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以后,父死子继成为皇位传承最主要的方式。所以,皇帝的儿子们,也是皇家兄弟之间最易产生对皇位的激烈争夺。所以,兄弟争位就成为历史上一出大戏,往往能搞出血溅宫墙,你死我活。历史上,可能最有名的兄弟夺位,就是康熙皇帝时的九子夺嫡,但那过程虽曲折,但都是小打小闹。要讲阵仗大,还得看唐太宗。
我们所了解的玄武门之变
如果要弄个明君排行榜,我想,唐太宗一定是名列前茅。但这么个千古明君,皇位却是篡来的。
除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比如清朝,汉族建立的王朝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唐太宗李世民是嫡出,但却是老二,上头还有个大哥李建成。本来,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秦王。但玄武门之变一发生,秦王杀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其同伙三弟李元吉,就成了太子,且很快做了皇帝。
玄武门之变,虽然李世民残杀了兄弟,但在世人眼中却是正义的。因为,他的哥哥李建成不学无术,还嫉妒弟弟李世民比自己有才能,想除之而后快,而父亲李渊又有些老迈昏花。被逼无奈之下,为了江山、为了人民,李世民才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前因就是李世民战功赫赫,引起了建成与元吉兄弟的不满。突厥进犯,元吉要领兵出征。兄弟俩商量好了,要借着饯行宴的时机,结果了李世民。他们自觉机密,但还是难免“无间道”。李世民事先得到了消息,就在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撺掇下,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向李渊告发了建成和元吉,说他们与李渊后宫嫔妃们私通。听了这样的丑事,李渊自然生气,要求他们第二天入宫,接受审问。
李世民在玄武门打好埋伏,只待建成与元吉到来。据说,建成宫里有人,提前知道了消息,但觉得李世民不敢怎么样,还是决定入宫。而李渊呢,则召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准备会审。
第二日一早,建成和元吉进了宫,走到了临湖殿,感觉不对,立马调转马头要往回走。可李世民却在身后,呼唤他们。双方开始互射,李元吉一连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可李世民却一箭就让李建成毕命了。这时,尉迟恭带着由70人组成的骑兵赶来,把李元吉从马上射了下来。而李世民因为马受惊,也跌落在地上,差点被元吉结果。幸亏,尉迟恭赶了上来,射杀了元吉。
之后,尉迟恭带着建成与元吉的首级,赶到玄武门前示众,平息了太子团伙对玄武门的围攻。最后,尉迟恭又身披铠甲,手握长矛,赶去见李渊,禀报太子与齐王谋反,并被秦王镇压的过程与结果。听闻两个儿子都死了,正与大臣们范湖的李渊竟很镇静。他向大臣们咨询,而大臣们竟多数表示:太子与齐王死的好,应该封秦王做太子。于是,秦王就被封为太子,并于2个月后,接受李渊的禅位,当了皇帝。
疑点重重的玄武门之变
以上是正史上记载的玄武门之变的大致经过。但无需引经据典,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一、皇宫不是一般的人家,戒备森严,还得有强大的护卫队,且对于老皇帝而言,自家儿子往往比别人更危险,怎么可能不防,但李世民和建成、元吉双方,就那么大打出手,还有大批的军队群殴,竟然就没人管,也没人通报,李渊就安静地在游湖;
二、就是一般人家都不能允许谁持刀相见,何况皇帝,秦始皇时,就不允许带兵刃进殿了,可尉迟恭竟能披甲持矛去见李渊,也是令人诧异;
三、被大儿子睡了小老婆,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李渊还要叫上一群大臣们来当陪审团,这低调的宣扬,让人殊不可解,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陪审团的成员还大部分都替李世民说话。
这些令人想不通的问题,如果加一个前提,就是李世民提前控制了整个皇宫、控制了李渊,就都迎刃而解了。如果这个前提真的存在,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就不是为了自保,更不是为了江山、人民,而是为了篡位而扫清障碍。
除了这个前提,好像真的找不出别的原因,那么这个前提,即李世民控制了整个宫闱及皇帝李渊,极可能就是真的。
李渊和他的唐朝
关于李渊,留给后世的主流印象就是,成功于会生儿子,成名于身份是爹。因为,太原起兵的主策划是李世民,打下大唐天下的也是李世民。之所以李渊做了唐高祖,就因为是李世民的爹,但这种认识也许与事实相去甚远。
北周、隋、唐,其实是一脉相承。因为,北周的宇文氏、隋的杨氏、唐的李氏都是一个了不得的集团——关陇集团的成员。从北周到隋、唐的朝代更迭,不同于一般的政权更替,其实是关陇集团内部更换代言人。
