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手办”兵马俑的秘密:“地下军队”如何炼成?

文化 2023-09-21 16:08:01 知道百科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长期以来一直令人瞩目,它们不仅以规模宏大、精细逼真的雕塑技艺引人注目,更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保密措施而震撼世人。这些被誉为“地下军队”的手办兵马俑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历史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在探寻秦始皇手办兵马俑的秘密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些神秘的兵马俑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46年前,经过考古队的发掘,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备受瞩目。

结合多年一线考古日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把自己参与发掘兵马俑、秦都咸阳城的故事写进书中,取名为《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伴随着考古人的脚步,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露出真容;伴随着考古人的文字解读,一段段尘封的古代历史展现在世人眼前。

庞大沉默的“地下军队”

1989年,一辆公交车在尘土飞扬中开到骊山脚下的一个村口,许卫红拎着行李,有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

之后,她参与到兵马俑三号坑、二号坑的发掘工作中,得以接触到秦始皇那个庞大而神秘的“地下军队”。那时,她是考古队里的“小跟班”,跟随“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工作。

“对出土文物,我们首先得取名,进行分组归类。”在史料中有自证文字的文物,许卫红说,名字可以直接确定,有些则会先根据其形态等特点临时确定一个名字,不一定符合真实历史。

比如,兵马俑可以分为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大军种,一号坑里的步兵以立正的姿态站立,按照着装的不同,叫袍俑和铠甲俑。二号坑也有步兵,根据不同的塑形姿势,就叫立射俑或跪射俑等等。

老师告诉她,兵书上讲古代打仗,最讲究排兵布阵。具体到兵马俑坑,一号坑步兵俑阵,进可攻,退可守。二号坑三军混编阵,冲锋、围剿,协同作战,南部车兵犹如“装甲部队”,战车首尾相连,军阵坚固、密不透风。

多年以后,她仍然用“震惊”来形容看到这个“地下军队”时的心情。与英姿勃勃的兵马俑面对面时,总感觉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当年那支横扫六合的虎狼之师。

秦始皇“手办”的秘密

“造型逼真、体型高大的陶质兵马俑站立在坑中,仿佛是这三座地下室的主人,实际上不过是秦始皇的‘手办’。”许卫红如此描述道。

虽然兵马俑“千人千面”,但也有瑕疵。有的俑头面部左右大小不一;有的双腿粗细不一或者上肢比例严重失调,甚至大臂下直接安上了手腕。

据研究,兵马俑曾遭受严重损坏。比如,一号坑遭遇烈火焚烧,三号坑顶部自然塌陷,人为扰动严重。三座俑坑被破坏的时间都比较早,那时地下室还没有完全坍塌。

图 / 来源网络

在她参与发掘出土的百余件陶俑中,有一件印象深刻的“将军俑”,昵称是“老九”,这是一尊高级军吏俑,比起同伴来,制作工艺明显更胜一筹。

“它的身体比例完全符合人体结构,细部雕刻也精致,额头上还有‘抬头纹’。表示编缀铠甲的线绳都用心上色,和文献记载的‘缗线’特征一样。”结合其他考古发现,许卫红猜测,也许有一批公职匠人专门负责制作了这些代表高级指挥官的陶俑。

但“老九”损坏比较严重:双足移位,头部破碎得厉害。这种破坏行为,以掠宝的心态很难解释,许卫红说,当初击打它的人,应该抱着泄愤的心态。所幸,它最终得到妥善修复。

不得不说,这些秦始皇的“手办”,塑造时就已经各具神韵,烧制完成后又实施绘彩,更加栩栩如生,甚至有一件陶俑,眼睫毛都根根分明,许卫红立马想到一个典故:张敞画眉。

“秦人做事一丝不苟,由此可见一斑。”她说。

项羽没有烧掉阿房宫

2014年,许卫红又转场到了渭水之滨,主持咸阳城大遗址考古工作。

当年,咸阳城是秦都。秦始皇扩建宫室之举,以渭河之南的阿房宫最为著名。到了秦二世时期,资金链断裂,导致宫殿修筑陷入僵局,阿房宫成了“烂尾楼”。

但由于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得实在太好,它的名气得以大大提升。而文中所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曾令一些人认为,项羽是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

“很早我就知道,有证据可以证明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冤案。”不过,到了咸阳城遗址后,许卫红却发现,《阿房宫赋》中的记载,却未必完全无迹可寻。

她和同事发现了一座当时的国家库房,建筑毁于烈火,地面和墙壁严重受热,形成坚硬的外壳。这种现场并非孤例。从横跨渭水的整个城市,到秦始皇陵园如兵马俑坑,大火屠城所言非虚。只不过,文学作品往往比较凝练,可能就以标志性的阿房宫做了例子。

他们还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骨器厂就在皇家宫殿附近,其产品算是当年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指向皇室和上层贵族,产量大,自用之外可能还会出售。

“城中的行政区、工商业园区各自独立,皇家产业和国家产业相互支撑,包括秦公王陵在内的墓地,分布在城外四周。”许卫红说,从行政区看,渭河以南区域政治功能更强,比如极庙,是宗庙礼仪性建筑;章台宫接待外来使者,是“完璧归赵”事件的发生地。

考古可以满足好奇心

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了,时不时会有人跟许卫红开玩笑,说她开始是研究秦始皇的“兵”,后来又去研究秦始皇的“城”,和秦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看着文物,许卫红总能找到过去和现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秦代建筑材料中的云朵,明清时期的五福捧寿……悠久的历史就这样延续下来,可见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绵延不断。

她也常常会忍不住开脑洞:在兵马俑坑发现了一堆灰烬、动物骨头和小铁刀,便会联想到是不是修陵的工匠忙里偷闲吃过烧烤,“你看,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很接近。”

“比如塑造‘老九’和给陶俑画睫毛的工匠,史书中不会记录这些小人物,但通过考古发掘实物,他们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平和安静的另一面。”许卫红说,“皇家骨器厂里出土的琴轸,仅有一件,我想这应该是工匠自娱自乐的遗物”。

在许卫红和同事的眼中,考古寻城过程中出土的成堆宝贝,虽然很多是残片,但它们可以说明当时这座帝都的富有和人们生活的细节情景。

“考古就是对古代历史的追寻,每次有所发现,都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也就满足了你的好奇心。”她把多年的考古心得写进自己最近出版的新书里,也希望以最通俗的语言,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许卫红看来,不论是规模宏大的兵马俑,还是其貌不扬的残砖碎瓦,都能开口讲话。它们告诉我们,秦代的人们曾如此真实地生活过,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编辑:王佳祺(实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上就是秦始皇“手办”兵马俑的秘密:“地下军队”如何炼成?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秦始皇“手办”兵马俑的秘密:“地下军队”如何炼成?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