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参照前朝的秘葬制?

文化 2023-05-22 12:57:53 知道百科

  说到殉葬方面,元朝是最为特别的一个朝代了,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元朝的皇帝陵墓,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蒙古族与汉族截然不同的丧葬习俗了。

  中国历代皇陵或据史书记载或依考古发现都知其大概的情形,唯独六百多年前统治中国近百年曾把中国版图扩展到空前广大的元朝帝王陵墓至今无从查考。考古工作者从来没有发现过元代皇帝的墓葬之地,历史工作者遍查史书资料(不论正史,野史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著、各种文献资料),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代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7月病死在进攻西夏的行军途中,终年六十五岁。成吉思汗一生事业已书之竹帛,可是关于他死后的葬地却成为难解之谜。

  据《元史·太祖纪》记载,太祖死后“葬起辇谷”。又《元史》所记元代其他帝王死后均葬“起辇谷”。关键是这“起辇谷”倒底在什么地方,历来各说不一。明朝龚之钥说起辇谷在“京西房山县”。清代张穆《蒙古游牧记》考证说,起辇谷不在“京西房山县”,而在“河套外腾格泊西北,塞因诺颜左翼右旗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两界之交处”。徐霆在《黑闼事略》中说,起辇谷在“克鲁伦河之侧”。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认为以上“诸说皆非,以伊金霍洛为成吉斯汗陵;陵基三十里,四周皆沙砣,近旁为游泥河,蒙人名曰忽儿尔阁沟,即起辇谷也”(见《成吉思汗陵寝辩证书》)。

  多桑《蒙古史》上说,起辇谷在“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发源之不儿合勒敦诸山(今肯特山)之一山中”。据此,沈曾植在《蒙古源流笺证》中认为,起辇谷必在漠北创业之地,起辇亦怯绿连之合音,并主张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梁甫在《蒙古丧葬习俗种种》中则认为起辇谷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的察罕额尔格”。

  地点的争议,是因为找不到成吉思汗“陵”在何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又和蒙古早期的葬俗有关,当时蒙古族盛行“密葬”,葬地不仅外人不知,连其后代也无从查找。因而元代也不像历代王朝那样有墓祭的习俗。

  据梁甫《蒙古丧葬习俗种种》上说,早期的蒙古人流行“天葬”。人死之后,死者亲属将其尸体安置在山顶上或山谷中,三日后族人前去查看,如尸体己被鸟兽食尽,则认为死者已经得福升天,皆大欢喜。反之,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需另外举行宗教仪式超度。

  蒙古人也有土葬的习俗,一般有两种葬法,一种是深葬,“墓而不坟”,填土以坑平为限,然后再放马踏平;另一种是起坟头,坟前立一门式木架,坟头上安置木板,板上放一鹿头作为祭品,蒙古贵族和酋长多采用这种葬法。

  帝后们葬法又不同,一般用一整段香楠木纵向剖开,就中挖凿人形槽,槽的大小深浅以仅能容尸为限,然后将尸体装入槽内,二木合一,外用黄金箍四道紧束固定。墓穴甚深,而且挖出的土要求成方块不散,并按先后次序排放,待棺木下葬后,再依次回填,余土远弃,不起坟头,久难寻觅。

  成吉思汗死后,诸将按照他“密不发丧”的遗嘱“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举行葬礼后,葬于斡难,怯绿连、秃判三水发源之不儿合勒敦诸山(今肯特山)之一山中。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能复辨墓在树之下。其后裔数人亦葬于同一林中。”(多桑《蒙古史》)

  关于蒙古族葬俗,徐霆在《黑闼事略》一书中有“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的记载。

  明初学者叶子奇曾著《草木子》四卷,详细记载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事迹,其中涉及到元代葬俗颇详:“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期踯躅悲呜之处,则知葬所矣。”

  正由于蒙古族有“密葬”的习俗,所以至今成吉思汗葬何处仍然是个谜。成吉思汗的后代把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八座白色毡帐(称为“八白室”)作为成吉思汗象征性的陵寝。

  因蒙古族过去是一个流动的民族,作为成吉思汗陵墓象征的“八白室”也就经常转移,并无定处。今天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拨款重建的,也是“八白室”长期流动的终结。

  元朝帝后一不建规模宏大的陵园以炫世,二不随葬金银珍宝给盗墓者以诱惑,故而他们死后可以说是最安全不过了。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主张厚葬的皇帝,他在元朝找不到仿照的蓝本,可以参照的只有宋陵和金陵。

以上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参照前朝的秘葬制?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参照前朝的秘葬制?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