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死后,魏延这样的优秀将领被定为背叛分子?

文化 2023-04-27 13:07:09 知道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延是蜀汉最强的将领,本该接替诸葛亮,为何被扣上背叛罪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他信任有加。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刚开始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取得汉中后,刘备要选择一员将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本来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可是刘备宣布人选后,却是魏延,当时是一军皆惊。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任上,没有辜负刘备的信托。他根据汉中的形势,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防御方案。那就是依照险要,层层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在他和后人的坚守下,汉中的防御一直牢不可摧。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的时代,作为刘备的老一辈残存的唯一大将,魏延成为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军事助手。他在诸葛亮的阵营中名排第二,并担任诸葛亮大军的前部。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屡立战功,威名远扬。但是,就是这样一员优秀的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定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连同家族也被灭三族。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与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虽然是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将,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虽然诸葛亮对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对魏延都很优待。在官爵上,在职位上,都对魏延很倾斜。甚至在魏延和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刘琰调离了。但是,诸葛亮的做的这一切,并不能让魏延感到满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战略战术来进行北伐。这是诸葛亮所不同意的。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就拿“子午谷奇谋”来看,就能够看出两人的分歧。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来作战的,但是,秦川并不是他在《隆中对》中设想的,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强大的曹魏骑兵。诸葛亮一心想稳妥行事,不愿意冒险,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后打成对峙。

  而魏延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要求采取“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他想让诸葛亮带领主力作为正兵,而自己带领奇兵取胜。可是他的战略战术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一直没有实施的机会。

  因此,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可没有取得多少战果。整个蜀军翻山越岭的武装大游行。魏延在这个时候心情十分郁闷,他屡屡在公开场合讥笑诸葛亮胆怯,可是,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这样,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这一切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挑拨,诸葛亮和他的关系只有越处越僵。

  二、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这个人的政治头脑欠缺。在史书上记载,魏延其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我们从这段记载,就可以想见魏延的为人。

  魏延的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出众。他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够培训兵士,可以说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后面评价他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又是对他的批评。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郁郁不欢,当然对这些诸葛亮身边的人没有好脸色。而其他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整个蜀军阵营难有朋友。这些,都表现出魏延政治头脑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经过。

  等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汉能够调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战场,还加强后勤运输,进行战场屯田,保证自己的后勤供给。在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军的先锋。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状态。诸葛亮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不能迫使司马懿决战,最后只有病死于五丈原的军中。

  随着诸葛亮的死,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声。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蜀军安全的撤回汉中。但是,就是在这一次撤军中,发生了魏延被杀的事件。

  诸葛亮在没有魏延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 撤军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中,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在魏延前面的军队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断后的命令,就丢下他不管,全军撤回。

  在诸葛亮死后,费祎被杨仪派去试探魏延的态度。果然魏延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军的兵权,继续北伐。费祎找借口回来后,蜀军主力便丢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发现自己上当,便决定强行夺取兵权。他抢先回兵,烧绝栈道,但是在和杨仪的对抗中,兵败被杀,杨仪还派人灭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战将魏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从历史记载的种种迹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势所趋,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采取魏延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魏延自以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担当起北伐的重任。并且他还制订了一整套作战的方案,可是正是这样,才让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决心。

  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的水平连张郃都不如。他一直压制魏延,不让他单独和曹魏交战。唯一一次派魏延单独西进,取得了阳溪大捷,也不能让他改变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险,如果把蜀军交给魏延,那么万一失败,会给蜀汉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一死,蜀汉就再也没有能够实现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养息,息兵保国的战略。可是,他心里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从这个战略的。这样,诸葛亮就把继承人定为了蒋琬和费祎。

  按照正常情况,诸葛亮死后,不管是从职位、资历,还是从能力来说,都应该由魏延来接替诸葛亮指挥军队。可是,既然诸葛亮定下了这样的策略,那么,魏延就必须排除在外。

  既然诸葛亮已经决定不再北伐,那么,魏延就失去了他的价值。没有魏延,剩下的将领吴懿、王平、姜维他们,足以防御曹魏的进攻。因此,诸葛亮临死前定下的命令,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听从杨仪后听从蒋琬、费祎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听从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头脑的魏延选择了抗拒。于是,外有杨仪、王平、姜维、吴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锋,内有蒋琬一干人向刘禅进言。最终,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结语:

  魏延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他的政治头脑太差。他在刘备的手下表现出色,而刘备也对他不薄。刘备提拔黄忠为后将军,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但是,换了诸葛亮之后,魏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诸葛亮对魏延只是一个利用关系,他只需要魏延为他卖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来越深。在诸葛亮死时,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养息的政策,并且违反资历、职位、能力、声望的惯例,越级把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

  这样一来,魏延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忍气吞声,屈居蒋琬之下,听从蒋琬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夺取军权,反抗蒋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汉,起兵造反。对于蒋琬他们来说,魏延只要不选择第一条路,就视同背叛。

  当然,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魏延肯定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但是他也不会选择第三条路。这样,他就被已经设计好的阴谋吞没了,死了还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虽然按照官方的记录撰写了魏延的传记,但是最后依然给魏延下了结论:不便背叛。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