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234年,北伐途中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因为长期操劳过度,致使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病逝,年仅54岁。由此,蜀汉失去了一根擎天柱。
然而,被人们认为是扶不起的蜀汉后主刘禅,却在他的相父去世后,又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平天子,直到263年魏军占领成都,刘禅出降,蜀汉这才灭亡。
那么,诸葛亮去世后,为什么刘禅依旧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而不出乱子呢?
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先说说内因吧。
一、刘禅自身
一提到刘禅,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和大家一样,我也不认为刘禅是什么贤君雄主。刘禅的能力远不如他的父亲刘备以及对手,这是公认的事实,辩护不了。
但是,刘禅能力虽然比较平庸,也绝对不意味着刘禅的智商有问题。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称赞刘禅“智力甚大”。病榻之上的刘备听了,很是高兴。
当然,诸葛亮或许是为了安慰此刻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刘备,特意给予刘禅高度评价。不过,就算诸葛亮真的用了溢美之词来评价刘禅,那也肯定不至于过于夸张,刘备自己当然也很清楚自己的儿子究竟是个什么水平。所以说,或许“智量甚大”确实不是很符合事实,但是至少也说明了刘禅的智力还是处于正常人水平的。
在诸葛亮病危之际,刘禅还明白要派人去问诸葛亮谁可以做他的接班人,这也说明刘禅其实并不蠢。看看司马懿后代的那两个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灵魂拷问以及不知春夏秋冬、不会说话、日常全靠别人料理的晋安帝司马德宗。),那才是真正的智商有问题。和他们相比,刘禅要好得多了。何况要类比,也不能拿他们去和刘禅类比。
由此可见,刘禅虽然贪图享乐,能力平庸,但是至少还是个正常人。(毕竟,平庸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多了去了,我们没有必要过多苛责于刘禅。)
二、蜀汉内部人才
诸葛亮虽然去世了,但是在病危之际,他告诉了刘禅应该继续任用谁来主持国政。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遵从诸葛亮临终前做出的安排,先后任用蒋琬、费祎、董允三人。诸葛亮看人的眼光基本是不会出错的。(街亭之战是个意外。)三人同样也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因此,他们三人与诸葛亮合称为“蜀汉四相”。
说完文臣再说武将。第一次北伐期间的街亭之战,由于马谡一意孤行,没有遵从诸葛亮的安排,致使蜀军大败,大好战局功亏一篑。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王平用计,使得魏将张郃不敢进逼自己,不仅保全了自己的人马,还收拢了不少其他部队中溃散的士兵。战后,诸葛亮处分了很多人,也包括他自己。但是王平因为这一战功,反而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公元244年,把持魏国朝政的大将军曹爽为了和司马懿争权夺利,建功立业,出动了十几万大军进攻汉中,大举伐蜀,声势相当于近二十年后的钟会、邓艾大军,蜀中大为震动。这个时候,王平充分发挥了汉中之地的地形优势,巧用疑兵之计,最终魏军铩羽而归蜀汉转危为安。
诸葛亮虽然去世,但是他为刘禅留下了一批人才,保证了蜀汉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依旧可以保持平稳运作。
三、蜀汉敌国曹魏的状况
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三族,一举夺得军政大权。但是,司马家的篡权之路不可能那么一帆风顺。魏国境内不满司马氏的势力大有人在。他们多次起来反抗司马家族。高平陵之变后,在短短十年之内,淮南地区竟然爆发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王凌、毌丘俭与文钦、诸葛诞),后两次,反对司马家族的势力,甚至与东吴结盟。与此同时,魏国的皇帝也不可能坐视自己成为傀儡。曹芳和曹髦两位皇帝都对司马家族进行了反抗。(虽然所有的反抗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可见,当时魏国的内部并不是十分稳定。为此,司马家族肯定更加专注于巩固内政。毫无疑问,这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了魏国对外的精力,从而推迟了曹魏灭蜀的时间。魏国内部生变,也为蜀汉争取到了更长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