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1639年)八月,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下令以凌迟之刑处死,在此之前他一直深得皇帝信任。为什么会这样呢?袁崇焕真的叛国了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袁崇焕被下令处死前,一直深得崇祯皇帝信任,一直把守北方要隘,阻挡清军入侵。仅仅几个月之前,袁崇焕刚刚率领军队,击退了兵临北京城下的后金军队,保住了首都北京的安全。
但是,仅仅几个月之后,袁崇焕就被处以凌迟之刑。而且,行刑之时,北京数万百姓,争相围观行刑过程,痛骂袁崇焕通敌叛国,人人争食其肉。
面对愤怒的围观百姓,行刑之前,袁崇焕只是赋诗一首。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然后,袁崇焕慷慨赴死,被处以极刑。
一边是大义凛然的袁崇焕,根本无所畏惧,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另一边则是愤怒的百姓,人人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大骂他是卖国贼。如此诡异的一幕,让人觉得很难理解。
堂堂蓟辽督师、太子太保,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功臣,为国家戍边立下汗马功劳的袁崇焕,为何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为什么当时的百姓,对他那么痛恨,大骂他是卖国贼?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卖国呢?
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
袁崇焕早年本不是一个将军,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官。袁崇焕35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被福建邵武县知县。此时正是万历在位后期,朝政混乱,国家吏治逐渐腐败。而袁崇焕担任知县期间,政绩还算不错,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而在业余时间,袁崇焕则有一个特殊的爱好。
学兵法。
袁崇焕虽是文官,但对领兵打仗却似乎格外有兴趣。在做知县期间,袁崇焕读了不少兵书,而且经常和那些退役回来的老兵进行交流,得知了不少边塞的状况。就这样,袁崇焕完成了自己的基础军事学习。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袁崇焕的军事学习,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纸上谈兵。
如果按照正常的明朝官制,袁崇焕本来一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到军队,更没机会验证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世事往往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合,原本不可能进入军队的袁崇焕,却偏偏很快就进入了军队。
就在袁崇焕担任知县的同一年,万历皇帝病逝。万历皇帝去世后,其子泰昌皇帝即位。泰昌皇帝即位后,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暴毙而亡。而在泰昌皇帝去世后,其子朱由校登基,史称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登基以后,对于处理朝政同样不太感兴趣,反倒是喜欢做木匠活。在天启皇帝的消极怠工状态下,明朝的朝政情况,越来越糟。北方的后金政权,也趁势做大,渐渐成了明朝边境上的心腹大患。
天启二年,袁崇焕结束了自己作为知县的三年任期,按照当时的惯例,前往北京述职。到了北京之后,袁崇焕大谈兵法,引来了御使侯恂的关注。大概是袁崇焕确实很善于表达,使得侯恂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破格将袁崇焕提拔到了兵部,做了一名兵部文官。
就在袁崇焕进入兵部后不久,前线告急,后金军队攻下了广宁。当时朝中正在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诸多政治派系正在忙着争权夺利,所以很少有人会真的去注意边防问题。而身为兵部官员的袁崇焕,则是出于兴趣,主动请缨,前往前线查阅军情。
再次返回北京之后,袁崇焕放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吃惊的话:只要给我足够的钱粮兵马,我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彻底挡住后金。
这一下,袁崇焕彻底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要知道,当时朝中的各派势力,都在忙着做政治斗争,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请缨,去前线工作。所以,当袁崇焕说出这样的话之后,大家一致觉得,由袁崇焕去前线,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就这样,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前往边境任职。
就这样,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袁崇焕便由一个知县,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边境将领。
到了边境之后,袁崇焕虽然没有从军经验,却很快熟悉了当地的情况。而且,当时正在边境统筹规划的大学士孙承宗,对袁崇焕极为欣赏,给了袁崇焕很多支持。于是,袁崇焕到了边境之后,很快就顺利扎下了根。
孙承宗经营辽东边境期间,采用修城御敌的办法,以守带攻,靠修造城池步步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效果显著。在孙承宗的带领下,原本蒸蒸日上的后金,被压缩的步步后退。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袁崇焕亦是立下了不少功劳,帮助明朝边军修造了强大的城池,官位也进一步提升。
但是,就在边境情况逐渐改善的时候,明朝中枢却出了问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击败了清流名士们组成的东林党,全面把持了朝政。而边境总负责人孙承宗,因为和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要被牵连。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被罢免。孙承宗被罢免之后,新上任的阉党将领,放弃了关外的所有城池,将所有军队和百姓,全部迁入山海关以南,让孙承宗多年的经营,付诸东流。反观后金,一下子得到了大量的土地,拥有了更广阔的战略纵深,可以直接攻击到山海关一线。在边境战斗当中,开始越发占据优势。
再之后,天启六年,后金进攻宁远城。袁崇焕作为宁远守将,凭借着宁远城的牢固城防,硬是挡住的后金大军的进攻。此战之后,袁崇焕再次升迁,终于成为了辽东防线的最高决策者之一。不过,短暂的升官之后,紧随而来的是阉党的打压。因为袁崇焕并非阉党,所以哪怕打了大胜仗,也无法掌权。愤怒的袁崇焕,直接辞官不做,返回了家乡。
就在袁崇焕刚刚辞官后不久,北京再次传来消息。天启皇帝朱由校病逝,其弟朱由检即位,史称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即位后,用计除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掌控了大权。此后,崇祯皇帝开始启用一些被阉党打压的官员,这其中就包括袁崇焕。
在前线立过大功、因阉党贬官、身为文官却懂军事,有这几层光环笼罩的袁崇焕,自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而当袁崇焕入京,见到崇祯皇帝之后,袁崇焕更是再次放出大话:只要陛下足够信任我,给我足够的支持,我五年之内就能光复辽东地区!
