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的后妃制度里,唯一在地位上能与皇后进行媲美的,就是皇贵妃。那么为什么清朝会有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的规矩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虽然皇贵妃可以媲美皇后,但是两者之间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在名份上就有很大的区别,皇后位于一国之母,是皇帝的正妻,而皇贵妃地位再高,也只是皇帝的妾室,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很明显。
还有就是很多代表国家的重要典礼或者重要场合,只有皇后才有资格参加,而皇贵妃及以下的各宫妃嫔只能选择在后宫或者下面等待,是没有机会参加的。
我们在观看《如懿传》时,皇后经常提到的亲蚕礼,也属于国家重要的典礼,是一年中非常严肃和重大的活动,在剧中也明确表示道,只有皇后可以住持。
还有就是《甄嬛传》中结局所安排的,皇后不甘的说无论谁坐上皇帝,自己都是嫡母皇太后,这也是皇后的身份地位所在,皇后对于各宫的皇子而言,永远是嫡母,而生养皇子的妃嫔才叫做生母。
无论是一国皇帝还是妃子,他们都有老的一天,皇帝老去就要面临着退位或者是驾崩,这个时候皇帝的权利不在,随着新的皇帝的即位,各宫也迎来了新的妃子,这些老去的妃子包括皇后,皇贵妃只能迁居到其他地方。
在这里皇后与皇贵妃的“养老”差距也很大,以清朝为例,因为作为皇后的父亲,所以最后都会被奉为一等承恩公,作为爵位待遇还是很高的,娘家有这样的地位,老去的皇后生活自然不会太差。
而相比于皇后,皇贵妃的待遇就要差很多了,首先皇贵妃家族是没有任何封赏的,在其他方面,也顶多会对皇贵妃授予一个贵族的身份,这样自然就可以看出,皇贵妃年老之后,依靠娘家的待遇自然比不上皇后。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皇后和皇贵妃死后的待遇和区别,那就是皇后死后葬入帝陵,而皇贵妃及以下的妃嫔死后只能葬入妃陵。
皇贵妃的称号是明朝的明宣宗朱瞻基所创立的,通过影视剧大家应该都对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胡善祥有所了解,但是在这之前朱瞻基和彭城伯的女儿孙氏是青梅竹马,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
因此朱瞻基确立胡善祥为皇后之后,为了表达与孙氏的感情深厚,以及孙氏的与众不同,朱瞻基将只能给皇后的金册和金宝也给了孙氏一份,让孙氏享受和皇后一样的待遇。
这个做法在当时真的算是前无古人了,而朱瞻基的做这个做法也算是开了一个先例,从他以后就开始陆续有皇帝进行效仿,以彰显对于贵妃的喜爱。
到了朱瞻基的孙子朱见深这里,因为深爱大自己17岁的保姆万贞儿为后,而遭到大臣的反对,没有办法只能改立吴皇后,他后来也是效仿了朱瞻基当时的做法,将金册和金宝也授予了万贞儿一份。
而且还将万贞儿的封号设立为皇后之下,贵妃之上的皇贵妃,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任皇贵妃。但是因为吴皇后对皇贵妃的偏见,让朱见深废除了他的皇后之位,随后又另立了王皇后,但是没过多久还是被废掉了,最后万贞儿还是坐上了皇后之位。
因为明朝的教训,无论是孙皇后还是后来的万贞儿,都是因为坐上了皇贵妃的位置,拥有了可以媲美皇后的权利,威胁到了皇后的地位,最后才将原本的皇后顶替掉自己做了皇后。
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在皇后以及皇贵妃的设立上更加的小心翼翼,于是决定将主要权利依旧集中在皇后一个人身上,只有皇后一人实行对后宫的管辖权利。
同时为了防治皇贵妃出现后来者居上,对皇后位置造成威胁的现象,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的规则。意思就是后宫之中,有皇后,就绝对不能有皇贵妃,包括曾经给皇后和皇贵妃一人一份的金册和金宝,在这个潜规则下也变成了只给皇后一人。
这样做也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和好处,不仅有利于皇后对后宫的管理,也有利于前朝的稳定,因为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管理后宫本就是心之所向,如果无缘无故被顶替肯定会有人心生不满,所以皇后能稳坐后位,安心治理,就能够很好地安抚人心。
而随着情况的慢慢好转,以及皇后的地位的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了后宫中不可撼动的存在和形象,这个时候无论是皇帝还是朝臣都已经忘了之前的教训。到后期的时候,也逐渐恢复了皇贵妃的位置,虽然不如从前,但是也是皇后之下的第一人,和皇后一同治理后宫。
但不管怎么说,单单是皇贵妃同皇后一样,也拥有金册和金宝找了两样东西后,在权利上大部分时候就可以代替皇后,自然也会对皇后产生威胁。
而且作为女人,谁都想得到丈夫更多的关爱,很多时候皇后的人选并不是皇帝做主,所以皇帝对皇后未必是真心喜欢,但是皇贵妃确实完全有皇帝做主,皇帝对皇贵妃才是真正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