皇帝总得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肯定不痛快。隋文帝杨坚与儿子杨广都曾想方设法削弱关陇集团,杨广更甚。他创立科举制度,打破关陇集团对重要职位的垄断;开凿了大运河,加强中央跟南方的联系,削弱关陇集团对经济的控制;三征高句丽,消耗关陇集团的军事实力。都说隋炀帝是暴君,但他对百姓暴不暴,还真有待商榷,对关陇集团暴却是真的。可关陇集团的各位大佬也不是吃素的,就想再换代言人,也不是没换过。在杨广被抛弃的时候,他的表弟李渊趁势而起,成了关陇集团的最佳代言人。
关陇集团这一说法,是陈寅恪先生的论断,很多人并不信服。但有一点也可以说明李唐推翻隋朝不是那么波澜壮阔的,而只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更迭,那就是李渊只反皇帝不反隋朝,承袭了隋朝大量遗产,包括许多旧臣和地方豪族。
为啥要说唐朝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我们要明确李渊对唐朝建立的重要性。无论是获得关陇集团的认可,还是赢得隋朝旧臣及地方豪族的支持,都是源于李渊的影响力和运作。公元617年,太原起兵时,李世民才18岁,就算是少年英雄,也是站在他爹爹肩膀上的少年英雄。
那为啥提起李唐天下,后人想起的都是李世民,而抹杀了李渊的创立之功呢?因为,李世民的宣传攻略很了不得,他篡改了历史。
李世民的宣传攻略
《唐实录》是唐朝的官修史书,现在大部分已经失传。但据说,其中的史料在《资治通鉴》中有所体现。《唐实录》中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与李世民有关。《高祖实录》在李世民执政期间成书,《太宗实录》也在此期间第一次修撰,当时叫《今上实录》。这两部史书的监修都是房玄龄,而房玄龄是李世民的铁杆,也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之一。在他的监督之下,关于李渊、关于李建成、关于玄武门之变,你觉得会真实呈现吗?而李世民也的确对史书编撰蠢蠢欲动。
在武周时期编撰的《贞观政要》中记载,贞观十三年,李世民曾向时任谏议大夫的褚遂良调阅起居注,遭到断然拒绝。曾几何时,中国有这样的潜规则,就是帝王不能查阅记述自己的起居注。因为,一般情况下,帝王,活着时无人敢惹,死后却要接受历史的拷问。如果历史可以随意更改,帝王还能有所畏惧吗?所以,褚遂良说“臣不闻帝王躬自观史”。李世民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给予肯定回答,但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回答更精彩,“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李世民貌似考验臣子是否坚守原则,但天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一次似乎没改成。可李世民并没有放弃,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四年,他再次要求视察史书编撰工作,这次对象是房玄龄。房玄龄很懂领导心,就给看了。领导当即也作出了指示,是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大意就是:这是个除暴安良的正义事业,为啥要闪烁其词,应该大大方方地写。
这话表面上听着,貌似是李世民尊重事实,但领导的话,你懂的,需要领会精神地听。不管事实如何,领导既然说是正义的,那就必须是正义的,至于如何变成正义的,就看房玄龄手段如何了。根据李世民的要求,房玄龄带着许敬忠对《高祖实录》、《今上实录》进行了删改。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位领导还是比下属见识高,闪烁其词就是在告诉世人:这里面有猫腻,不如改变点情节,加点假设。但有人又说了,如果李世民篡改历史,为什么不直接把弑兄杀弟隐瞒呢?如何隐瞒呢,最常用的就是嫁祸他人。这是大罪,无论嫁祸予谁,都必须砍头。嫁祸给其他兄弟,刚杀了一母同胞,安抚其他兄弟还来不及,怎能再行杀戮;嫁祸给同谋的下属,最合理的人选就是尉迟恭,但刚冒了天下之大不韪,接下来的路,还要靠兄弟伙,让兄弟顶罪,队伍还怎么带?
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能编撰的、对他最有利的玄武门之变了。
其实,李世民的宣传攻略只是掩耳盗铃,自我安慰。弑兄杀弟就是弑兄杀弟,说得再大义凛然,也没人把玄武门之变当成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来宣传。但上位的不光彩掩盖不了李世民的明君风采,不是因为历史遗忘了污点,而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比较有正事。可见,是否有正事是个关键点。对于一个领导人而言,如果有正事,即使有点不光彩的过去,也瑕不掩瑜;如果没正事,他是怎么来的和干过的一系列蠢事,就终要受到清算。
再说回李世民,对他来说,玄武门之变的成果是丰硕的:坐上了皇位,执掌了大权;但结局也是惨烈的:杀害了兄弟,软禁了父皇,还杀了十几个侄子(建成与元吉的儿子们)。据说,他晚年也曾噩梦连连。而且,他的儿子们也难以克制对皇位渴望,也曾策划政变,好在未遂,要不就得重蹈他的覆辙。
以上就是玄武门之变,除了弑兄杀弟,李世民还干了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玄武门之变,除了弑兄杀弟,李世民还干了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