袁崇焕的话,虽然有点不切实际,但却正好说到了崇祯皇帝的心坎里。崇祯皇帝当时刚刚即位,急于求成,在听到袁崇焕这样说之后,自然也就更加欣赏袁崇焕。崇祯皇帝直接将袁崇焕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辽东战事,并且竭尽全力,满足袁崇焕的一切要求。
至此,袁崇焕的个人地位,达到了顶点。不但全权负责边境战事,同时还深得皇帝信任,条件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
但此时的袁崇焕,却唯独有一块短板,那就是他自身。
袁崇焕,确实懂军事,但他并不是那种能够力挽狂澜,真正掌控战场的绝世名将。作为一个高层将领,袁崇焕的能力是足够的。但要想掌控整个防线,从根本上解决后金,袁崇焕的能力此时反倒成了短板。
不过,此时的袁崇焕,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而是兴致冲冲地赶往边境,按照自己的规划,重新设计辽东的防务。首先,袁崇焕到了边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毛文龙所统领的皮岛,位于海上,可以从侧翼偷袭后金,一直是后金军队的一个软肋。但毛文龙本人性情乖张,从来不喜欢听从袁崇焕的调配。
所以最终,袁崇焕直接杀了毛文龙,想要以此来掌控全局。
但事实证明,没了毛文龙的皮岛,确实能力有限。毛文龙死后,皮岛的战略作用,也逐渐消失,再也难以牵制后金了。
就在袁崇焕刚刚掌控辽东防线之后不久,后金军队绕过了辽东防线,长驱直入,直接进攻北京。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袁崇焕急忙率军回师,保卫北京。
在保卫北京的过程当中,袁崇焕曾想让兵马入城休整,却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拒绝。最后,经过一番苦战之后,袁崇焕率军打退了后金军队,彻底保住了北京的安全。
照理来说,此时的袁崇焕,应该是有大功在身才对,崇祯皇帝应该对袁崇焕进行嘉奖才对。然而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崇祯皇帝却急忙将袁崇焕抓了起来。
因为,在崇祯皇帝眼里,这场战争的情况,截然不同。
首先,后金军队为什么能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北京呢?这个问题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袁崇焕确实有所疏忽,让后金军队钻了空子。另一个可能,则是袁崇焕本人通敌叛国,故意将后金军队放了进来。
其次,袁崇焕斩杀了毛文龙,从结果来看,非但对明朝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帮助的后金,让后金没了后顾之忧。
第三,袁崇焕做蓟辽督师期间,曾私自贩卖军粮给蒙古。当时明朝的粮食本就不富裕,而蒙古又是后金的盟友,袁崇焕的行为,无异于资敌。对此,袁崇焕的解释,是此举有利于满蒙分化,可以拉拢蒙古一起对付后金。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粮食很大一部分,最后都被蒙古人直接送给了后金。
第四,保卫北京期间,袁崇焕曾提出要率军入城休整。这可就犯了大忌!要知道,作为地方将领,率军入京城本就是如同造反。更何况当时正值战时,如果袁崇焕有问题,那北京顷刻之间就会沦陷。这个行为,哪怕袁崇焕确实是出于保护北京的好意,仍是显得太可疑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让人觉得可疑的地方,都让崇祯皇帝开始越发怀疑,袁崇焕确实已经通敌叛国了。就在这个时候,后金又使出了一招反间计,故意表现袁崇焕就是后金的内应。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尤其是在平定辽东的方略上,两人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崇祯皇帝急于求成,见到自己满足一切要求之后,袁崇焕依然没守住辽东,反倒让后金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如此一来,崇祯皇帝自然再也容不下袁崇焕了。
于是最终,袁崇焕被判以通敌卖国、擅杀大臣、擅自和后金议和、资敌、谋逆等多项罪名,被处以凌迟之刑。
而当时的京城百姓,在得知袁崇焕的罪名后,自然不可能对袁崇焕有任何同情,反倒会对袁崇焕极度憎恨。因为在之前的后金围城战当中,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此时官方宣布,后金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正是因为袁崇焕叛国的原因,大家自然对袁崇焕恨之入骨。所以,才会出现了袁崇焕被行刑之时,大家争食其肉的场面。
对于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真正叛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袁崇焕的行为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叛国嫌疑,但却又缺乏叛国的动机。不管怎么说,袁崇焕确实是因为这项罪名而死。而在袁崇焕死后,明朝的边防也进一步恶化。在袁崇焕去世14年之后,明朝也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