挑选出祁山的路线。这不只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也是因为祁山一带人烟富庶,能够给诸葛亮提供大批的补给。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抢收敌人的麦子,保证了自己的军粮供给。
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手段更是登峰造极。他抓住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在关中平原开始屯田。这样,诸葛亮在和司马懿对峙中,感觉不到粮食的缺乏。
二是加大运输力度,改进运输方式。诸葛亮在运输粮食方面,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他在运输路线上尽量利用自然的条件。比如他利用斜谷的水道运输,减少了运输的困难。
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采取机械的力量来节省人力。据史书记载,木牛可以在一个人的一岁粮,大约三百公斤,而流马可以载粮四斛六斗。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两次因为缺乏粮草而撤军。这两次撤军,一次是第二次北伐中,因为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另一次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可抗拒力使得粮食运不上去。其他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遭到缺粮的困扰。
这是因为诸葛亮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他大力发展生产,为每一次北伐都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然后精心挑选北伐路线,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或者就地补充,或者收割对方的粮食,或者战地屯田,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而在粮草的运输上,诸葛亮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了运输方式。这一切,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这样,使得诸葛亮最大可能地摆脱了粮草缺乏的困扰,有力地推动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